一号高炉上新武汉又新增一网红打卡地(一号高炉上新武汉又新增一网红打卡地)
一号高炉上新武汉又新增一网红打卡地(一号高炉上新武汉又新增一网红打卡地)吴润梅:“我们叫做‘工作不讲条件,劳动不计报酬’,有条件要搞,没得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日夜干。我原来蛮胖,后来高炉焊完了,我就瘦了,瘦了一二十斤。”站在毛主席身边笑开了花的姑娘,是新中国第一位高炉女焊工吴润梅。那一年,她才22岁。十万建设大军云集青山,“新中国钢铁长子”横空出世走进武钢一号高炉纪念馆,一张张老照片定格历史瞬间:长江边,青山下,旌旗蔽空,车水马龙,建设工人争分夺秒,老人推着小车上工地送饭……2022年7月1日,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党员代表参观一号高炉纪念馆
经过200多天的综合整治,武钢一号高炉国家工业遗产公园7月1日正式开园。武钢一号高炉,承载着钢铁报国的初心,服役长达61年,被称为“武钢之根”。
长江之南,武汉以东,十里钢城绵延青山。65年前,武钢一号高炉破土动工;65年后,它又以全新的面容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武钢创建4A景区的核心景点。
蓝天白云之下,高耸的炉体分外雄伟。围绕炉体的不再是生产所需的各类供气、供水管道,而是新修的两层楼展馆。炉体和展馆融为一体,铁锈红主色闪耀着历史的荣光。
跨越65年,武钢一号高炉华丽转身,成为工业遗址公园和红色教育基地。
十万建设大军云集青山,“新中国钢铁长子”横空出世
走进武钢一号高炉纪念馆,一张张老照片定格历史瞬间:长江边,青山下,旌旗蔽空,车水马龙,建设工人争分夺秒,老人推着小车上工地送饭……
2022年7月1日,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党员代表参观一号高炉纪念馆
站在毛主席身边笑开了花的姑娘,是新中国第一位高炉女焊工吴润梅。那一年,她才22岁。
吴润梅:“我们叫做‘工作不讲条件,劳动不计报酬’,有条件要搞,没得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日夜干。我原来蛮胖,后来高炉焊完了,我就瘦了,瘦了一二十斤。”
新中国第一位女高炉电焊工吴润梅回忆一号高炉出铁的历史时刻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一年的产钢量只有15.8万吨,人均不足300克,连打一把菜刀都不够。“洋枪”“洋炮”“洋钉”……这些消逝在日常生活中的词语,无不诉说着近代中国缺钢少铁的窘迫与辛酸。
1949年12月16日,毛主席带领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同斯大林会谈,签署了事关民生、科技、军工、国防等156项工业建设项目,并指示“钢铁要过关、钢铁要过江”,改变中国钢铁工业“北重南轻”的不合理布局。党中央决定,在南方兴建新中国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武钢原始地貌图
1955年,武钢开工建设。18个省份、45个城市、1000多家厂矿企业倾力支援,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们,为建设新中国第一个特大钢都开足马力。
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94岁的钢铁冶金专家张寿荣院士心潮起伏,当年火热的建设场景历历在目。1956年,作为首批支援武钢筹建的技术人员,28岁的张寿荣从鞍钢南下武汉,参与审查武汉钢铁公司设计方案。第二年,张寿荣正式调入武钢,担任炼铁筹备组组长。
张寿荣:“我来的时候,这个地方根本就还没有动,连地都没平,还是原始的丘陵地带,这个地方都是小山坡。无所谓什么难不难,就是从无到有。”
钢铁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寿荣
仅用14个月零13天,武钢一号高炉挺起新中国“钢铁脊梁”
登上武钢一号高炉纪念馆二楼,“修旧如旧”的高炉巍然耸立。高高矗立的炉体上留存了许多重工业的生产痕迹,在灯光的映照下,有着火红的视觉冲击。每一根管道、每一颗螺丝,都在静静诉说当年铁水奔腾的炙热与辉煌。
武钢一号高炉巍然耸立
1957年7月1日,武钢一号高炉破土动工。英国《泰晤士报》当时预言:武钢一号高炉出铁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为了挺起新中国的“钢铁脊梁”,老一辈武钢人仅用14个月零13天,就完成了外国人眼中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58年9月13日,一条粗壮的“火龙”从炉口喷涌而出,武钢一号高炉第一炉铁水成功出炉,标志着“共和国钢铁长子”横空出世。
运用声光影像技术,重现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情景
这一历史时刻无比荣光,两万多人隆重集会。在距离炉口斜前方不到20米远的观礼台上,毛主席亲眼见证铁水奔流。轻轻按下现场互动屏上的“手印”,黑白记录短片再现着曾经的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寿荣:“我是开炉负责人,毛主席来视察。他看完以后说,你把这情况讲讲吧。我就带着他一边走一边看,高炉是怎么建的,有多大能力。”
1958年9月13日,两万多人隆重集会,庆祝武钢一号高炉成功出铁
这一炉炙热的铁水,托起了共和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希望,更向世界证明了新中国的钢铁底气。
武钢一号高炉容积1386立方米,日产生铁2000吨以上,年产量可达75万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堪称世界一流。
913,在武钢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承载着钢铁报国的初心,武钢一号高炉“服役”61年,生产生铁5426.16万吨,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19年10月14日,一号高炉最后一炉铁水缓缓流出,这座“功勋高炉”超额完成振兴民族工业的历史使命,永久退出生产,光荣退役。
2019年10月14日,武钢一号高炉停炉,永久退出生产
“高炉炼铁又炼人”,钢铁报国情怀代代传承
一号高炉东出铁口,一组雕像重现全国劳模李凤恩带领炉前职工们艰苦奋战生产铁水的劳动场景。炉前工围着毛巾,手拿长长的氧气管、身穿帆布工作服,保持迎接高炉出铁的姿势。
一号高炉东出铁口雕塑,重现全国劳模李凤恩带领炉前工奋力打开铁口的场景
看到老一辈辛苦劳作的场景,新一代炼铁人不禁感叹,“现在的生产环境变化太大了!”
武钢有限炼铁厂生产技术室炉前总技师陈胜香:“当时炉前工在外面的形象就是‘傻大粗黑’。现在经过改造之后,从机械化到智能化,出铁口基本不用人了,遥控操作,通过监控在远程、在空调房里面坐着进行一键操作。”
炉台上,“武钢职工动员起来,为确保今年生产25万吨铁、7万吨钢而奋斗!”的红色标语也一如往昔。但是,从曾经的年产25万吨到如今的日产4万吨铁,变化早已翻天覆地。
高炉要出铁了,炉前工拖拽一下鼠标,“接单”机车像滴滴快车一样自动驶向出铁口,铁水罐自动对位、自动受铁,受铁完毕自动前往炼钢厂,沿线铁路自动扳岔,拦木机自动开闭……国内首创的5G 互联网铁钢界面系统,让这个60多年的老牌国企变身“梦工厂” 。
武钢有限炼钢厂操控中心,远程“一键炼钢”成为日常
在“高大上”的炼钢厂操控中心,三炼钢炼钢乙班协调员周利刚面前的五台电脑上,铁水倒罐、转炉炼钢等现场高清视频通过5G网络实时传送。
周利刚:“一方面提高人的劳动效率,另外一个信息反馈更新更及时,前后工序有任何异常马上就会反馈到我们这里,我们马上就会采取措施,来避免生产、质量事故。”
目前,武钢有限已开通5G宏基站61个,建成了国内钢铁行业最大规模的5G企业内网。告别钢花喷溅的作业现场,轻点鼠标就能“一键炼钢”。炼钢厂生产技术室主任工程师李飞说,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李飞:“根据需要冶炼的具体钢种、成分标准及处理模式要求,按设定程序进行一键点击,实现从铁水到合格钢水的完整冶炼。”
炼钢厂生产技术室主任工程师李飞
从炉口环绕半周走到一号高炉背后,是高炉的风口平台和西出铁场。平台的6根长方体立柱上,“钢铁是绿色的吗?”“我们的城市还需要钢铁厂吗?”“钢铁厂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等六大问题引人沉思。站在历史的交叉点,武钢也曾这样自我拷问,于时空隧道的深处,找到了答案。
红色基因迸发绿色新芽,“傻大黑粗”变身森林工厂
翻开相册,讲起头戴安全帽、手拿笔记本、脚穿电工鞋穿梭于武钢的日子,82岁的老人刘涵清仍旧神采飞扬。1990年,武钢开启大规模技改,刘涵清被任命为二炼钢工程指挥部指挥长,这也是武钢第一位由女性担任的指挥长。
刘涵清:“过去是铁锹炼钢、捅炉子,1000多度的辐射热,高温高粉尘。60年代70年代浓烟滚滚冒热气冒烟子,那是生产蒸蒸而上,实际上那是初期的粗放型。逐渐我们认识到这些‘白龙’‘黑龙’‘红龙’对环境的污染。所以我们要消除污染,还他一片蓝天。”
武钢第一位女指挥长刘涵清
当时,国家开始推行“三同时”政策,即新建项目、项目生产、环境保护“三同时”。钢铁生产不能停、环保措施跟着上!经过多轮攻关,一项项技术成果先后落地:1993年,“转炉二次烟气除尘”项目完成;仅4年后,刘涵清负责的“RH多功能真空精炼技术”项目再一次突破国产炼钢瓶颈,大大提升炼钢的产量与质量,武钢产品跻身世界十大品牌。
刘涵清:“这个成了象征着什么?每年过去我们要从国外花几千万美元进口,现在不需要,给国家省了,而且我的国产化率达到了65%以上,我们上天入地用的自己的钢,标志着我国建设不受外国人的制约,这就是有话语权,你过去没得话语权。”
老一辈的心血,在传承中得以延续。2012年,入职不到一年的宋畅接到了一个高难度任务:为白鹤滩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研发750MPa级磁轭钢。那时,武钢的磁轭钢研究已经是第三代了。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同时,师父们20余年的实践经验,也成了宋畅寻找研发思路的“宝藏”。
宋畅:“钢铁行业理论既是理论,经验也非常地重要。非常感谢我的师父和我师父的师父,他们给我们一些无私的经验的支持,这种感觉让我觉得特别踏实。”
宋畅在实验室观察产品微观组织
白鹤滩水电站所需的磁轭钢要求钢板屈服强度750MPa级,不平度1‰。这也就意味着,在保证钢板强度与韧性的同时,每一米钢板只允许有1毫米之内的翘曲不平,难度前所未有。
宋畅:“这是一个世界级的水平了,这三个要素之间,它是有一个相互制约的。实际上它是冲击了我们很多的生产的极限、控制的极限。这个跨度、难度是非常不一样的。”
历经4年多的攻关,2016年,符合要求的磁轭钢终于研制成功并开始批量供货!如今,已经是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的宋畅正向着更高级别的1000MPa的磁轭钢进发。
从跟跑到并跑、从并跑实现领跑。磁轭钢、硅钢、桥梁钢……各类“拳头”产品多点开花。如今,为白鹤滩水电站注入“芯”动能、多种高强钢品种实现全球首发、填补耐腐蚀钢轨在高铁应用领域的空白……武钢正用“钢铁脊梁”托起大国重器,用先进技术化解“卡脖子”难题,助力中国速度领跑世界。
武钢有限未来发展主题:精品武钢、绿色武钢、智慧武钢
在展馆二楼出口处,3张图、12个大字描绘着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的未来:精品武钢、绿色武钢、智慧武钢。想要打造集工业旅游、智慧制造、红色文化等于一身的城市名片,武钢有胜算吗?
“家有武钢,心中不慌。”这是一代青山人对鼎盛时期的武钢的最高“赞誉”。然而,2014年,钢铁行业遭遇全行业亏损的寒冬局面,武钢亦未能幸免。由于污染较大,“让武钢搬离青山”的呼声一度甚嚣尘上。
作为武汉市中心城区唯一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武钢地处长江中游区域,北距长江直线距离不超过一公里。要想与城市共生共荣,改革,势在必行。一度被视作“淘汰落后产能”主战场的钢铁企业,又该何去何从?
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宝钢、武钢实施联合重组,成立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迸发出巨大的发展动能,武钢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经营绩效实现逆转并一路向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智能转型惊艳青山。
蓝天重现,缘自武钢有限“不计成本”的环保投入。在钢铁制造过程中最脏、粉尘最大的烧结工序,烟尘滚滚的景象已不复存在。
武钢有限炼铁厂二号烧结机
整粒厂房内,布袋除尘器正马力全开。炼铁厂烧结分厂二烧烧结机机长罗望平说,这些收集、过滤出来的粉尘将重启“生命之旅”。
罗望平:“过滤出来的粉尘会落入到灰斗里面,通过输配装置送到我们的配料室,参与配料,再重新烧结,又成为新的烧结矿,那么就做到了固废不出厂,循环利用了。”
如今,耗资20多亿的炼铁厂二烧结项目已建成投产近半年。每立方米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值远低于国家现有排放标准,提前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通身彩绘的高耸建筑和座座的高炉错落分布,武钢有限启动创建4级旅游景区
从“以产量为目标”到“以环保为根本”,进厂20多年的康忠厚亲眼见证了这一变化。
康忠厚:“九几年刚进厂的时候,下班的时候除了牙齿是白的,其他都是黑的。现在你到武钢厂区来,我们现在是创建4A级景区,一进来白云蓝天,真的不可能想象。”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一切成本皆可降”成为钢铁企业的生存法门之一。不过,作为炼铁厂生产技术室环保高级主任师,专门“花钱”的康忠厚却从不用为钱发愁。从被动减排到主动加压,背后是发展理念的彻底转变。
康忠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有切身的体会,我们感受到之前的污染对我们的危害,尝到了环境治理的甜头。我们要把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力求做到极限、极致,真的是毫无保留地在做。”
2017年以来,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已累计投资150亿元进行环保技改,实施146个环保治理项目,其中80多个污染防治项目已建成投运。“从武钢飞出的麻雀都是灰的!”曾经的戏谑成为历史。
不到半小时的参观,钢铁报国的奋斗、奋发图强的创新、涅槃重生的变革故事如画卷展开。现场观众,有武钢职工,也有周边的市民,从展馆出来,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热烈议论,无限感慨。
武钢有限炼铁厂职工刘洋:“我们武钢有限的定位就是一个城市钢厂、花园工厂,废水零排放,废气超低排,固废不出厂,所以我们不会对城市产生影响,相反我们可以利用我们比较高的绿化率,还可以成为城市的一个景点,钢厂和城市之间应该是和谐共生的一个关系,欢迎到这边打卡。”
武钢退休职工韩小妹:“没想到,真是没想到,以前来这里,又脏又乱,全是灰,现在旧貌换新颜了,彻底改变了,希望我们武钢、青山区、武汉越来越美,越来越漂亮,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武钢退休职工白宁:“我们从小在武钢长大,感慨万千啊,这里变成工业遗址了,我们的厂房、管道越来越有规划,而且绿化得特别好,在城市里头,特别是这么大的钢铁企业能做到现在这样整洁、绿化很不容易,那就像什么呢?上班就像逛公园,这哪像工厂,就像花园、公园一样。”
不必退城搬迁,转而减碳升级、留白增绿,融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这,就是“城市钢厂”的样子。2021年,武钢有限厂区优良空气天数312天,优良率达到85%以上。
如今,行走在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空气洁净,鸟语花香,从空中俯瞰,“厂在林中,路在绿中”。通身彩绘的高耸建筑和一座座气势磅礴的高炉镶嵌其中错落分布,一号高炉矗立其间,见证着几经淬炼的过往,注视着同一片土地上的崭新未来。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吴小弟:“绿色钢厂,就是绿色的生态、绿色的发展,产品要绿色,制造过程也要绿色,这就是我们的追求。创建4A景区是我们今年追求的三大目标之一,我们相信凭借武钢60多年的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引领下,我们武钢一定发展得更加美好。”
记者 夏晓青 杨晓
通讯员 程琳 班兆东 胡东华 潘东晓 邹汉平 段晨 郭长峰 尹志远
视频剪辑 邱骏驰
编辑 文莉
审核 梁延 刘爽 李军震 马林
监制 洪燕 简然 徐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