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灶神诗句:漫话小年 送灶诗
拜灶神诗句:漫话小年 送灶诗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忽忽流光又一年,转眼岁腊将尽,又快过年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俗称“小年”,不论南方北方都要过小年,也是忙年的开始,家家户户进入过年“倒计时”,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准备干干净净过个红火年,同时,也表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祭灶神,是过小年的重头戏。古籍《风土记》里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灶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执掌灶火,管理饮食,作为每家每户的保护神而受到人们的崇拜。灶神忙忙碌碌一年,要在这天飞临天宫,向玉帝汇报工作,所以民间要“送灶神”,祈愿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怎样祭祀呢?南宋诗人范成大作有《祭灶词》,把民间祭祀灶神的习俗刻画得入情入理、淋漓尽致,诗云: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诗中把祭灶的时间、祭品、避讳以及对灶神的希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简直是一幅风情淳朴的民俗画。
祭灶习俗由来已久,在我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到了唐宋时期此风更盛。晚唐诗人罗隐的《送灶》诗曰: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此诗写得很有意思,罗隐史称“十上不第”,十多次进士试,全部铩羽而归。其家贫如洗,年关送灶神时只能供上一杯清茶一炷香,因他曾十试不中,故感慨“文章不值钱”,唯有借祭灶来发泄满腹的牢骚。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写过“送灶诗”,他是和邻居们一起祭灶祈福的,所以题目为《祭灶与邻曲散福》,诗云: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陆游从外面回来,和儿孙们借着祭灶,邀请好邻居前来欢聚。大家沿袭这种古老的风俗,宾主欢聚一堂,小辈们都敬献满头白发的老者,尽管家里不富裕,可大盆大碗的菜肴也让人欣喜。虽然住的是低矮的茅舍,吃着家常菜,品着家酿酒,可比那灶王爷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祭灶这天,家家要用豆腐、粉条、白菜、海带等做成“祭灶汤”,灶王爷牌位前,还要供上用糖糊或麦糖饴制成的芝麻酥,叫作“祭灶糖”,为的是黏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只言好事,不说坏话。元朝名臣、文学家程钜夫所作《祭灶》颇有特点,诗曰:
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囱耳是铛。
深夜乞灵余不会,但令分我胶牙饧。
诗中“胶牙饧”即是“祭灶糖”,诗人是以灶王爷的口吻来写的,顿显诙谐幽默:不知道你们何时把灶台称为“灶君”,我的鼻子成了烟囱,耳朵也变成了锅耳。你们深夜祭祀祈祷,其实我是没什么灵性的,只不过是想分一点糖果吃罢了。“祭灶”原本是一件郑重严肃的事情,可在诗人的心目中灶王爷却是那么随性亲切,读来令人莞尔。
可毕竟吃人家的嘴软,灶君被糖粘住嘴,上天就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了。清代文人周广业的《祭灶诗》也是以灶神第一人称写的,是他上天述职的说辞:
胶糖礼灶洁春盘,归到天庭夜未阑。
持奏玉皇尽好事,且将过恶替人瞒。
这种上天报喜不报忧的心态,也是人们大张旗鼓祭灶的真实目的所在,反映人们对神仙的殷切祈求和美好心愿。
鲁迅先生早年也写有“送灶诗”,他家庭遭遇颇多变故,还是一名学生的鲁迅在小年祭灶之时回到了早已凋敝的故乡,遂作《庚子送灶即事》,诗曰: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诗中记述了在家中送灶神的所见所闻,从中看出其家道败落,只能靠典当购置贡品,也表达了作者对灶神的美好希望。
小年祭灶神之时,已是辞旧迎新的岁尾,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不由让人感念青春华年的流逝。明代官员林光是广东东莞人,常年在京都为官,甲子小年祭灶,有感而发:
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
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
数九晴看柳,书空仰羡鸢。
此身吾自有,富贵乃浮烟。
——《小年二首.其一》
诗人在北京过小年,腊月将尽已有了春的讯息。儿童欢快地给灶王爷上供、祈福,鼓箫齐鸣,响彻天空。他掐指念着“数九歌”,已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节令,用手指在空中书写,仰头看着老鹰在蓝天飞翔,不由感慨万端:冬去春来,转眼又是一年,岁月不饶人哪!身体是属于自己的,千万要好好保重,富贵荣华如过往烟云,转瞬即逝,惟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童谣唱道:“辞灶、辞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灶王爷到底上天说了些什么,带回了多少好处,我们不得而知,只有天知道。最要紧的,是过了小年之后,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大年了。过年要有“仪式感”,所有的年俗都那么美好,带给我们那么多期盼与祝福!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