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讲述以德服人(齐桓公18察蚁识水)
齐桓公讲述以德服人(齐桓公18察蚁识水)什么是大司行?就是主管外交事务的大臣。要搞外交,得行走诸侯之间,所以,外交人员当时是叫行人的,而大司行,就是行人之首脑。隰朋自小便知书达理,聪敏大方,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办事周到细致,特别擅长待人接物,人又长得特别帅,形象气质极佳,是典型的高富帅,所以管仲推荐隰朋担任齐国大司行。齐桓公所任用的能人中,除了鲍叔牙和管仲外,主要的还有齐桓公时期的“齐国五杰”,即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胥无和东郭牙。当然,还有国、高两大家族等。公孙隰朋,姜姓,齐国公族大夫,中华姓氏中的朋氏鼻祖。朋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我们总说百家姓,但其实中国人的姓氏何止千个。比如这个朋姓,在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是在百家姓一千位以后了。朋姓现在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的安庆市,湖北省的十堰市郧西县,台湾省等地。而朋姓的鼻祖,便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公孙隰朋。
#历史故事#
齐桓公对大臣如此大方,又使用了一些表面上看来不是很有才的人,这使得当时各诸侯国很多贤良士人都往齐国跑。
这些人汇集至齐国,经常在齐国国都稷门外的一些招待所里聚集议论时政,吹吹牛论论道,互相辩论批驳,颇有学术自由之风,有百家争鸣之相。
估计这也为后来战国时齐威王在齐鲁大地上建成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奠定了基础。
齐桓公所任用的能人中,除了鲍叔牙和管仲外,主要的还有齐桓公时期的“齐国五杰”,即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胥无和东郭牙。当然,还有国、高两大家族等。
公孙隰朋,姜姓,齐国公族大夫,中华姓氏中的朋氏鼻祖。朋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我们总说百家姓,但其实中国人的姓氏何止千个。
比如这个朋姓,在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是在百家姓一千位以后了。朋姓现在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的安庆市,湖北省的十堰市郧西县,台湾省等地。而朋姓的鼻祖,便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公孙隰朋。
隰朋自小便知书达理,聪敏大方,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办事周到细致,特别擅长待人接物,人又长得特别帅,形象气质极佳,是典型的高富帅,所以管仲推荐隰朋担任齐国大司行。
什么是大司行?就是主管外交事务的大臣。要搞外交,得行走诸侯之间,所以,外交人员当时是叫行人的,而大司行,就是行人之首脑。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当时周室衰微,天下纷乱,齐国欲称霸,既要赢得 周王朝的信赖,又要在各诸侯国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因此,齐国的对外政策、外交活动的成功与否对霸业的取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管仲对齐桓公说:“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管仲的意思是说,举动讲规范、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任命他为大行,负责外交。
事实证明,隰朋十分胜任大行之职,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大臣。
史料记载,隰朋对齐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齐桓公也十分尊重他的意见,曾对管仲、隰朋二人言道:
“寡人之闻二子之言也,耳加聪而视加明,于寡人不敢独听之,荐之先祖。”
意思就是说,你们两位是寡人的耳目,听到你们对寡人讲的意见建议,寡人甚至不敢一个人独听,还要向先祖先宗们转达呢。这也说明隰朋在齐桓公心中的地位。
在齐桓公长达四十余年的称霸诸侯征程中,总能见到隰朋的外交活动。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葵丘之盟后不久,随着晋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的晋献公病逝,晋国发生内乱。作为天下诸侯的盟主,齐桓公责无旁贷地挑起了管管晋国家事的责任。
但他要做的事太多了,他就派了隰朋去处理晋国内乱。当时晋献公去世后,主要的继位候选人是公子夷吾和重耳。
当时重耳的贤名远播各诸侯国,夷吾是靠边站的。处理晋国内乱最主要的是秦国,齐国其实是打打酱油的。
当时秦国一开始欲立重耳,但考虑到重耳当上晋国国君后,会将晋国治理好,从而给秦国留下强大的邻国,这不符合秦国的国家利益。于是,秦国决定立公子夷吾。
打酱油的齐国派出了隰朋去处理晋国内乱。隰朋作为中原诸侯的盟主国齐国的全权代表,带着中原诸侯国联军,先是彻底平定了晋国内乱,然后会合周天子的王师和秦国的军队,将夷吾送回了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这便是晋惠公。
但这个晋惠公是脑子经常短路的人,这里先不提了,我们要说的是隰朋。
隰朋也明知重耳是最合适的人选,但作为外交部长,他必须站在整个齐国的大国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他认为在处理晋国的事件上,没必要去得罪西方强国秦国,以秦国为首解决晋国内乱是最明智的。
一方面显示齐国的大国胸怀,让大家看看,咱齐国虽为中原霸主,但并不是所有的事务都是由齐国说了算。另一方面结好秦国,让秦国在内心感受到齐国的德威。
在隰朋的内心,还有一个想法,就是齐国也不想要一个强大的晋国,晋献公在时,晋国已经是各诸侯国中的第一方阵了,再让晋国继续发展强大下去,这不符合齐国的国家利益。
这便是一名资深的外交官的素质!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重。而隰朋的这次参与平晋之乱,也让他本人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隰朋还代表齐国主持了晋国与戎狄之间的谈判,以抵御威胁中原的外来侵迫。另外他在出使天子周惠王时凭自己敏锐的判断,得出周惠王因偏爱小儿子可能导致王室内乱。
齐桓公听后便作了准备,后来才有了以拥护周世子姬郑为目的的首止之盟,也使后来姬郑继位为周天子后,齐国得到了巨大的利益,这与隰朋的敏锐判断是分不开的。
所以,从大司行这个职位上,隰朋是很称职的。我们对于隰朋津津乐道的,却是他随齐桓公征伐孤竹国的事。
在那场战争中,管仲给人们创造了“老马识途”的典故,而隰朋呢,则给我们创造了“察蚁识水”的典故。
察,指观察。蚁,指蚂蚁。识水,就是发现水源。意思就是通过观察蚂蚁的活动情况,可以发现水源。我们讲讲这个典故。
公元前663年,燕国遭到北狄的令支国的侵略,燕国求救于齐国。齐桓公亲率齐军救燕。
为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齐桓公派公孙隰朋出使无终国,结成同盟。令支军见联军势下,便逃之夭夭。
联军追至黄台山谷,却因令支军封了进路而遇阻。更麻烦的是,令支军截断了唯一的水源。
此时正值隆冬,群山之中,泉水稀缺,水源被截,那可成了大问题。齐桓公命士兵四处找寻水源,并派人开凿泉水,却始终找不到水。
大军缺水,一时人心惶惶。公孙隰朋献策说蚂蚁找有水的地方筑穴居住,应当找蚁穴处掘水。齐桓公按公孙隰朋的主意让士兵在伏龙山的北面搜寻蚁穴,结果又未找到水源。
公孙隰朋又说:“蚂蚁冬天找暖和的阳坡居住,夏天才凉快的背阴坡居住。现在是冬季,蚂蚁一定在山的阳坡居住,不能乱掘。”
隰朋还就具体挖多少深作出了指导,他说告诉士兵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军士按他说的,果真在伏龙山的阳坡山腰处找到蚁穴,掘到泉水。
齐桓公称赞说:“隰朋可称得上是圣人了!”因此,齐桓公将该泉称为圣泉,伏龙山也改龙泉山,后来又简称龙山。
为饮水思源,使甘泉永存,后人砌石为井,名为龙泉井,至今古井尚存,泉水清洌如初。
令支军见联军并未因缺水而退兵,大惊,认为联军有神灵相助,一时士气低落,最终被歼灭。
这里,隰朋巧妙地借用蚂蚁的生存本性来探掘水源,将动物的自然之性利用于人的特定目的,由此可见,隰朋的智慧。
史料记载,管仲对隰朋的评价非常高。管仲病重,齐桓公前去探视,询问万一其病不治,谁是接受相职的最佳人选。
管仲便推荐了隰朋,他说:“隰朋的为人,眼光远大而能虚心下问。其志也,愧不若黄帝,而哀莫若己者。以善胜人,不一定能服人;以善陶冶人,没有不服之人。”
管仲的意思是,对于国政该不管的不管,对于家事不必知的不知,举重而若轻。这只有隰朋能够做到。且隰朋的为人,在家不忘公务,在公门不忘家事;侍君无二心,也不忘自身;用齐国的货币救济过路的难民,受惠者却不知道是他做的,这样的人是大仁大德之人。
只可惜,管仲虽然推荐了隰朋继任齐国国相,但隰朋在管仲去世后不久,也去世了。史料记载,齐桓公因此又大哭了一场,说明隰朋在齐桓公心中的地位也是极高的。
未完待续。欢迎继续关注《春秋齐国风云》第四章《齐恒公》,作者千里草人(董旭亮)。图片部分来自网络,谢作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