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屈一指的雕塑家(泥土在他手中捏出灵魂)
国内首屈一指的雕塑家(泥土在他手中捏出灵魂)玩泥巴的顽童,流浪学艺和他相识多年,我从来不把他当作残疾人。光是这双手的力量,就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他40多年一瘸一拐的雕塑之旅,走出一个大写的人,走出充满传奇的艺术人生——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骨节粗大,皮肤粗粝,宽厚的手掌长满老茧、布满裂纹,因为长年用力,大拇指的关节已经变形。然而厚实刚劲,充满了力量。周长青制作的雕塑小样“我所有的力气都在手上。”周长青语气里带着些许骄傲,又一握拳、提臂,他的手臂上马上凸起鼓鼓的腱子肉。我甚至想,这只手如果出拳一击,壮年男子也会即刻倒地。
泥土在他手中捏出灵魂
——雕塑家周长青小记
作者:宜都市文联 李姜洁
削、刮、贴、挑、压、捏……一双粗大的手里,一把刻刀灵巧地在泥块上游走,一尊雕像渐渐有了灵魂……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骨节粗大,皮肤粗粝,宽厚的手掌长满老茧、布满裂纹,因为长年用力,大拇指的关节已经变形。然而厚实刚劲,充满了力量。
周长青制作的雕塑小样
“我所有的力气都在手上。”周长青语气里带着些许骄傲,又一握拳、提臂,他的手臂上马上凸起鼓鼓的腱子肉。我甚至想,这只手如果出拳一击,壮年男子也会即刻倒地。
和他相识多年,我从来不把他当作残疾人。光是这双手的力量,就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他40多年一瘸一拐的雕塑之旅,走出一个大写的人,走出充满传奇的艺术人生——
玩泥巴的顽童,流浪学艺
他和泥土的情缘与生俱来。从一个打小就爱玩泥巴的顽童,到“玩”泥巴玩出了神来之技,“玩”成了荆楚知名的雕塑家。是泥土养育和成就了他,而他又赋泥土于生命和灵魂。
大酒亮成为地标
8岁因发烧打针扎进坐骨神经,导致右腿终身残疾,14岁背井离乡漂泊寻梦,到离家400多里的四川北川,后来又到更远的阿坝,及至到湖北各地辗转,在被誉为“两江明珠”的城市——宜都扎根。
漂泊的岁月里,他怀揣着当画家的梦想,四处流浪拜师学艺。即便是在码头挑沙拉车挣饭吃的艰难日子里,他始终坚持刻苦自学自画。
32岁那年,他迎来人生的转机,考入武汉工业大学建筑系造型设计专业进修学习。作为班上年龄最大、学习最刻苦的学生,以全班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他的毕业作品《腾飞》和《奔马》,至今屹立在校园里。
他的授课老师感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有灵性和悟性的学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刻苦的学生。
亲临亲为,练就捏真人像绝技
创作雕塑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特别是创作大型雕塑,更是重体力劳动。
文成国给周长青题诗
从施工、质检,到保养、维修,每件大型雕塑,他都亲力亲为。对于拖着一条残腿的他,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更是艰巨的挑战。
已经67岁的他,至今仍担任着施工浇筑的主要操作者。每一件雕塑都不能出现任何瑕疵,再高的地方,他都必须亲自上去。
有一次,得知他正在一件大型雕塑施工现场,我特意前去观看。眼见他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边浇筑边移动脚步,脚下一滑,身体晃了一晃,我的心几乎提到嗓子眼。所幸他很快稳住,并且面不改色,继续劳作。倒是我,出了一把冷汗。
他总是自豪地说,我的每一件雕塑作品,都是亲手制作。
这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人生的修行。
正是因为视追求极致为人生的修行,经过多年勤奋努力,他练就了两个半小时捏泥成真人像的绝技,在行业内获得了“雕塑魔师”的美名。
周长青现场3小时捏出真人像
因为逼真度高,媒体赞叹他是在用在泥巴拍人像照片。爱国诗人屈原、和平使者王昭君、三国名将陆逊、国学大师杨守敬等荆楚历史文化名人,抗美援朝一等功臣曹光胜、宜昌市第一位共产党员胡敌、英雄民警胡钦春等先烈英雄,经过他的神来之手,在广场,在公园,在街道……散发着神圣的光芒,折射着荆楚文化的光彩。
他也为他的朋友们做人物雕像。因为熟悉,当然更是栩栩如生。朋友圈里传为佳话的是,在一次“乡村旅游茶与诗”论坛活动中,他提着一桶泥巴进了会场,在会场一角搭起台桌捏起泥人。
两个多小时后,会议结束,他的作品完成。众人一眼认出,这是湖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宜都原市委书记文成国。头像的逼真程度,让大家沸腾,更让文成国本人又惊又喜。文成国兴起作诗相赠:“雕塑伉俪情意绵,一钎一琢刻当年;神来之作皆鲜活,火了荆楚红了天。”
众雕塑化为城乡座标,名扬荆楚
从第一件作品《春之韵》呈现在宜都的公园,到屹立于陆逊广场上的陆逊将军,到闪耀于人民广场的《千古风流》《两江明珠》两个大型浮雕……生活在宜都的23年里,他先后为各地各部门创作了百余件雕塑作品。
三合院
潘家湾乡吕家坳村高8米、重15吨的“潘家湾包谷酒壶”大雕塑,5.8吨的大茶壶,被村民视为“镇村之宝”,成为该村的地标性建筑、乡村旅游的独特风景线。在宜都,那个头发略带自然卷、走路一瘸一拐的敦实的身影,已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他的作品在荆楚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省外不少单位和个人更是慕名前来。
他的手工圆雕《屈原》荣获湖北省“阳光达人秀”暨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绝活选拔赛十强,《王昭君》入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组织的内地与澳门残疾人书法、绘画及工艺品联展,《围炉夜话》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宜昌市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并有多件作品获国家、省、市级以上奖项,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荆楚雕塑家。
他先后获得“湖北省阳光达人”“宜昌市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宜都市自强模范”等殊荣,积极履行起湖北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宜昌市残疾人文学艺术协会副主席、宜都市残疾人文学艺术协会主席、宜都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的职责。
徒弟是特殊家人,妻子是贤良天使
成名成家难,带徒传艺,在一定程度上更难。尤其对于周长青这样的人,腿有残疾、靠手艺为全家挣饭吃,要把绝技毫无保留地授予他人,是需要境界的。而他,不仅做到了倾囊相授,而且自觉地将薪火相传的使命扛在肩头。
周长青与妻子邓书琼
扛使命在肩,他成为无数喜爱工艺美术和雕塑技艺的年轻人的老师。
2019年10月8日,宜都市首个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宜都市民间工艺大师周长青工作室,在他那个总是充满生机的“三合院”挂牌成立。
现在,他的徒弟有青年雕塑家廖喜焱、周克飞、邓春桥,青年女画家刘昱兰。除邓春桥继续留守在周长青工作室外,廖喜焱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他的徒弟们成为他们家特殊的家庭成员。徒弟们说,跟着师父学做事,跟着师娘学做人。师父和师娘对徒弟们共同的希望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师娘——他的妻子邓书琼女士告诉我们,他对雕塑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只要走进雕塑工作室,他就会忘记身边的一切。每次要创作完成大件雕塑,他总是天不亮就扎进工作室,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连妻子送进来的饭都顾不上吃。“太拼命了!”妻子既感佩,又不无担心。
小他13岁的妻子,和他一样,谦恭、和善、亲切,和他一样,像泥土一样质朴。生活上,她是他的贴身服务员、专职司机,在专业技术上,她更是得力的内助之贤。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泡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送到他手上。每次回到家无论多晚,她都要端来调好水温的热水给他泡脚。他喜欢结交朋友,家里总是高朋满座,她一个人四处采买,又亲自下厨整出一桌美味佳肴。敬老孝亲,更是在点滴处用心。朋友对他羡慕不已。朋友们都说,没有她,就没有他老周的今天。
在《周长青雕塑艺术作品集》交流分享会上,这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儿深情地当众表白:“她是个完美的女人!是上帝为我派来的天使!我的爱人书琼!”
一片欢呼和掌声中,我找寻到坐在他对面的“天使”,而他的“天使”,正泪眼盈盈、情意绵绵地和他仰头对视。
周长青与邓书琼
为探讨用五谷杂粮的天然色彩绘制油画的效果,2019年9月,在妻子的帮助下,他用10多公斤20多种五谷杂粮及有色种子、7公斤清漆油在杉木板上浇筑,绘制出宽1.8米、高1.4米、重30多公斤的木板油画《拾穗者》。
2020年3月,在妻子的配合下,他居家精心创作了抗疫英雄群像浮雕——《众志成城》,用浮雕艺术记录这场史无前例的抗疫壮举,以“艺”战疫,致敬抗疫英雄。
2022年,他历时2个月,潜心创作了国画长卷《再现幸福渠》。当总长24米、宽60厘米的画卷徐徐展开,宜都人民不畏艰险、敢为人先建设幸福渠的场景活灵活现于长卷,我似乎看到她正立于旁侧调色、研墨、展纸,默契如往、和谐如往……周长青背后,这个伟大的女人!
周长青自号“筑泥”,他说:“大地能给我一个空间,让我的作品站在那里,就是我人生的最大快乐。”虽已近古稀,他仍在以初恋般的热情和圣徒般的敬仰向艺术的高峰攀登,他正在为开办绘画及雕塑传习班、挂牌成立美术书法界文化名流“三合院”工作室、筹建雕塑文化馆四处奔忙。以泥为基,他建筑出人生的高塔;为泥铸魂,他的赤子丹心,光耀荆楚的大地山川!
(文中图片由刘洪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