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逐梦人(逐梦湾区正当时)
湾区逐梦人(逐梦湾区正当时)创业就业篇创享湾已成为粤港澳青年交流交往新平台。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香港创业青年在南沙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企业开办手续。南沙吸引更多的青年到此就业安家。创新工场以“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为特色。图为入驻团队研发的无人船艇和无人车设备。
南沙将成为港澳青年安居乐业的新家园。
南沙科创交流中心,是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的交流场所。
自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获批后,人才虹吸效应不断显现。图为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工程材料及可靠性研究中心研发部总监、香港专家吕冬博士和他的团队。
南沙的“港澳新青寓”可满足不同类型港澳青年入住需求。
香港创业青年在南沙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企业开办手续。
南沙吸引更多的青年到此就业安家。
创新工场以“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为特色。图为入驻团队研发的无人船艇和无人车设备。
创享湾已成为粤港澳青年交流交往新平台。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
创业就业篇
南海之滨,狮子洋畔,从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到国际化人才特区,广州南沙在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和粤港澳人才协同发展等方面已经在探索中迈出新步伐。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随着《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印发,广州南沙迎来重磅利好,要打造成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这无疑为一切有志于创新创造、成就梦想的人才提供了广阔天地。
横跨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平台蓬勃发展。
面向全世界,国际化高端人才加速集聚。
如今,越来越多人才投身广州南沙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南沙正以更大力度、更广范围、更实措施,更创新更精准地服务港澳乃至全球人才的发展需求,擘画城市与人才融合发展的美好图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雯雯、申卉、方晴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署名除外)
“芯”事业崛起与“老兵们”的坚守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城市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通过聚人才、兴产业、促发展,人才的奔涌为南沙实现高质量发展点燃“新引擎”。
在南沙,“芯”事业的崛起,正是发轫于一群“老兵”的坚持。
2003年,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肖国伟和学校的几位教授一起创立了晶科电子的前身——香港微晶公司。公司最初的生产线建立在大埔工业村。2009年,他和团队看到了公司在香港的发展瓶颈:地价贵、人工贵等。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公司想要有大发展,必须要背靠内地,借助内地的发展趋势”。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把香港的整个生产线搬回内地。
2006年,肖国伟在南沙资讯科技园一个不足500平方米的无尘净化实验室,干起了大功率倒装焊LED芯片的技术研究。
不久后,他创办了晶科电子公司。早期,企业用的很多仪器设备,都是来自港科大。如今,晶科电子已经发展成为国内LED芯片产业的龙头企业。2018年,晶科电子孵化出全资控股子公司——联晶智能电子有限公司,专注新能源汽车及自动驾驶的智能LED车灯模组,高端封装部件,新型显示器件的设计、研发与生产。吉利、北汽、广汽等汽车企业及国际知名汽车灯具公司都是他们的客户。
在南沙做LED芯片十五年之后,肖国伟俨然成为“老南沙人”了。更重要的是,肖国伟的信心正在南沙不断“传导”。
2019年,在他的力荐下,另一位半导体“老兵”周晓阳收拾行装来到南沙创业,加入芯片封装企业广东芯聚能。今年4月,smart精灵#1量产车型在北京发布并接受预订,芯聚能碳化硅主驱模块成功登陆smart精灵#1量产车,成为国内第一批由第三方提供的、进入量产乘用车的碳化硅主驱模块。与此同时,从事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行业40年的徐伟,也来到南沙成为芯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总裁,芯粤能从去年9月开始准备审批和组件工作,今年5月就实现了主体封顶。
“肖国伟最早来南沙,我们其他几个人都是2018年、2019年左右到南沙的。我们除了是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更有趣的是,我们四个人都曾在西安交大求学。”2018年来到南沙的王垚浩感叹,他们这群校友,因为创业聚首南沙。王垚浩所担任董事长的南砂晶圆聚焦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的单晶材料和晶片生产,是这几家半导体企业的“上游企业”。王垚浩说,南砂晶圆有信心在3年内成为全国领先的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单晶材料与晶片生产企业,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一期6英寸晶圆的批量生产。
周晓阳则坦言,人才的集聚是向着产业而流动。对于半导体来说,南沙还是一片处女地,但他看到了广州南沙对于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决心,这也让他坚定了信心。“我2019年来的时候,光是这条街上,已经有晶科和南砂晶圆了,经过大家的努力,现在可以说形成了一条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我们非常有信心助力南沙打造成全国碳化硅半导体发展的第三极,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引来的人才集聚,成为广州南沙聚焦重点产业、关键领域,紧盯“高精尖缺”,培养引进国际一流人才的缩影。
人才“梧桐树”
与“金凤凰”的南飞
向海交汇处,货如轮转,群英荟萃。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物流枢纽,南沙开拓了一片产业智能化升级的蓝海,也为一群博士后高端人才搭起了干事创业的舞台。
博士后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科技人才的生力军。如何抢抓博士后人才竞争制高点,南沙率先出手。
2019年,深耕仓储智能化领域的广州蓝胖子移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胖子科技”)落户南沙,瞄准无人驾驶智能叉车赛道,立足湾区,产品逐渐辐射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我们考察了整整一年,最后决定把公司落在南沙。因为做智能仓储一定要靠近客户、靠近仓库现场,才能让产品获得更好的调试、更高的市场认可度。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在地理位置、市场资源、人才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都较好且均衡的地方。南沙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很符合我们的需求。”蓝胖子科技首席技术官及联合创始人陈凯说。他,就是一名博士后。
过硬的技术基础,给了他创业干事的底气,也为企业招才引智提升了号召力。从起步的六人组到现在接近六十人的团队,让陈凯自豪的是最初“创业六人组”一个都没有流失。
“团队稳定性强,跟南沙有很大关系。这里是新区,生活设施建设配套有了很快速的发展。加入我们的成员,要么计划在南沙定居,要么已经在这里买房。我相信随着更多科技企业在这里聚集后,我们的人才池也会越来越大。”陈凯说。
当然,蓝胖子科技在南沙的发展壮大,并非仅仅因为陈凯的“孤勇”。陈凯在2020年11月加入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事企业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展物流场景下的移动多智能体调度规划、轮式移动机器人运动规划与控制关键技术等相关研究。
有了博士后可依托的平台,陈凯自然有了底气。
在广东省的支持下,南沙建立了全国首个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公共研究中心,集聚150余家会员单位,累计为南沙区内29家企业招收125余名博士后,形成300多项科研成果,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过50亿元。“2021年,工作站招收博士后22名,创了历史新高;今年我们计划招收博士后30名,截至5月,已经招收了17名。”公共研究中心执行秘书长林津说。2021年,南沙全区新增4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各类博士及博士后工作站点累计达22个,年度新进站博士后科研人员数量占全市1/5。
“研究中心为蓝胖子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陈凯认为,对于博士后这个群体来说,为其提供稳定的科研环境以及对接实际的应用场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技术落地。在他看来,对于技术人员创业来说,市场和融资往往是薄弱环节,协助科研人员打通产业链和资金链,可以大大助力地区创新创业。
因为其含金量高,不少人把博士后视为人才“金凤凰”。但当记者遇到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副主任、博士后黄咸家的时候,他看上去却更像一只“黑凤凰”。
及腰的荒草、熏得发黑的白色平房,在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围蔽起来的备用地里,黄咸家所在的“核电火灾综合实验平台”与平时所见的实验室有着天壤之别。“由于核电火灾综合实验的特殊要求,实验人员需要在实验室里一次次开展点火实验,房子和人都被熏得发黑。”
他告诉记者,博士毕业后,自己带着中广核集团投资的科研项目来到南沙,并进入广州南沙资讯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3年始,他就致力于我国核电防火设计自主化。不久前,他主持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厂性能化火灾安全分析软件系列“MOFIS”,成为国内首个获得英国核监管办公室认可的自主开发并维护的核电防火设计系列软件。“我们项目就是通过企业投资出钱、研究院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人的方式在南沙落地开花。”
创业“梦工厂”
与“一站式”的服务
南沙的人才虹吸效应,让这里成为青年人创新创业、逐梦湾区的首选地。
在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运营总监卢志强身上,人们能看到两段故事。
一段故事中,他是新加坡人,一个创业者。
2013年企业互联网创业未果后,卢志强应香港科技大学邀请,在2018年来到南沙入职霍英东研究院,现担任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以下简称为“创新工场”)运营总监。这是他在中国内地的第一份工作。
另一段故事中,他是技术转化专家,港澳青年在南沙创新创业的推动者。
作为服务于粤港澳创新创业企业及团队的孵化载体,创新工场以“楼上楼下”为特色:楼上,港科大、研究院和团队在实验室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楼下,创新工场提供办公室、众创空间及活动空间,提供创业培训及路演等。成立7年来,创新工场累计签约服务入驻初创项目108个,其中在孵团队与项目46个(含港澳台及国际团队与项目24个)。
作为曾经的创业者、如今的“引路人”,卢志强能给创业新手们更多启发,例如创业位置的选择——“南沙是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点,如果你的企业所需要资源超过大湾区内一个城市可提供的,可以考虑南沙。”
又例如创业平台的选择——“创新工场专注于科创企业,如果是非科创赛道创业者,我们会建议选择其他平台。”
他常把目光投向整片湾区,而又不止在湾区内。“相比湾区其他粤港澳合作平台,南沙的优势不仅在几何中心,还在于空间大,承载能力强。因为科创企业往往最后需要研发、生产一条龙。”
如果说坐落在南沙湾的创新工场早已是南沙颇有盛名的“老牌”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那么蕉门河畔的创享湾则是这几年声名鹊起的“新秀”。
走进蕉门河畔的创享湾,TIMETABLE青创基地里引进的精品咖啡店和公共图书馆,不时有年轻人边“叹”咖啡边交流业务;新华港澳国际青创中心,明亮的落地窗、宽敞的开放式空间里已有20余家商协会及港澳初创企业入驻。“初创企业进入粤港澳大湾区,遇到的痛点难点各有不同,涉及工商、税务、金融等方方面面,我们会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该中心创始人蔡展思告诉记者。
据统计,南沙已建成10家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签约入驻港澳青创项目团队超过300个。为支持港澳青创基地建设,助力基地引进更多的港澳青创项目,2019年南沙在全市率先出台了“港澳青创30条”,打造了港澳青年专属的人才公寓“港澳新青寓”,并推动金融机构开发了“青创贷”“房达通”等产品。
“通过导入省、市各方面资源,完善港澳青年发展配套政策,为港澳青年在南沙发展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和环境,助力港澳青年来南沙施展才华、追梦圆梦。”南沙区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南沙区也在积极实施“百企千人”实习计划、“职场菁英”见习就业计划等行动计划,为港澳青创基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实习就业水平的提升为南沙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在创享湾的法律集聚区里,不少入驻的机构如广州市汇智蓝天国际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暨“一带一路”域外法查明(广州)中心也是南沙区港澳青年学生实习就业基地。
“去年登记成立后我们就开始招收港澳青年来实习,目前已接收了五位实习生。”中心秘书长林启迪感受到,“港澳青年在湾区就业的热情都越来越高。”
在招聘的过程里,“作为一家提供跨境和涉外专业法律服务的机构,我们在就业市场很受欢迎。”林启迪观察到,很多港澳青年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外语能力突出,他们对从事涉外工作意愿很强,也更得心应手。她相信,未来随着港澳青年对南沙的了解越来越多,将吸引更多的港澳青年到此就业安家。
乐享“新家园”
与“湾区梦”的启航
港澳青年为逐梦而来,南沙也全力以赴,打造港澳青年安居乐业的新家园。
为支持港澳青年逐梦湾区,南沙不止准备了一流的青创基地。在探索推动南沙事业单位、法定机构、国有企业引进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人才方面,南沙也已迈开了脚步。2020年,广州市首次参与广东省面向港澳定向招录四名公务员,其中一名就在南沙。
香港青年黄钊逸本科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之后考取中山大学会计专业硕士。毕业后得知广东省正面向港澳青年招录公务员时,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当时觉得南沙离香港近,又很有潜力,对香港青年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而黄钊逸来到南沙后的经历,证明事实正是如此。
成为广州市南沙区商务局的一名公务员后,黄钊逸所做的工作,恰恰是为香港青年服务。新华港澳国际青创中心的建设装修工作,正是由黄钊逸负责对接。“我能理解香港企业的装修理念,港式的装修理念注重实用性和空间感,比如希望通过增加落地窗的使用让室内更加明亮,还有喜欢能节省空间的折叠式空间设计。”
因为能更好地理解香港企业的需求,黄钊逸在香港新华集团和装修公司之间能从容“斡旋”,尽可能地传达装修需求,在双方有差异碰撞的时候进行调解。这才有了我们今天在创享湾看到“国际范”十足的新华港澳国际青创中心——四面落地窗、明亮的自然采光、丰富的储物空间、简约的设计风格。
最近几个月,黄钊逸又到了新的部门学习。在刚挂牌成立不久的南沙政策研究和创新办公室,他开始学习写作公文材料。“与之前负责具体工作不同,现在我要从更宏观的层面去了解南沙。”
如今,黄钊逸过着一个普通南沙市民的生活:每天花十来分钟开车上班,下班后锻炼,周末到市区玩剧本杀。疫情发生时,他也和广州市其他公务员一样下沉社区,一整天地打流调电话。而他也准备在南沙买房定居。
今年1月才来南沙的澳门青年何珏蓉,是个年轻的“98”后小姑娘。如今,她就职于南沙区建设中心。“能亲身参与南沙的建设,就像在打造自己的城市。”何珏蓉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来到南沙建设中心工作对她来说是专业对口。毕业的时候,她抱着现在南沙发展快,可以接触到更多项目的心态来学习而放弃考研。“学建筑的人,跟着项目走才能积累经验。之前我听说南沙项目多,来了后完全符合自己的预期。”
何珏蓉在自己的岗位上接触到了很多区里的重大民生工程,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黄阁镇安置区六期……“我非常期待这些项目落成的时刻。在南沙,一切都是崭新的。”她笑称甚至比自己还要“新”。
在生活上,何珏蓉坦言刚来的时候也有落差,觉得南沙生活不太便捷。“但正因为有这种落差,工作上的使命感会更强——我就是来建设南沙的。”
闲暇时候,何珏蓉喜欢跟室友遛狗、爬山,去南沙的各大公园打卡。“滨海公园、蒲州花园、黄山鲁森林公园我都去过,但还没打完卡。”何珏蓉喜欢南沙的宜居:“爬山的时候人不多,但建设得很完善;即使偏远的地方,比如龙穴岛,城市绿化都做得很好。”
南沙有“数”
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约1.5万人,是2016年的9.4倍,高层次人才数量自2016年以来年均增长101%
近年来新引进人才补贴发放人员中,硕士和博士占比超过30%,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人才成为新南沙人。
集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4家
建成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4家
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352个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预计今年建成使用
2021年获中国科协批准建设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