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白求恩柯棣华精神(精神丰碑柯棣华)

白求恩柯棣华精神(精神丰碑柯棣华)柯棣华曾说过:“这里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你们的学校也以白求恩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向他一样,献身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事业,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这是他的心声,也是此后一切行动的最好的概括。 1942年8月23日郭庆兰生了一个儿子,柯棣华亲自接生。孩子的降生为这对夫妇带来了巨大的欢乐。时任八路军晋察冀边区司令员、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聂荣臻将军亲自为孩子起名为"柯印华"。"印"表示印度,"华"表示中国,这个名字寓意着中印将世代友好。 从1939年11月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走遍了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在战争环境中,他们和抗日军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沿途施行了50余次手术,诊治了2000余名伤病员。 当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晋察冀军区进行涞水战役时,柯棣华奉军区司令部之命

「精神丰碑」—柯棣华

白求恩柯棣华精神(精神丰碑柯棣华)(1)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Kwarkanath S. Kotnis ),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绍拉浦尔市,幼年时随父亲参加抵制英国货的斗争,后来考入孟买著名的G.S.医学院,因为参加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斗争,被迫辍学。又以顽强不屈的精神重新考学,于1936年从孟买助学医学院毕业并考取英国皇家医学院。二战爆发后,他没有去英国上学,参加了巴苏大夫领导的一个五人援华医疗队,于 1938年到中国,为国民革命军救助伤员,他感觉国军并没有全力抵抗日本侵略军。于是在1939年2月前往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医疗队,在晋察冀边区全力抢救和日本军队作战的伤员,并以自己的身体试验治疗当时在边区流行的传染病。

抗日战争爆发后,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应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的请求,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这一决定,得到了印度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和热烈响应,仅报名参加援华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就有700多人。1938年6月29日,这一天被孟买的居民命名为“中国日”。柯棣华在这一天申请并加入由他和爱德华、巴苏华等5位医生组成的赴华医疗队。医疗队于9月17日抵达中国广州,在广州码头,他们受到了中国群众的热烈欢迎。 9月29日,医疗队经长沙辗转来到汉口,被中国红十字会编为第15救护队,先后在汉口、宜昌、重庆等地工作。在重庆,医疗队员们为了表达与中国休戚相关的决心,特意请中印文化协会主席谭云山为他们每个人都起了一个中国名字。谭云山提议:在他们每个人名字后面加上"华"字。于是,五位医疗队员都有了他们的中国名字:爱德华、柯棣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柯棣华的名字就是这时从原名柯棣尼斯改成的。

早在来中国之前,医疗队就听说八路军与国民党不同。因此,他们渴望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去。刚到中国时,他们就向前来迎接他们的宋庆龄提出到华北前线工作的请求。到武汉后,他们又向周恩来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在重庆,他们又第3次向董必武提出了去延安的请求。

1939年1月16日,就在医疗队获得批准,准备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华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和其他几位医生劝他回国料理后事,他强忍悲痛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在我没有实现我向印度国大党所做的保证--至少在中国工作满一年之前,我决不回印度。”

从1939年11月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走遍了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在战争环境中,他们和抗日军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沿途施行了50余次手术,诊治了2000余名伤病员。

当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晋察冀军区进行涞水战役时,柯棣华奉军区司令部之命,出发去军区的南线,负责阵地救护工作。在13天的战斗中,他救治了800余名伤病员,其中施行手术的达558人。由于不断地战斗,伤员不断增加,他3天3夜不眠不休,始终以最大的热情,坚守岗位。

1941年1月,他“正式参加了八路军”--被任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兼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此时,正是抗日根据地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10月25日,柯棣华大夫与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女士喜结良缘。

1942年8月23日郭庆兰生了一个儿子,柯棣华亲自接生。孩子的降生为这对夫妇带来了巨大的欢乐。时任八路军晋察冀边区司令员、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聂荣臻将军亲自为孩子起名为"柯印华"。"印"表示印度,"华"表示中国,这个名字寓意着中印将世代友好。

柯棣华曾说过:“这里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你们的学校也以白求恩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向他一样,献身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事业,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这是他的心声,也是此后一切行动的最好的概括。

在晋察冀两年多时间里,他始终以白求恩为榜样,工作上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他不仅从事医疗工作,还从事教学训练,编写讲义,担负着行政和政治工作。在敌人向根据地残酷"扫荡"的情况下,他和同志们经常沿着山谷峻岭,一边作战,一边转移,一边护理伤病员。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一切艰险。他同群众血肉相连,把为群众服务看作自己的幸福。

1942年7月,柯棣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12月9日,由于癫痫病发作,柯棣华在前线逝世,年仅32岁。他没有给他热爱的战友们留下一句话,没有给他爱妻娇儿留下一句话;但他的热情,他的献身精神,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前进。(张真博)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