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后的一生(17岁登上凤位35岁成为皇太后)
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后的一生(17岁登上凤位35岁成为皇太后)继位的皇帝为什么是她的侄子而不是儿子?身为皇太后的她,为何如此卑微?伏跪在地,泣不成声的正是当今皇上的皇伯母,张太后。这位张太后,是历史上有着“圣贤明君”美誉的明孝宗朱佑樘之妻张氏。张氏17岁登上凤位,35岁成为皇太后,荣宠一生。如今到了迟暮之年却要长跪在地,苦苦哀求她一手扶持上位的侄儿,放她家人一条生路。
入夜,大明皇宫一片寂静。
明世宗还在伏案工作,宫殿内的太监宫女屏声静气,如摆设一般,不敢发出一丁点声音打扰到天子。
忽然,一阵喧哗声由远及近,还没等大太监呵斥,便听到噗通一声,一个身影跪倒在大殿内,嘴里哭喊着:
“皇上,皇上,求求你饶了哀家的弟弟……”
伏跪在地,泣不成声的正是当今皇上的皇伯母,张太后。
这位张太后,是历史上有着“圣贤明君”美誉的明孝宗朱佑樘之妻张氏。
张氏17岁登上凤位,35岁成为皇太后,荣宠一生。如今到了迟暮之年却要长跪在地,苦苦哀求她一手扶持上位的侄儿,放她家人一条生路。
身为皇太后的她,为何如此卑微?
继位的皇帝为什么是她的侄子而不是儿子?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明皇朝,了解张氏半世荣华半世凄凉的一生。
一夫一妻制的皇上和皇后
成化年间的一天,阳光明媚,日渐年迈的周太后,看着已经长成翩翩少年郎的孙子朱佑樘,感慨地对身边的宫女说:“太子长大了,该成家了。”
朱佑樘听完祖母的话,害羞地低着头,含笑不语,心里却想起不久前见过的那位爱笑的姑娘。
爱笑的姑娘叫张氏,父亲是国子监监生。
张氏被选入宫前,母亲金氏就千叮嘱万交代让她表现好点,如果得了贵人眼缘,就算当个嫔妃也足够光宗耀祖。
张氏满怀憧憬的入宫,可惜入宫便是日复一日地学规矩,连贵人的影子都没见着。
这天,张氏见天气晴朗,便偷偷来到后花园散心,不小心迷了路,幸好碰到好心男子指路。
那男子真好看,温文尔雅、器宇轩昂,一下子就俘虏了少女的心。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从古至今,闺中少女对爱情的期许最美好不过如此。张氏亦然。
幸运女神非常眷顾她,让她嫁给了自己的意中人,而且还是位真正的“白马王子”--明朝太子朱佑樘。
1487年,朱佑樘继位为明孝宗,封张氏为皇后,史称孝康敬皇后。
婚后,两人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
她,活泼开朗;他,成熟稳重,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两人犹如民间夫妻一样,食则同桌寝则同床,琴瑟和鸣,鹣鲽情深,羡煞旁人。
明孝宗为了她,封赏张父为昌国公,张母为昌国公夫人,两个弟弟张鹤龄封寿宁侯,张延龄封建昌侯,就连她的姑父、表弟都受到提拔。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明朝,很少有皇帝这样封赏外戚。明孝宗这一举措引起大臣们的不满,有御史上折投诉,但全被驳回。由此可见张氏在朱佑樘心中的地位。
俗话说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亲人难相见。指的是后宫嫔妃入宫后很难再见娘家人,就算贵为皇后也不例外。
但张皇后的母亲金氏来皇宫就像逛自家后花园一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自在得很。
据野史记载,有一次,金氏来宫里看望张皇后,两人聊得太开心故而忘记时间,张皇后便留母亲吃饭。
席间,孝宗看到金氏用的是银质餐具,便当场赏赐了她一套金质餐具。
旁边的张皇后看到后,嘟着嘴不高兴地说,我的母亲既享用了御膳,又得了赏赐,可我父亲还没有。于是孝宗又赏赐了一桌御膳和一套金制餐具给张父。
张皇后在孝宗的盛宠下过得无忧无虑。那时候的后宫清净无比,除了夫妻二人,就只有一心礼佛的祖母周太后。别人家的后宫勾心斗角,白茶绿茶满天飞,这里却只有岁月静好。
单单就这一点,谁能否认张皇后不是一个有福气的人呢。
生在市井人家,却能嫁入皇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简直就是古代版的灰姑娘。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如意,那便是两人子嗣艰难。
明孝宗和张皇后两人一共生育有二子一女,长子朱厚照,次子朱厚炜,女儿朱秀荣。不幸的是次子和女儿分别在一岁和四岁的时候夭折。
痛失爱子爱女的孝宗夫妇,对独子朱厚照疼爱有加,尤其是张皇后,对儿子真的是要星星不给月亮,唯恐这位独苗苗再有个三长两短。
可是自古以来,慈母多败儿。更何况,身处权利中心的他们,若胸无丘壑,没有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皇位迟早坐不稳。
慈母多败儿
1505年,弘治十八年,明孝宗逝世。
同年,15岁的太子朱厚照继位,史称明武宗。
后世历史学家对明孝宗赞誉有加, 但对他的儿子--明武宗朱厚照的评价就褒贬不一。
不管评价是好还是坏,但有一点是公认的,这是位十分爱玩、爱美人且极其有个性的皇帝,说白了就是个被宠坏的熊孩子,叛逆又中二。
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对失责的父母,张皇后首当其中。
古代的文臣雅士都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实际上,高门大户的贵妇们挑选儿媳讲究德才兼备。
越是底蕴深厚的人家越明白家有贤妻,福及三代的道理。
合格的当家主母上能孝敬父母,下能教导好孩子,让家族后继有人;对内能管理好小厮仆妇,树立好门风,对外能做好夫人外交。
而作为皇后,一国之母,更应该出类拔萃,就像唐朝长孙皇后一样。
可惜,张氏出身普通,没有受过相关教育,自然也没有大的格局和见识。
入宫后,没有莺莺燕燕与之争宠,没有了阴谋诡计的磨砺,一直躲在孝宗保护伞下的张氏,成了纯天然的傻白甜。
也不是说傻白甜不好,至少人家拥有皇上专宠十八年,就凭这点足以傲视历代皇后。
但作为皇后,作为母亲而言,她是不及格的。
长子朱厚照自小聪颖,读书骑射都非常出色。按道理来说,这样聪明的小孩若多加引导,必定会子承父业,成长为一位明君。
可惜父亲过于忙碌,母亲又不作为,从小引导他的是一帮别有用心的小人。
以刘瑾为首,被后世称为“八虎”的八个太监,从小额外照顾朱厚照,想尽办法为他搜集各种稀奇古怪的玩具,开发各种各样的游戏,人们戏称当时的东宫为“百戏场”。
对于没有判断力的孩子来说,有得玩肯定开心。
没人教,怎么会懂得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道理。
理应懂得这个道理的监护人,一个忙于朝廷事务无暇顾及,一个毫无远见且过度溺爱。
果不其然,朱厚照在这八人的有心诱导下,长成一个整日沉迷玩乐且喜好美色之人。
孝宗去世后,继位为帝的朱厚照更加肆无忌惮。
当上皇帝才四个月,就偷偷溜出宫寻乐子,气得一帮大臣纷纷上折子劝诫。
朱厚照不胜其烦,便换了个法子取乐。
不让出宫,他就在宫里模仿街市建造店铺,命令所有的太监宫女扮演商贩、伙计、路人,谁演得好就奖赏谁,把后宫弄得乌烟瘴气。
而此时荣升为太后的张氏,面对熊孩子的蠢行为和大臣的劝诫,却置之不理,反而觉得大臣们小题大做。
试想一下,张太后对于弟弟偷戴皇冠,这种大逆不道的事都觉得无伤大雅,更别说亲儿子只是爱玩而已,又没有干伤天害理之事。反正儿子都没有错,错的都是别人。
武宗的荒唐个性,固然少不了张太后的纵容,但太监们特意的捧杀,却不得不让人阴谋化。
毕竟明武宗他爹、张太后的丈夫明孝宗朱佑樘,当年差点就被废了。
成化年间,明宪宗受万贵妃怂恿,想废了朱佑樘的太子之位,改立邵妃的儿子朱佑杬为太子。
恰巧当时遇到泰山地震,钦天监进言说是上天指示,太子不可废,这才有了后来的明孝宗。
那位差点成为太子的朱佑杬,本来稳操胜券,不料却功亏一篑,心中是否有不服,各位看官不妨大胆猜测一下。
更巧的是,荒诞的明武宗朱厚照英年早逝,膝下无子。傻白甜的张太后扶持的皇帝正是朱佑杬的儿子朱厚熜,史称明世宗。
仿佛当年那场废太子之戏到了如今才算曲终人散。
晚年凄凉,病逝后宫
后宫风云诡谲,人心叵测,看看谁是既得利益者,谁就有可能是那谋算之人。
1521年,朱厚熜继位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史称明世宗。
继位不久,就下令礼部商议生父兴献王的封号,封号之争涉及到了到底尊谁为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
说白了就是继承了伯父明孝宗的皇位,却不想认明孝宗为父亲。
也许这位世宗皇帝认为,皇位本来就是自家的。如果不是伯父孝宗运气好,哪还需要这些年的忍辱负重。
这次皇考之争,光争论就争了三年之久,后世把这一事件称为“大礼议”。
最终以明世宗完全掌握皇权胜出,追封其父为兴献帝,封其母蒋氏为太后。
明世宗完全把握朝政后,前朝后宫的风向一下子就变了。
世人最不缺的就是捧高踩低之人,特别是人精扎堆的后宫。
明世宗生母蒋氏荣封为太后,入住慈宁宫,一时间献殷勤的人络绎不绝。
而张太后却被移居偏殿,身边只有零星忠仆随伺,偌大的宫殿显得格外冷清,好像预示着新主人未来的日子。
深陷权力更迭中心的先皇后、如今的太后张氏,英年丧夫,中年丧子,晚年失势,整个人犹如槁木死灰,终日以泪洗面、郁郁寡欢。
张太后不满她一手扶持的侄儿,对她的态度前恭后倨,联合大臣上折谏言,幻想改变这一切。
未料世宗毫无顾忌,直接驳回他们的奏折,并且大庭广众之下称张氏为伯母,让她谨记其身份,不要逾矩。
昔日对她敬重有加的孩子翻脸不认人,往日对她笑脸相迎的蒋太后,冷眼看她的笑话。
张氏深受刺激,似乎明白了什么,又似乎百思不得其解,整日恍恍惚惚。
直到家人求情到前,才知道弟弟们身陷牢狱之灾。
虽然张太后的两个弟弟都不是什么好人,但奈何她就是位扶弟魔,一心想救下弟弟们。
这天入夜,大明皇宫一片寂静。
明世宗还在伏案工作,宫殿内的太监宫女屏声静气,如摆设一般,不敢发出一丁点声音打扰到天子。
忽然,一阵喧哗声由远及近,还没等大太监呵斥,便听到噗通一声,一个身影跪倒在大殿内,嘴里呼喊着:
“皇上,皇上,求求你饶了哀家的弟弟……”
伏跪在地的张太后,仪态尽失,披头散发,满脸泪痕。
世宗高高在上地坐在龙椅上,看着跪倒在自己脚下的太后。
昔日被人捧在手心上疼惜的人,此刻哭得像个民间泼妇一般,看着让人心酸不已,却丝毫打动不了世宗。
“伯母,快快起身,让御史知道,明天又得吵吵囔囔。”世宗把话说得很漂亮,却未下令让人扶起太后。宫人自然不敢擅作主张,张氏便一直跪着。
“皇上,你不能这么狠心,要是没有我的支持,你怎么可能坐上这龙椅!”张氏崩溃地说着,妄想能唤起侄儿的恻隐之心,顾念着当年的扶持之功。
“伯母,你这是病糊涂了,朕的皇位乃是天命所归,光明正大,岂能容你随意污蔑。来人,送太后回宫。”
大权在握的世宗怎么会在乎一个无用之人的眼泪,直接下令让人送太后回殿,对外宣称太后生病需要休养,不得打扰,变相软禁了张氏。
失魂落魄的张太后很快就病倒了,心情郁闷加上伤痛,不久就撒手人寰。
可怜可悲的一代宠后就这样孤孤单单、冷冷清清地在宫中逝去。
写在最后
回顾张氏的一生,她活着就像菟丝花一样,需要缠绕在孝宗这棵大树上,才能灿烂盛开。
前半生的风光是别人赐予的,后半生的凄凉是自己造成的。
作为皇后,在其位,不谋其政。
为人父母,宠子犹如杀子。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作者: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