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国粮仓的最美守护人0(农业保险守护大国粮仓)
做大国粮仓的最美守护人0(农业保险守护大国粮仓)财政部10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059亿元,同比增长26.7%,保持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全球第一。作为分散农业风险、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要工具,农业保险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从2012年0.9万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4.78万亿元。农险保费规模全球第一实际上,2013年以来,连续10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围绕抓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十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也连年丰收,人均占有量稳步提升。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在今年6月举办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十年,我国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十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今年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及粮食安全问题,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也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而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风险、稳定农民收入的工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险保费规模全球第一
实际上,2013年以来,连续10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围绕抓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十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也连年丰收,人均占有量稳步提升。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在今年6月举办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十年,我国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十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作为分散农业风险、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要工具,农业保险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从2012年0.9万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4.78万亿元。
财政部10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059亿元,同比增长26.7%,保持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全球第一。
随着保费收入的增加以及保障程度的提高,我国农业保险赔款也迅速增加,从2012年的148.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20.19亿元,初步发挥了农业保险对于损失补偿和恢复生产的作用。
当然,农业保险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支持。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央财政拨付农险保费补贴333.45亿元,同比增长16.8%。另据平安证券研究报告统计,当前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农险保费补贴比例基本已稳定在75%左右。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杨泽云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自有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后,农业保险有了快速发展: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承保品种不断拓展、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产粮大县农民的主要收入是种粮收入,而种粮是靠天吃饭的,一旦发生一些自然灾害就会让全年都没有收入,让生活陷入贫困之中。
“传统的农业保险只承保直接物化成本,而完全成本保险是在物化成本之上增加了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种植收入保险则能在完全成本基础上是对农户的收入提供了保障,防止农户因灾返贫。”杨泽云说道。
也正是考虑到这些问题,2018年,我国在内蒙古、辽宁、安徽等6个省市率先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今年国家将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开办范围直接扩大到了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所有产粮大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的运行效果良好,对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可以提高农业损失的保障程度和灾后恢复速度,增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各类风险面前的韧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居民的食品价格稳定。
财政部17日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已实现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13个粮食主产省份826个产粮大县全覆盖。
农险科技应用水平大幅提升
近年来,农险科技应用水平也大幅提升。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十八大以来,科技不断赋能农业保险。各地监管部门纷纷建立农险综合服务平台,险企农险经营的电子化、线上化、智能化程度大大提升,跨部门、跨平台合作共享渠道逐渐增多,农业保险在科技推动下不断拓展防灾减损、农业贷款、智慧养殖等相关服务。科技创新和应用为农业保险发展提供了创新驱动力,有效增强了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了农业保险运营效率。
“新冠疫情对农险工作的承保验标、查勘定损等工作带来较大影响,也推动了农业保险数字化转型与技术创新步伐。保险机构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遥感、远程视频等科技手段,优化或取消现场工作环节,持续满足承保需求,及时优先支付赔款,助力疫情防控。”朱俊生说道。
以平安产险为例,近10年来,平安集团科技投入累计超1000亿元,先后建立了8大研究院、57个实验室,储备了超11万科技人员,4500名科学家;平安产险借助平安集团科技优势,集合多种农业科技工具,成立农险科技、智慧农业生态项目等专项团队,创新研发了各类农险科技产品,为政府、新型农业主体和广大农民群众等相关利益主体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农险服务,为我国农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平安“科技农险”解决方案。
此外,平安产险还探索建立以“移动终端 卫星遥感 鸟瞰无人机 线下验证”四位一体的查勘定损模式,实现了“按图承保”和“按图理赔”。
《科技助力农险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2)》提出,科技是农险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农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农险科技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白皮书》建议,一方面险企应加大对保险科技的创新投入,另一方面政府和监管部门也可从优化政策、建立农险数据共享机制、制定科技应用标准等领域,支持和引导行业推动农险科技的创新发展。
另外,为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的部署要求,保险公司正转变传统的灾后货币补偿模式,实施“承保 减损 赋能 理赔”新模式。
以人保财险为例,今年8月,南方持续高温,湖南省中稻、晚稻、夏玉米受灾较重。人保财险在湖南省建立了2000万元的抗旱救灾专项资金,采购并投放抽水机、机井、人工增雨等抗旱救灾设备和服务。
今年9月中旬,“梅花”台风登陆东南沿海。人保财险在浙江省成立了55个农险应急工作组,投入人力566人次、出动三农服务车辆330台,发送灾害天气提示消息28943条,实地走访农户1465户,发放防灾提醒建议书567份,并通过大棚加固、揭膜,检查排水设施和疏通沟渠,帮助农户提高抗风险能力。
人保财险将防灾减灾环节前置,最大限度减少了粮食损失,保证农户收成,确保粮食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