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传统村落大七村(湖北传统村落群密度最大)
国家传统村落大七村(湖北传统村落群密度最大)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朝霞 通讯员 欧阳柳萌编制规划,提供技术支撑。县级层面,该县2019年组织编制了《通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把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地保护挖掘当地文化作为规划的重点方向;2020年编制《通山县国土空间规划》传统村落专题,以丰富的古民居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为基础,打造通山文化魅力空间,实现全域“一张图”管理。传统村落层面,通山已完成了12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白泥村于2015年单独编制了《通山县大畈镇白泥美丽乡村规划》,明确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治理村庄环境、提升村庄风貌为主要任务;江源村于2020年编制《江源村古民居保护规划(2021-2035)》,使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和延续。示范引领,系统实
通山县,万里古茶道的茶源地之一,是湖北省内传统村落群密度最大、汉民居建筑特色价值最为突出的地区,也是全国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今年4月,通山县获评“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一直以来,该县积极探索“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示范引领、联动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并通过优化组织长效机制,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借助社会力量搭建服务平台等多举措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目前,通山县已有1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均已实现传统村落挂牌。
出台政策,加强部署与指导。市级层面,咸宁市出台《咸宁市古民居保护条例》《咸宁市古民居保护名录》等若干政策,积极推进古民居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县级层面,该县印发《传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方案》《通山县实施“万千百”工程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方案(2021-2022年)》,全面落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要求。
多方筹措资金,持续开展保护修缮。近年来,该县持续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修缮,累计投入达到3.12亿元。筹措资金主要包括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省级专项资金和本级筹措资金。其中,中央补助资金400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1600万元,县本级投入各类资金约2.5亿元,以及县内引入社会资金600万元。
编制规划,提供技术支撑。县级层面,该县2019年组织编制了《通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把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地保护挖掘当地文化作为规划的重点方向;2020年编制《通山县国土空间规划》传统村落专题,以丰富的古民居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为基础,打造通山文化魅力空间,实现全域“一张图”管理。传统村落层面,通山已完成了12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白泥村于2015年单独编制了《通山县大畈镇白泥美丽乡村规划》,明确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治理村庄环境、提升村庄风貌为主要任务;江源村于2020年编制《江源村古民居保护规划(2021-2035)》,使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和延续。
示范引领,系统实施保护工程。2019年,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立足村域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该县采用“政府主导 企业投资 村委会 村民自营”的模式,引进乡村旅游开发公司,努力打造观光休闲、赏花垂钓、观古民居、民俗体验游等旅游产业,推进旅游名村建设工程。该县已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培育和树立了一批乡村治理典型,推动乡村治理政策在传统村落的发展中落地生根。
搭建服务平台,创新发展管理举措。通山县建立了包括机房、中控室、查阅大厅、数字化加工基地等设施的数字档案馆,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地收集、整理和利用服务。做活“文化 ”文章,该县用文化激发传统村落新动力,据统计,全县已建成各类农家书屋(含公益书屋)213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同时,开展农家书屋图书经营许可证试点,探索“以屋养屋”长效机制;引导村民在古民居周围开设“农家乐”,将古民居保护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引导群众发展旅游经济。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朝霞 通讯员 欧阳柳萌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