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守候只为一人心文案(精心守护三十年)
千年守候只为一人心文案(精心守护三十年)阳光明媚的春日,记者走进中山公园花展馆。在这里,三角梅散发着芬芳,黄金竹摇曳多姿,迎客松向你招手致意……在这些盆栽背后,有一位园丁默默耕耘了36年,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盆景技师刘友坚。本报记者 江海苹 通讯员 李心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盆景技师。多年来,对于公园里的一草一木,刘友坚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精心培育呵护,付出了不少心血。园里的盆景经过他的妙手修剪,变得千姿百态,像被赋予了生命一样,极具意境,令人遐想。——市中山公园工作人员程亚兰精心修剪。(刘剑颖 摄)
>>名片
刘友坚:
1955年10月生,厦门人,盆景技师,现任职于厦门市中山公园管理处。他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厦门市盆景雅石研究会副理事长、市盆景花卉协会常务理事。1979年元月开始收藏,主要收集雅石珍品、盆栽逸品。现藏有雅石、盆景1000多件,含“象乎”等雅石精品及“虎虎生气”、“山水”、“孤帆远影”等盆景精品。
>>评价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盆景技师。多年来,对于公园里的一草一木,刘友坚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精心培育呵护,付出了不少心血。园里的盆景经过他的妙手修剪,变得千姿百态,像被赋予了生命一样,极具意境,令人遐想。
——市中山公园工作人员程亚兰
精心修剪。(刘剑颖 摄)
本报记者 江海苹 通讯员 李心
阳光明媚的春日,记者走进中山公园花展馆。在这里,三角梅散发着芬芳,黄金竹摇曳多姿,迎客松向你招手致意……在这些盆栽背后,有一位园丁默默耕耘了36年,他就是鼎鼎大名的盆景技师刘友坚。
“城市农民” 放弃休息时间潜心学艺
1979年,24岁的刘友坚选择到中山公园做园林工。“翻土、浇水、施肥、锄草,这不就是典型的农民形象吗?”皮肤黝黑的刘友坚自称是“城市农民”,“我们经常顶着烈日给花草浇水、养护,不黑才怪了!”
但他又说:“我喜欢和泥土跟花草打交道,这是一件简单快乐的事。植物都有生长周期,在不同的季节,能呈现出不同的美。我想,也只有‘农民’才能有幸欣赏到这样的风景。”
做一名“城市农民”并不容易。刘友坚回忆说,单浇水一项,就要学满三年,因为,如何给植物浇水,在何时浇水,都有讲究。刚工作时,他就被派往杭州花圃脱岗学习,每天翻土、配料、下料、浇水、施肥。恩师很严厉,他不敢轻易开口问,就趁着打下手,暗暗记下老师操作的细节要点,回去再翻阅资料找答案。有一年春节,同学都请假回家了,只剩他一人。老师问他为何不回家,他这才大胆提出要学习松树的造型方法。原来,松柏被称为盆景的“造型之王”,寒假期间,树木生长缓慢,剪割嫁接的伤害最小,是一年内造型的最佳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友坚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后来,他再次遇到这位授业恩师时,老师说:“这帮学生中,友坚我教得最少,他却学得最多。”
在30年的园林工作生涯中,刘友坚与盆景结下了不解情缘,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景观。怎样让花草长势更好,怎样让游人在欣赏盆景时能有一席之地休息……这些点点滴滴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花草医生” 草木每天跟他“说心事”
摘掉枯黄树叶、为花草浇水、为松柏剪枝……这些事,是刘友坚每天在中山公园花展馆里必做的。
刘友坚深爱着一草一木。他会给它们浇水、看病,与它们说话、交流。他说:“每株花草都和人类一样有七情六欲,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叶片挺挺的,表示它很开心,身体健康。叶片塌塌的,表示它可能不开心,还有可能生病了。有的叶子卷起来,好像在说,‘我长虫子了,快来帮帮我。’”
在花展馆里,一处“岁寒三友”的园艺景观格外引人注目。刘友坚告诉记者,原来的“岁寒三友”是一幅具有立体感的风景画,然而青竹的颜色让整个画面稍显暗淡,他便把青竹改成黄金竹,把梅花换成宫粉梅,提升了整个盆景的亮度,将“岁寒三友”的精神和气节完整地呈现出来。
“自然本身就有它的美,我只不过是用不同的眼光去发现了它。” 不过,发现自然之美是一门极高深的学问,刘友坚用了半生时间探索。而在探索之路上,你也能看到如松树般不屈、梅花般高洁和竹子般坚韧的精神。
30多年来,刘友坚把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理解巧妙地融入创作,一棵棵树木,一块块石头,经过他的组合,焕发出新生——盆景是“磨”出来的。一盆盆景完全成型,可能要经过五六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打磨。可以说,公园里的很多盆景都价值不菲,甚至是无价之宝。
部分游客因为好奇或不小心,破坏了盆景,让刘友坚心疼不已:“盆景被破坏了,很多人赔不起,而且,每一株都要花很多心思培育。”有一次,有个小孩偷偷拉着松树盆景的树枝荡秋千,把树枝折断了。“刘师傅看到那个情景,发了很大的火,严厉地批评了那个小孩。”中山公园工作人员程亚兰回忆说,从来没见过刘师傅发那么大的火。因为,那树枝培养起来要花十年光景。
“寻花使者” 为了捡树干差点被雷击
“这株红鸡蛋花最初只有五六厘米高,由我亲手扦插移植过来”,“这株三角梅通过环割和有效控制,花期比其他三角梅更长”,“这棵榆树来自龙海”……在中山公园花展馆里,刘友坚绘声绘色地向记者讲述盆景的来历,如数家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山公园里有许多珍贵的盆景花卉,后来遗失了不少。刘友坚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他刚走进花展馆时见到的一幕:“50几株盆景稀稀落落地摆在三层台阶上,这里只有一名老工人负责日常浇水和管理。”
为了重建新馆,充实馆藏,30多年来,刘友坚四处寻花问草。如今馆内已有120多株盆景,待培育的有80多株。这些盆景背后,都各有一段不同的寻花故事。
馆内的“镇馆之宝”是一株大型三角梅,去年春天花期,树上盛开的花朵达8万朵以上,因此受到媒体关注。刘友坚说,这是迄今为止全市开花最多的,也是造型最美的三角梅。而这株三角梅,来自早期中山公园的南半园(人民广场)。有一年夏天的台风天,风雨交加,广场上许多树木都被刮倒了,其中就有这株三角梅。刘友坚发现了它,如获至宝,拼命把树头从广场上拉了回来,悉心培育,如今,经过30年的栽培,三角梅大放异彩,成为“镇馆之宝”。
“寻花问草”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在一盆有300多年历史的榆树盆栽前,刘友坚告诉记者,有一次,也是大雨倾盆,雷电交加,他正在龙海南太武山寻找树种,无意中发现了只有一个树干的榆树,正想捡起来,突然一个闪电火球在身边炸开,他赶紧跳着躲开,幸亏没有受伤。“真的是终生难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厉害的雷电火球。”回想起那一幕,刘友坚仍心有余悸,不过他不后悔,毕竟他还是捡到了宝贝。
他还曾在某学校发现一株三角枫,因为树头太大,刘友坚找到校长,花钱找了一大帮人挖下了树头……刘友坚到处“寻花问草”已成习惯。有时,看到人家门口的植物适合放在展馆,他会上前去讨;在农村里看到好树,他也会想方设法要来。
他说:“再过不久我就要退休了,可能这个‘职业病’一辈子都好不了了吧?”
“花的奴隶” 希望年轻人加入这一行
无论骄阳灼灼的夏日,还是寒风瑟瑟的冬日,刘友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守护着园林盆栽,为游客送上美好。
时光荏苒,刘友坚转眼到了退休年龄。他说,几十年来,园内的这些盆景像人生旅途中的伴侣一样,和他风雨同舟,突然间要离开,心里还是不舍。所以以后,他还是会经常回来看看,“放心不下啊!”
他有个心愿——希望事业后继有人。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比较浮躁,做这一行要沉得下心。做好一盆盆栽,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有“长年甘作花奴隶”的志趣,才有“瑶花重见缀琼枝”的美好。他希望将来能有更多新鲜血液来加入这个行业,将公园里的花卉照顾好,为游客提供更多更美的园林盆景。
>>记者手记
生 机
劳动创造美。
盆景是一种有生命的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这小小的方寸之地,凝聚着各种奇妙的栽培技术和造型艺术,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是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有的人,人生意义在于是否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而另一些人,人生意义在于能否在平凡的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30年多来,在园林工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刘友坚默默地奉献,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一方净土,赢得了不少市民的赞赏,为美丽厦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征集令
四种方式推荐 “最美劳动者”
●拨打本报读者热线968820
●关注厦门日报官方微博(新浪),编辑#寻找最美劳动者# 您推荐的人 您的联系方式 @厦门日报
●关注厦门日报官方微信,以“寻找最美劳动者”开头,并发至公众号:厦门日报
●关注厦门市总工会官方微信(fw12351),以“寻找最美劳动者”开头,并发至服务号:厦门市总工会。
另外,读者还可以通过以上渠道留言,发表对本报报道的最美劳动者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