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赣州这个地方吗(你可以没听说过赣州)
有赣州这个地方吗(你可以没听说过赣州)将近一年以前,网络视频博主、竹鼠养殖户华农兄弟因为吃竹鼠的各种奇怪理由爆红,也让更多人把目光投注到真实的农村生活上。 山之子 天气越来越热,竹鼠中暑的几率越来越高,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好。
丨赣州从何而来?丨
▲ 龙南县武当山。摄影/林的边际
-风物君语-
山之子
天气越来越热,竹鼠中暑的几率越来越高,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好。
将近一年以前,网络视频博主、竹鼠养殖户华农兄弟因为吃竹鼠的各种奇怪理由爆红,也让更多人把目光投注到真实的农村生活上。
在此之前,赣州,特别是农村地区,留给人们的印象很单薄。赣南脐橙,革命老区,好像几个简单的符号就概括了这里的一切。跳出镜头、甩开符号的赣州,是什么样子呢?
山,赣南的摇篮
赣州多山。华农兄弟的养殖场建于一片葱郁的山谷之中,在他们的家乡赣州,这样的山谷到处可见。
▲ 赣州地形图。绘图/Paprika
通常所说的赣南,基本就是指如今的江西省赣州市,下辖3区、14县、1县级市,是江西省最大的地级行政区。山地丘陵占到了全市土地的八成以上。其中,九连山与大庾岭构成了赣粤两省的天然分界线。赣州以及江西的高光时刻,都离不开这连绵的山岭。
▲ 龙南县九连山,黄牛石主峰顶。九连山是客家人的家乡,记得最近爆红的客家乐队“九连真人”么?摄影/凌家谱
有山,当然也有水。章江与贡江的源头均在赣州市境内,二者于赣州主城区章贡区的八境台下相汇为赣江,一路北流,入鄱阳湖,连通长江。五岭以南,珠江支流东江也发源于赣州境内,自寻乌县一路向南入南海。
▲ 已有800多年历史的赣州古浮桥。摄影/黄欣仪
山对于赣州的影响极为深远。阻碍,屏障,家园,宝库,不同的时期,山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可以说,没有山,也就没有了赣州。
水陆要冲,赣南的大崛起
赣南仍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时,山既是阻碍,又是通路。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经江西越南岭,统一百越。赣州就是这条路线上的重要关隘所在地。战争过后设立的南壄县,正是赣南建制的起始。
▲ 龙南县,客家围屋。 摄影/李舒兰
赣州的治所移到今章贡区所在地要等到晋朝永和五年(349),此时,晋朝衣冠南渡,南方迎来了大规模的开发,赣州容纳大批北方难民,赣州(时称南康郡)随之逐步走向崛起。
传统中国以农业为主,人口与经济息息相关,劳动力越多,土地的开垦也就相应越充分。赣州是个典型的移民地区,如今赣州人口的九成以上都是客家人,他们的先祖为了躲避战乱,来到群山环绕的赣州定居。赣州人钟绍京在唐隆之变中起到重要作用,又是江南第一宰相。他就出身于中原颍川士族,先祖是与王羲之并称“钟王”的书法家曹魏太傅钟繇。北宋晚期的赣州地区(时称虔州),稳居全国人口户数的前十位,是江南地区的重镇。
▲ 信丰县,有几百年历史的客家“子孙龙”民俗传统,于每年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举行。 摄影/李舒兰
赣南在宋朝异军突起并不令人意外。除了人口增加的刺激,扼守梅关,连接岭南与中原的战略位置,也是重要因素。梅关道在唐朝宰相张九龄的主持下,一经整治开拓,便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路。原本起到屏障作用的大庾岭,一下变成了繁忙的商路所在,赣州地位相应也得到了提高。
▲ 大余县梅关道,深藏在群山之中。 摄影/陈彦
北宋初年,虔州下辖的大庾、南康、上犹三县被单独划出,设立南安军,借以加强对于章水和梅关驿道接驳的这一段水陆要冲。供宋室宫廷享用的海外物产都是沿这条线路北运。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正是创作于虔州通判任上。宋徽宗在位期间,因为“虔州地接广东,江山险阻,私铸盗贩习以成俗,啸聚出没,民受其害。”增设江南西路兵马都监驻虔州,加强管制,稳定局势。
▲ 章贡区,郁孤台街区,四贤坊、军门楼等建筑,人头攒动。“四贤”是指曾深刻影响赣州历史进程的四个人:赵抃、刘彝、周敦颐、文天祥。 摄影/胡师文
事实证明,宋朝重视对于虔州的控制并非没有道理。北宋末年时局一乱,这里成为避难地之一,连宋哲宗的皇后都一路逃难到了虔州。同时,也有不少人依托赣南复杂的地形地势起义,引得官军大举进入江西平叛。南宋初年的名将岳飞就是虔州平叛的主帅。对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来说,江西是财赋重地,不容有失。
▲ 建春门古城墙与浮桥同框。 摄影/吴健
▲ 赣州保留至今的四座古城门:建春门、涌金门、北门、西津门。 摄影/卢文
如今,矗立于章贡汇流之地的宋代城墙就是虔州城辉煌的见证者。苏轼曾为八境台题诗作文,说这里“东望七闽,南望五岭,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一句话说破了赣南独特的地理位置。辛弃疾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郁孤台的名字深深刻在了历史之中。可惜的是,赣州的地位,也有被冲击的那一天。
▲ 郁孤台。 摄影/卢文
从顶峰到再度落后
明清两朝是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个顶峰,此后中国的衰退,也让赣州从巅峰跌落。
▲ 龙南县,造型外圆内方的客家乌石围。 摄影/卢文
明朝初建,赣南因战乱和疫病已是人口大减。时人记载称赣南:“民少而散处山溪间”,仿佛又变回了秦以前地广人稀的边陲之地。大量抛荒土地,吸引了赣中、赣北的无地农民客居赣南。此外,广东、福建两省人口沿着山岭进入赣南,定居并融入当地社会,构成了闽粤籍客家人的主体。有关学者将赣州各县划分为纯客县和非纯客县,其中西部、南部、东南部的纯客县几乎都是由闽粤两省移民所组成。
▲ 安远县镇岗乡东生围,建于清道光年间。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方形围屋。摄影/陈罗昌
同时,虽然梅关-赣江的商路依旧繁忙,但赣州的日子并不太平。明朝正德年间,赣南与福建、广东交界的地带曾多次爆发民变,当时巡抚赣南的王阳明受命平乱。王阳明治理赣南八年(今崇义县即在其任上设县),也在此实践了自己“知行合一”的理念。当时也有不少赣南学子仰慕阳明学说,进入书院学习,甚至直接拜王阳明为师,赣南学风为之一振。
▲ 全南县天龙山。王阳明登天龙山,曾赋诗一首:“天龙山峰插云霄,桃江曲折环山绕,四季不凋青春色,人杰地灵出英豪”。摄影/钱卫民
明清两朝都有极强的不安全感,海禁政策相应变得严格。广州一口通商的情况下,赣州受惠于梅关驿道,一直保持着在经贸中的关键地位。每年都有大批诸如景德镇瓷器的商品由此运往广州出口,年税额总在几万两白银的规模。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朝觐乾隆皇帝返回途中,也路过了梅关。这种地位一直保持到鸦片战争爆发,五口通商后,广州的商品被分流,梅关的作用弱化,赣州的经贸地位也应声下滑。太平天国运动对于江西经济社会破坏,更使得赣州的状况雪上加霜。
▲ 信丰县小江镇,永吉围。摄影/吕述铭
赣南有个“小莫斯科”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村召开。这标志着中国土地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了江西,也开启了赣州千年历史上最特殊的一个时期。
瑞金地处赣州东南,与福建省相邻,虽然只是个方圆几里的小城,在地理上却可以辐射赣、闽、粤的二十多个县。县委书记邓小平领导有方,局势稳定,所以瑞金被选择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所在,小小县城集党政指挥机构、学校、兵工厂等于一身,有“小莫斯科”的称号。
▲ 瑞金市沙洲坝“二苏大”旧址。摄影/李穗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虽然中央苏区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面对国民政府的封锁和围剿,以及一系列决策的失误,最终不得不做出放弃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赣南的红色暂时蒙上了一层阴影。
红军主力转移之后,仍有一部分干部率军留守,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继续战斗。日后成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当时率部于赣南山区进行了三年游击战争。面对国民党一个师的围困,在“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这样近乎绝境的情况下,他却写出了“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慷慨豪壮之语。这称得上是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赣南这片土地上的最佳体现。
▲ 正因为有人在不断创造着历史,城市的发展才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摄影/曾华荣
红军转移之后的赣南,迎来了蒋介石之子蒋经国。从苏联返回国内的蒋经国,经历了一个时期的修养、学习后,被安排到赣南主政。蒋经国顶着“太子”的名头来到赣南后,也算是颇有作为,推行减税、禁黄赌毒、扫除文盲等等一系列措施,被称为“赣南新政”。几十年后他治理台湾的行事风格,甚至也能看到赣南时期的影子。只不过在日寇侵略,国民党腐败的大环境下,蒋经国的尝试只能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
山,赣州面对的困局
赣南如今面对着群山,恐怕有种极为复杂的心情。
1936年粤汉铁路通车之后,只能依靠车马运输的梅关驿道迅速荒废,赣州再度变得闭塞。平原地区享受着高铁带来的便利时,身处群山环绕之中的赣州依然在等待高铁的到来(2019年6月3日,昌赣高铁全线铺轨贯通,准备进入联调联试阶段)。
▲ 崇义县,上堡客家梯田。摄影/杨昕
赣州人的生活丰富而悠闲。不管是千年宋城、红色首都、客家围屋,还是赣南富饶的物产和藏于街头巷尾的地道美味,都值得所有人欣赏。可如果没有便利的交通,赣州的风景与文化就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很多人也选择离开家乡,到邻近的广东省谋生。
▲ 古浮桥边的渔民。摄影/黄欣仪
▲ 大余县的南安板鸭独具特色,与江苏南京板鸭、福建建瓯板鸭、四川建昌板鸭并列中国四大板鸭。摄影/宋洪涛
山倒是没有那么吝啬,它还赋予了赣州人另一份礼物——矿产。赣南素有“世界钨都”的称号,这里是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钨产地。钨矿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是中央苏区重要的经济来源。丰富的稀土产量更是让赣南在今天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受到了特殊的关注。但是,如何最大化地保护陪伴了赣州人上千年的秀水青山,也是今人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 崇义县,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摄影/李若渔
- END -
文丨伊森
图片编辑丨Geethan
地图编辑丨Paprika
设计丨Q年
特别支持丨赣州市摄影家协会 曾正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