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发生特点(常见害虫松毛虫)
松毛虫发生特点(常见害虫松毛虫)马尾松毛虫在黄、淮流域一年2代,在长江流域一年2~3代,在广东、广西南部一年4代。文山松毛虫一年2代。侧柏松毛虫一年2代。油松毛虫在东北一年1代,在北京一年1~2代,在四川一年2~3代。思茅松毛虫一年1~3代。
松毛虫 Dendrolimus 是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昆虫的统称。又名毛虫、火毛虫,古称松蚕,共有 30 余种, 我国分布有 27 种,是松毛虫 种类最丰富的国家。食害松类、柏类 杉类等重要树种。中国最早的记载见于1530年广东《龙川县志》:“明嘉靖九年,大旱时连年发生,毛黑,食松叶尽而立枯,作茧松枝上,冬末乃化尽。”至今,松毛虫仍是森林害虫中发生量大、危害面广的主要森林害虫。
松毛虫每年发生的时代,因种类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然而,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松毛虫成灾机理方面的探索比还较少, 限制了我们深入理解其成灾的内部分子机理。因此, 亟待从其本身的遗传和基因组角度深入探究松毛虫的成灾机制, 才能形成更加有效的可持续控制体系。
落叶松毛虫在东北2年或1年完成1代,在新疆阿尔泰林区完成1代跨3个年头,幼虫越冬2次,幼虫期长达22个月。
赤松毛虫、高山松毛虫一年1代。德昌松毛虫一年1~2代。云南松毛虫在高海拔地区一年1代,低海拔地区一年2代。
侧柏松毛虫一年2代。
油松毛虫在东北一年1代,在北京一年1~2代,在四川一年2~3代。
思茅松毛虫一年1~3代。
文山松毛虫一年2代。
马尾松毛虫在黄、淮流域一年2代,在长江流域一年2~3代,在广东、广西南部一年4代。
分布越向南方,世代越多。在同一地区,每年发生世代数虽较固定,但每年产生1~2代、2~3代、 3~4代的百分比却不尽同。这主要与温度、光照、 松树生长状况及受害程度有关。世代分化一般在幼虫由4龄进入5龄时表现出来。不同种类的松毛虫,不论世代多少,生活习性大致近似。
产卵
雌蛾多产卵于松针上,呈块状,每一雌蛾产卵200~800粒,一般300~500粒,云南松毛虫最高产卵量高达1700多粒。幼虫在上午6~9时孵化,初孵幼虫在3龄前比较集中,有吐丝下垂习性,借风力传播,3龄以后分散活动,幼虫期共有6~9龄,以3~5龄幼虫越冬。
越冬
长江以南除高海拔地区的思茅松毛虫下树越冬外,一般均以幼林松针丛为越冬场所。大树则有部分在大树树干皮层中越冬。在黄河、淮河流域,赤松毛虫、马尾松毛虫大部分在树干皮层,一部分在树冠针叶丛中越冬。华北地区的油松毛虫以树皮下或地面石块下为越冬场所,东北的落叶松毛虫在地被物以下越冬。幼虫以最后一个龄期取食量最大,占整个幼虫总食量的70~80%。老熟幼虫在树枝上、针叶丛中或地被灌木上结茧化蛹,老熟幼虫体上及茧上均有毒毛。成虫多在傍晚羽化,交尾、产卵均在夜间进行,趋向生长好的松林产卵。成虫飞迁是扩散的主要方式,飞迁的距离与地形地势、松林分布、受害程度、光源有关。
松毛虫发生区一般可划分为常灾区、偶灾区、无灾区。常灾区多分布于大面积纯林地带。马尾松毛虫成灾,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云南松毛虫、德昌松毛虫则猖獗发生于500~1000米的山区。文山松毛虫的成灾区可高达1200米。落叶松毛虫灾害幅度较广,在天然林区,成灾区高度可达2000米。在自然生态环境下,几种主要松毛虫都具有周期性猖獗成灾的规律。猖獗周期的长短,与地理分布、世代多少、天敌资源、地形地势、森林类型、食料数量和质量、植被情况及林区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一般是年发生世代多的马尾松毛虫间隔时间短,约3~4年爆发一次,年发生1世代的赤松毛虫约10年左右爆发一次。油松毛虫在2~3代区,约3~5年爆发一次。
松毛虫只能在环境条件对它特别有利时,才能产生数量积累和逐步发展到猖獗成灾。这个首先形成的、最适的小生境,称为发生基地。害虫发生基地是可变的,常随着林木的成长、采伐、更新、演替而变迁或形成新的基地。在营养丰富的条件下,幼虫生长健壮,成虫体长、翅展增大,雌雄性比、蛹长、蛹重、产卵量、世代分化比率等均有利于后代增殖。营养不良至少可引起雄性比增高、蛹重减轻、产卵量减少,相差可达一倍以上。爆发区往往由于食量不足而引起断食死亡。气候不但直接影响松毛虫的分布和世代的多少,同时也影响整个生物种群间的动态平衡,从而诱发间歇性周期发生和数量变动。在光、热充足的条件下,生长发育期缩短;在气候不适宜的情况下则可造成松毛虫大量死亡。长期干旱时寄主植物内部水分减少、糖分增加,可使幼虫的取食量增大,间接地促使害虫增加繁殖量。短时的暴风骤雨可以冲刷树上的幼虫,长期连绵雨会影响幼虫的结茧、化蛹和成虫的羽化。松毛虫各虫期的天敌达300余种。寄生性昆虫中以松毛虫赤眼蜂、松毛虫黑卵蜂、平腹小蜂、松毛虫黑侧沟姬蜂、松毛虫脊茧蜂、伞裙追寄蝇、蚕饰腹寄蝇、松毛虫狭颊寄蝇等的寄生率最高;捕食性昆虫中以黑山蚁、双针蚁捕食量最大。病原微生物中有白僵菌、质型多角体病毒和核型多角体病毒等。鸟类中以大杜鹃、暗灰鹃、黄鹂、灰喜鹊、大山雀等的捕食量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