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舆万国全图第一次出现哪个大陆(你咋跟舆地山海全图长得那么像)
坤舆万国全图第一次出现哪个大陆(你咋跟舆地山海全图长得那么像)《大明混一图》,具有行政区划图中全国舆图性质,是流传下来的最具代表性的明代舆图之一。该图以大明版图为中心,方位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所绘地理范围北至贝加尔湖以南、南至爪哇、东至日本、朝鲜,西至非洲西海岸与西欧,是目前已知尺幅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人绘制的彩色“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吸收了蒙元帝国的陆海扩张与国际视野下所获取的新的域外地理知识,绘制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航海博物馆有藏本。依据图上两个关键地名“广元县”和“龙洲”,可推定此图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魏晋名臣、地图学家裴秀((224-271年)堪称“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他创立了“制图六体”理论,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绘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同时,还将当时一幅用绢八十匹绘制的《天下大图》缩制成以寸为百里的《地形方丈图》。唐代,著名地理学家贾耽绘有《
测绘世界地图有一个基本前提,即必须要有强大的天文学基础,——拥有准确测定经度、纬度的能力,包括雄厚的天文学知识和齐全的天文观测仪器设备。
没有这些,绘制世界地图,根本无从谈起。
而且,军事舆图与民用舆图精度不同,这是基本常识,切勿以为古人不懂这些。
一、华夏地图学的发展
魏晋名臣、地图学家裴秀((224-271年)堪称“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他创立了“制图六体”理论,开创我国古代地图绘制学,绘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同时,还将当时一幅用绢八十匹绘制的《天下大图》缩制成以寸为百里的《地形方丈图》。
唐代,著名地理学家贾耽绘有《海内华夷图》,幅面约10平方丈,图上精绘九州,兼顾海外,涉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标记有数百个国家和地区。原图虽已佚失,但根据相关文献,宋代的《华夷图》(1136年)是以贾耽《海内华夷图》为底图编绘的。
元代,李泽民所绘世界地图《声教广被图》非常有名。明代的《大明混一图》和朝鲜人绘制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皆在其基础上绘制。
《大明混一图》,吸收了蒙元帝国的陆海扩张与国际视野下所获取的新的域外地理知识,绘制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航海博物馆有藏本。依据图上两个关键地名“广元县”和“龙洲”,可推定此图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
《大明混一图》,具有行政区划图中全国舆图性质,是流传下来的最具代表性的明代舆图之一。该图以大明版图为中心,方位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所绘地理范围北至贝加尔湖以南、南至爪哇、东至日本、朝鲜,西至非洲西海岸与西欧,是目前已知尺幅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中国人绘制的彩色“世界地图”。
《大明混一图》上各部分的绘制,国内部分是依据朱思本的中国全图《舆地图》绘制,非洲、欧洲、东南亚部分是依据元末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绘成。而印度等地可能是依据元上都司天台奉旨所制《地球仪》和彩色地图绘制(该部分吸收了蒙元帝国的陆海扩张与国际视野下所获取的新的域外地理知识)。
(详见梁二平所著《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221-223页)
随着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逐渐兴盛,与地理相关的地图学和與图学在华夏迎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大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各种官修、私修的全国性历史地理志书层出不穷,如《大明志》、《大明清类天文分野》、《寰宇通衢书》、《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大明舆地名胜志》、《皇舆考》、《广舆考》、《舆地图考》等等,不胜枚举。
与此同时,大量综合性、具有总舆图性质的舆图类地理文献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譬如:
- 罗洪先的《广舆图》:《广舆图》是在元代李泽民的《声教广被图》、明代《大明一统图志》、许沦的《九边小图》、杨虞坡和徐斌的《水图》等图籍的基础上汇集、增补、改编成书的,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刊刻。作为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全国地图集,计有舆地总图、两直隶图、十三布政司图、九边图、诸边图、黄河图、漕运图、海运图、四夷图(属国类)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图45幅,附图68幅,总共113幅,具有重要意义。
- 李默的《天下舆地图》(又名《皇明舆图》);
- 桂萼的《舆地图》;
- 曹学佺的《大明舆地名胜志》;
- 张天复的《皇舆考》;
- 汪作舟的《广舆考》;
- 程道生的《舆地图考》;
- 《杨子器跋舆地图》,原图无图名,亦未注绘图人;
- 陈组绶的《皇明职方地图》;
- 吴学俨等人的《地图综要》;
- 方孔炤的《大明神势图》;
- 卢传印的《职方考镜》;
- 郑若曾的《万里海防图论》;
- 吴国辅的《今古舆地图说》,《今古舆地图》作者佚名;
- 郑晓的《禹贡图说》;
- 潘光祖的《汇辑舆图备考》;
- 王光鲁的《阅史约书》;
- 章潢的《图书编》;
- 吴学俨等人所编著的《地图综要》;
- 陆应阳的《广舆记》和《增订广舆记》等等。
其中,《广舆图》、《皇明职方地图》、《今古舆地图说》和《地图综要》最具代表性。
后来的《坤舆万国全图》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利玛窦带来的,仅凭李之藻一人之力也根本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坤图的集成是建立在前人无数地图、舆图、地理志书的基础上,某些资料只有官方层面才能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完成,还可能涉密。
二、《大明一统志》
坤图中使用了《大明一统志》的资料和附图,先来说说这本《大明一统志》。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地理总志,由李贤、彭时、吕原等人奉敕纂修。全书共九十卷,以当时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纲,以及所属一百四十九府为目,下设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津、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列女、仙释等三十八门。
书中最后两卷,卷八十九、卷九十记载朝鲜、日本、安南等国的情况,项目为“外夷”,这部分内容已结合了明初和下西洋所发现的许多地区的有关情况。
该书源自洪武三年(1370年)的《大明志书》。《大明志书》由魏俊民、黄篪、刘俨、丁凤等人参照《大元大一统志》体例编撰而成。
洪武六年(1373年)续纂,洪武十七年(1384年)编成《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24卷,景泰七年(1456年)编成。
天顺二年(1458年),明英宗朱祁镇下旨令李贤、彭时等人重修,后于天顺五年(1461年)成书。明英宗亲自作序,赐名《大明一统志》。
该书曾于弘治、万历年间重新修定,增加嘉靖,隆庆两朝以后建置相关的内容。
《大明一统志》全书共2800多页,所附地图有13页。
其后,《大明一统志》既有增修又有翻刻,其版本可以分作三类,即天顺五年内府刻本及其翻刻本、嘉靖增修本、万历万寿堂刻本及其翻刻本。
《大明一统志》天顺五年内府刻本,九十卷,40册,半叶10行,每行22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双鱼尾。国家图书馆藏。
《大明一统志》嘉靖增修本,九十卷,40册,半叶10行,每行22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双鱼尾。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明万历万寿堂刻本,36册( 6函)。书页为皮纸,四眼线缝,册装。半叶10行,每行22字,小字双行同,白口,版心上端印书名及卷次,下端印页码、“万寿堂刊”。卷九十尾叶为手抄补配。中国民族图书馆藏。
三、《坤舆万国全图》隐藏的秘密
有了上述认识,我们来看大名鼎鼎的坤舆万国全图。
如下,这幅彩色“坤舆万国全图”(1708年版)编辑者是日本人新井白石,根据地图上的采览异言,可知其源于李之藻1602年版单色地图。
上图收藏者是“狩野氏图书”。即狩野直喜(1868-1947),明治时代的中国通,文史研究学者。故此,图上有日文译名,但内容资料上,日本编者仅在地名上有所编补,核心资料仍采自李之藻原图。
李之藻1602年版坤图
另一版本,只是色彩有所不同
而李之藻的地图却是修改自1584年首版单色地图,——这幅地图虽然也叫“坤舆万国全图”,但是此图与上述彩色坤图有所不同,那便是“海浪”。
1584年单色版本的坤图中,海浪纹非常明显。
李之藻1602年的彩色版,以及新井白石仿制的1708年版彩色坤图,都是没有波浪纹的,仅仅是以颜色来代替。
不要小看这波浪纹,军事级别的舆图绘制中,波浪纹往往必不可少,精工出细活,它是一个特殊的识别标志。波浪纹的绘制看似简单,实则与天文有关,因为华夏舆图的制作按照惯例是一堪(勘测)天象,二绘舆地。
在茫茫大海上,波浪纹与经纬度交叉,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定位。西人也好,小日子也罢,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故而不知。
来看看各地按照要求绘制的军用级别的舆图(讲究精度,与现在军事地图有一样的精度要求,民用、军用不同)。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大明舆地图之“浙江舆图”。绢本色绘,18幅地图,叠装成册,每页图幅75×84厘米。
《舆图》是古人对地图的称谓,又称"舆地图"或"地图",后者一直沿用至今。
注意看图中的经纬线、海边的海浪波纹。
浙江舆图,有没有波浪纹?有没有经纬线?
四川舆图:四川不靠海,自然没有海浪可画,但经纬线是必须的。
绘制于嘉靖二十四年至三十八年(1547–1559年)的地图集《大明舆地图》中的《舆地总图》,藏于花旗国国会图书馆,也有海浪纹。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地图集《广舆图》中的《舆地总图》,藏于花旗国国会图书馆,有经纬线,有海浪纹。
所以,1584年的单色版坤图真的是李之藻绘制的吗?
他极有可能只是一个外行的仿刻者。
从许多迹象来看,1584年版本的坤图还有原版,并且不叫“坤舆万国全图”,极有可能名曰“万国山海舆地全图”,或“大明一统山海舆地全图”、“大明一统舆地山海全图”之类的名称,只是被后人篡改了。
经过多年的研究考证,现在已经确认坤舆万国全图中的中国部分,参考并使用了如下中国地图的资料:
- 《大明一统志》中收录的诸多附图;
- 罗洪先的《广舆图》;
- 喻时的《古今形胜之图》;
- 徐善继、徐善述编撰的《地理人子须知》一书中所附的《中国三大干龙总览之图》以及《子器跋舆地图》等等。
明末著名理学家章潢(1527-1608)编辑的《图书编》(原名《论世编》)收录有《舆地山海全图》和《舆地图》;
明末学者冯应京(1555-1606)编著的《月令广义》收入了一幅《山海舆地全图》;
明末学者潘光祖(生平不详)编辑的《汇辑舆图备考》收录了两幅《缠度图》。
上述《舆地山海全图》、《舆地图》、《山海舆地全图》、《缠度图》这些明代“世界地图”中包含了五大洲在内的许多地理名称,而这些相同的地理名称都可以在《坤舆万国全图》中可以找到使用的痕迹。有些完全相同,有些仅仅是在地理图形和观念上稍稍作些修改,以示区别罢了。
下面,来举一些例子。
1785年版《山海舆地全图》
放大后可以清楚地看到右侧标注的名称是:山海舆地全图。小日子是根据中国流传过去的山海舆地全图绘制了此幅地图。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原版的《舆地山海全图》是什么样。
该图被明末著名理学家章潢(1527-1608)收入《图书编》一书中,后被清朝收录进《四库全书》。
放在一起对比一下,像不像?
中国的《山海舆地全图》,被明末学者冯应京(1555-1606年)收入《月令广义》中。唉,这名字好相似,只是换了下山海、舆地两词的顺序而已,真是头大。不过,它们真的是两幅不同的地图啊!
再来一张黑白版的,感觉可以看得更清
坤图右边的文字,怎么与人家《月令广义》的文字一模一样呢?
如图,第一句便是: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围一球……
《月令广义》中收录的《山海舆地全图说》第一句话也是:
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围一球……
李之藻版本的坤图右上角有一幅九重天图。
好巧,《月令广义》中也有一幅九重天图。
注意,冯应京(1555-1606年)只是收录,九重天图是从上古传下来的,比《月令广义》成书时间要早得多。
李之藻版本的坤图右下角有天地仪图,中间的那颗地球上,除了标注“地”、“海”外,只标了两字“中华”。果然是爱我中华。
唉,不对呀,李之藻不是教徒吗?他不是说这图是利玛窦带来的吗?
利玛窦为什么不标自己国家、不标天主“斗司”呢?
有意思的是,《月令广义》书中也有一幅一模一样的天地仪图。
难道,是《月令广义》抄袭了坤图?
人家《月令广义》的内容、深度,比坤图上的这点内容多得多好吧?
不信?咱们来瞧瞧这随附的天文图。
还有历史悠久的步天歌。
步天歌最早版本始于唐代,最广为人熟知的是郑樵《通志·天文略》版本,此版本称为《丹元子步天歌》。
还有日月五星周天图,还有冬夏风雨图,皆与天文相关。
不仅如此,还有这些。
看清楚,“物理”两个字已经出现了,这个时候,西边有物理吗?有吗?
天文、历法、数学、音律、气象、医道等内容全都涉及,若按西人的“科学(三思)”来划分,这究竟应该算哪一种书?分得清吗?
这本书真的是《月令广义》,俺没骗人。
实际上,李之藻版本的坤图上记载的多条内容还暴露了它的真实年代。
1)“奴儿干都司皆女直(真)地,元为胡里改,今设一百十四卫二十所,其分地未详。”
奴儿干都司,亦称“努尔干都司”,全称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朝政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
其治所位于黑龙江下游东岸靠近入海口的庙街(今俄罗斯尼古拉耶夫斯克)。
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十分广阔,包括松花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等地。
奴儿干都司机构的设置时间为永乐七年(1409年)四月。
根据《明实录》记载:
“初,头目忽剌冬奴等来朝,已立卫。至是复奏其地冲要,宜令元帅府,故置都司。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统属其众,岁贡海青等物,仍设狗站递送。”
同年六月,又“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经历司经历一员”,以刘兴为经历。
此时,明廷正式任命了奴儿干都司的官员,标志着奴儿干都司机构的建立。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奴儿干都司巡视奴儿干的活动基本停止,女真地区的卫所建置已基本完成,这一正式名称从1409年至1435年,前后共持续不到26年。
永乐元年(1403年),明廷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次年,置奴儿干卫,后陆续建立一百三十余个卫所作为据点。
奴儿干都司遗址周约二三里,街道形迹宛然俱在,出土有辽金时期的钱币和瓷器。建于辽金时期的两座砖塔近旁有一座永宁寺,寺前立有两块明代石碑。
其中之一立于永乐十一年,正面竖刻正书《敕修永宁寺记》,碑文用汉语写成。碑阴则为正面碑文的蒙古文与女真文的节译。碑的两侧各刻有汉、蒙古、藏和女真四体文字的佛教“六字真言”。
另一块石碑立于宣德八年(1433),正面额题《重建永宁寺记》,仅有汉语碑文。
上述两块石碑的碑文均记录了明政府管理和经营奴儿干都司的事实。
“永乐九年春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昔辽、金畴民安故业,皆相庆曰:‘□□今日复见而服矣!’
遂上□朝□□□都司,而余人上授以官爵印信,赐以衣服,赏以布、钞,大赉而还。依土立兴卫所,收集旧部人民,使之自相统属。”
(方格表示汉字已难以辨识)
俄罗斯阿尔谢涅夫博物馆一楼室内的永宁寺姐妹碑
从“奴儿干都司”名称启用和废止的存续时间,可以大致确定坤图的制作时间应在1409-1435年之间。
2)“三佛齐,即古干陀利,今为旧港宣慰司。”
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剿灭陈祖义等头目,以施进卿为旧港宣慰司。
根据《明史》记载:
“然进卿虽受朝命,犹服属爪哇,其地狭小,非故时三佛齐比也。”
根据《瀛涯胜览》记载:
“(旧港宣慰司)东接爪哇国,西接满剌加国界,南距大山,北临大海。”
施进卿去世后,其女施二姐接任明朝宣慰使,在旧港的统治一直到延续到正统五年(1440年),之后其辖地被满者伯夷接管。
由此可见,坤图作图时间应在1407-1440年之间。
3)“西番,元尝郡县其地,今设二都司三宣尉司四万户府十七千户所”。
二都司中有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简称“乌思藏都司”。
“乌思藏都司”是明朝对今西藏(除昌都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锡金、不丹的最高军政管辖机构。洪武五年(1372年)乌思藏内附,六年(1373年)置乌思藏卫(今拉萨),属西安行都司,七年(1374年)改置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治所乌思藏。
宣德元年(1426年),为了明确与乌思藏行都司与俺不罗、牛儿宗寨、领司奔三行都司的隶属关系,明廷在官方文献中改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为乌思藏都指挥使司。
因此,坤图上标注了“二都司”,就表明坤图制作时间应在1426年之后。
4)“安南,旧交趾。”
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
元始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
交趾一名来源于《礼·王制》:
“南方曰蛮,雕题交趾。”
雕题是纹脸,交趾注曰“足相向”,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
1427年,明朝援军司令官柳升在倒马坡(越南同登)遇伏,柳升战死,七万余战士全部被杀。王通惶恐失措,尚未等到朝廷批复就私自向黎利求和,许诺退出交趾。黎利知道王通只是私自求和,所以用陈暠的名义,上奏明宣宗朱瞻基,自称是陈姓王朝的近亲,请求册封。
明宣宗朱瞻基一直有放弃交趾的打算,正值明军受挫,又听闻王通私自求和,又觉得中国本是为维护陈氏王朝正统而战,于是顺水推舟,册封陈暠当安南国王,撤销交趾省。
明廷1428年改称交趾为“安南”。故此,坤图制作时间应为1428年改称“安南”之后。
综合上述4条信息来看,坤图的真实制作时间应在1428年-1435年之间。
所以,1571年才出生的李之藻肯定不是原图的制作者,利玛窦就更不是了。
李之藻所做之事,应该是翻刻了一张早已存在的世界地图。而这份地图的信息如前所述,是前人许多地图、文献、舆图的集合,其中包括郑和舰队所积累的海图资料。
那么,坤图原图的作者最有可能是谁呢?
若以上述推断的时间1428-1435年来看,再综合其他文献资料,明朝山水花鸟画首席画师、浙派创始人戴进最有可能。
戴进,字文进,又字文节,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早年为制作金银首饰工匠,制作出的钗花、人物、花鸟,技艺精湛,很有名气。后改工书画,以卖画为生,年轻时就很有影响。
戴进随父进京大约是在1421年-1424年之间。他被举荐进入宫廷画院的时间,恰巧是在宣德间(元始1426-1435),与上述时间高度重合。
进入宫廷画院(画院有军事舆图的制图任务)后,戴进为直仁殿待诏,彼时画院一众画家如谢廷循、李在、倪端、石锐等人,画技都远逊于他。戴进在宫中服务了十几年,画艺大有精进,后来遭妒忌排挤,放归故里。
戴进《山水人物图卷》立轴,局部
戴进的作品在明代中期被大众认为是经典艺术,在明中叶宫廷内外特别是江浙地区影响极大,成为明代前期画坛主流,其画风风靡于当时,形成独具特色的流派,画史称为“浙派”。
其绘画代表了明代前期的最高成就,他的山水画远追李唐、马远诸前贤。早年画风劲秀而工整,水墨纵横淋漓。中、晚年的笔墨趋向豪放遒劲,用笔日益苍健挺拔。被誉为明代山水第一人。
《春酣图》局部
《渭滨垂钓》局部
风雨归舟图
三顾茅庐图
正统三年(1438年),月夜访友图
洞天问道图
溪边隐士图,藏于花旗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涉水返家图,藏于花旗国大都会博物馆
关山行旅图,藏于故宫博物院
最后,再让我们来一起领略一下《坤舆万国全图》其中有关南美洲的两段神奇注文吧!
“南亚墨利加今分为五邦,一曰孛露,以孛露河为名;二曰金加西蜡,以所产金银之甚多为名;三曰坡巴牙那,以大郡为名;四曰智里,古名;五曰伯西儿,即中国所谓苏木也……”
“伯西尔此古苏木……”
伯西尔古称“苏木”,可是,苏木却是中国的称呼和叫法。原来,一不小心又透露了一个事实,早在明朝甚至以前,就有中国人曾到达过南美,否则怎么会以中国的叫法“苏木”来命名这个地方呢?
唉呀呀,要做得天衣无缝,达到人不知鬼不觉的地步,还真是无比困难呢!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