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的20个成语意思(论语成语知多少)
出自论语的20个成语意思(论语成语知多少)【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3、学而不厌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出自《论语》的成语。一起来看看教育篇和为政篇吧~
03 教育篇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感悟】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想认真学习,必须从不自满开始。我们应取的态度是,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典故】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04 为政篇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典故】孔子因不满鲁定公沉迷酒色,带领学生来到卫国,因卫灵公言而无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带领其他学生离开卫国。卫出公继位后,让子路去请孔子来卫国辅政。孔子说:“只有名义正当,说话合理,才能干成大事。”
9、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四分五裂,支离破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10、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zhuān yú),古国名),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也比喻身边的人带来灾祸。
【典故】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近的颛臾国。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要使百姓安居乐业,若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典故】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他并不灰心。后来弟子子贡得到美玉,问孔子如何处理,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典故】春秋时期,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使国家昌盛吗?”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说:“不全对,君主一句话,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分享的最后,选一张孔圣人的雕塑图压轴,是不是很是萌萌哒?其实,我们今天讲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发扬,一定要站在孔夫子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去考察他的所言所行,如此才能明白老夫子的伟大与温度!
下一期,我们分享最后一个专题,敬请期待!这么好的内容,还不收藏?
要知道,百因必有果!还不给我双击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