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是收集了多少图案(1949年国旗评选五星红旗15票)
五星红旗是收集了多少图案(1949年国旗评选五星红旗15票)公报征集同年7月4日,在叶剑英元帅的主持下,第六组的第一次会议正式开始,大家分别成立了国旗、国徽、国歌的初选委员会,并决定以登报公开的方式,征集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歌词。第一届政协筹备会议1949年6月15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的中南海召开,参加这次筹备会的人员包含,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民间团体等23个组织,共计一百三十四人。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被推举为常务委员会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李维汉为秘书长。为了更好地分工协作,与会人员被分成了六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而第六小组便被指定为负责制定和评选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等工作。
“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与象征,在这块鲜艳的旗帜上,有一颗巨大的五角星屹立其中,还有四个小的五角星围绕在它的身边,有着全国上下团结一心的美好寓意。
可是就是这样一面伟大的旗帜,在其诞生之初,却并不被众人所看好。
在1949年的国旗评选活动中,“五星红旗”仅以15票的赞成票勉强入围,而另一作品却以185票的赞成票,成为了热门国旗候选者,但是最终的结果却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五星红旗”以爆冷门的方式意外成为了新中国的指定国旗。
那么,“五星红旗”是如何完成逆袭的呢?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又为何会选择五星红旗的呢?
第一届政协筹备会议
筹备建国,征集国旗1949年6月15日,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的中南海召开,参加这次筹备会的人员包含,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民间团体等23个组织,共计一百三十四人。
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被推举为常务委员会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李维汉为秘书长。为了更好地分工协作,与会人员被分成了六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而第六小组便被指定为负责制定和评选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等工作。
同年7月4日,在叶剑英元帅的主持下,第六组的第一次会议正式开始,大家分别成立了国旗、国徽、国歌的初选委员会,并决定以登报公开的方式,征集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歌词。
公报征集
此后,第六组还专门对国旗的基础设计四项提出了要求,第一、要有中国的特征。第二、要有工农联盟的政权特征。第三、形状必须是长方形的,长宽呈三比二,以端庄简洁为主。第四、色彩必须要以红色为主,可以用其他的配色。
消息一经登报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无数中华儿女开始投入到为祖国设计国旗的活动当中,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新鲜出炉,它们的设计者分别来自不同的行业,有老师、将军、设计师、艺术家、知名学者,也有普通的农民、妇女、学生、工人。
事后据统计,在本次征集国旗、国徽活动期间,中央评选委员会一共收到了3012幅(也有说2992幅)的国旗图案,其中除了大量国内的设计图以外,还有来自澳门、香港、朝鲜、印尼、美国、乃至加拿大的华人华侨也参与了这次征集活动。
第六组成员
时间进入八月以后,经政协筹备会第六组统一讨论,决定聘请徐悲鸿、梁思成、艾青这三位国内知名的画家和建筑学家作为国旗图案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在经过初步的观察评选后,第六小组的成员把三千余幅作品分为了四大类型,第一类:是以镰刀和锤子交叉加五角星的方式出现的,这一类型的作品最多,但是无论怎么看,总给人一种模仿苏联国旗的感觉,所以此类作品大部分都被淘汰了。
第二类:是以单个齿轮或者齿轮加五角星的方式出现的,这类作品由于形状不够美观,图案过于复杂,不符合国旗“简洁”的标准,被全数淘汰出局。
征稿之一
第三类:是以两色或者三色的横条或者竖条组成的旗帜,部分作品被加上了五角星或者镰刀和锤子的标志,但是因为这类作品像极了做了一半的美国的星条旗,或者说做了一半的苏联国旗,而没有凸显出中国的特征,也被尽数淘汰。
第四类:是以旗面三分之二为红色,三分之一为白蓝黄等颜色,或者加一条象征着黄河的黄色长条,再加上红色或者黄色的五角星分布在旗身的不同位置,这类作品的数量也不少,其中包括朱德将军也涉及了类似的旗帜,但是因为美观性不足的原因,也被淘汰了大半。
38副复选国旗
最终经过各位专家和评选人员的反复研究决定,只有38幅国旗图案进入了下一轮的复选审核。
同时,受周恩来的指示,第六小组秘书彭光涵将这些候选国旗图案,以不记名的方式赶印成册,发放到了每一位政协代表的手中。
复三十二号图案
国旗评选,热门出现1949年9月23日,新政协全体600余名代表,分成11个讨论小组对国旗、国徽、国歌等方案进行了投票评选。
刚开始的时候,政协代表们对于五星红旗的图案是比较倾向的,因为五星红旗标志着是四颗小五角星团结在一颗大五角星下面,这与毛主席《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中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似,所以备受大家的好评。
但是这面国旗也有一个问题,按照当时代表们的想法,资产阶级与工农大众是无法一道迈入社会主义的,所以这面标有“复字第三十二号”的五星国旗也就众人暂时忽略了过去。
复字三号作品
很快,在“五星红旗”的后面,众人又分别找到了左上角只有一颗大五角星的“复字一号”作品和一颗五角星加一道代表母亲河黄河的“复字三号”作品。
相比较于五星红旗,这两个作品的赞成票逐渐增多,但是反对的人也有不少,他们的态度十分坚决,理由是南方尚未完全解放,一旦使用带有黄杠的国旗,那就不能体现国家的统一,极易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
在此次评选结束后,彭光涵把各小组的情况汇报给了周恩来,而周恩来也皱着眉头询问道:“彭光涵同志,你接触国旗图案的时间比较久了,依你看这些国旗里面,那一个图案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呢?”
周总理
彭光涵一本正经地回应道:“副主席,我觉得复字三号作品的赞成票很多,但反对意见也不少,如果我们强行通过的这副图案,意见一定会很大。相反仅得到15票的复字三十二号(五星国旗)作品,虽然票数少了一些,但是胜在反对意见也少,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听到彭光涵这么说,周恩来当即说道:“行,那你先把这个复字三十二号作品画大一些,做出一面大旗,明天交给我。”
当天夜晚,毛主席也在中南海宴请了二十余名国民党起义将领,询问他们对国旗图案的看法,大家也是各抒己见,说出不同的看法。
毛主席和张治中
在交流的过程中,张治中将军询问道:“主席,您更偏向与那面设计图案呢?”
毛主席笑道:“其实啊,我更喜欢那面带有大五角星加一条黄河的图案,你觉得怎么样?”
毛主席
张治中直言道:“我是反对用这种国旗图案的,主席,您之前也说过要把中国的解放事业进行到底,现在把国旗上加上一条横杠,这不就相当于把国旗劈成两半,分类国家了吗?再说了,老百姓文化知识不足,一条横杠他们只会想到孙猴子的金箍棒,这也不严谨啊。”
听完此话,毛主席回应道:“你说得对,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想过两天,我们可以召集一些人讨论一下,之前听说很多人反对这幅带有黄杠的图案,现在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开会商讨
最终拍板,五星红旗1949年9月25日,一场关乎新中国使用那种国旗图案的会议,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
在会议上,毛主席先是让大家都轮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才开口说道:“过去我们的脑子老想着,要在国旗上凸显中国的国家特征,因此画上一条横杠代表黄河,但是事实上,很多国家的国旗并没有携带本国的特征,比如苏联的斧头和镰刀,那也不一定代表苏联特征,别的国家也能带上同样的斧头和镰刀,英国美国的国旗也都没有该国的特征,国家特征可以在国徽上表现出来。”
五星红旗
接着毛主席拿出了一张放大的五星国旗图案,说道:“这个图案最近大家也都在议论,我也看了一下,中国的革命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才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事实,所以这个图案,你们觉得怎么样?”
听到毛主席的问话,有人回应道:“主席,四颗小星星代表四个阶级,但是如果将来进入了社会主义,没有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国旗是不是还要更改呢?”
国旗被通过
毛主席笑道:“这一点你倒是提醒了我,这个四颗小五角星,我们尽量不要宣传四个阶级的事情,只提五角星的相互关系,把五角星团结在一起,就像是我们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一样,现在要团结,以后也要团结,大家永远的团结在一起。”
在毛主席讲完以后,会议室响起一片掌声,许多参加会议的人员也纷纷表示赞同主席的想法,清华大学主任、国内著名的建筑学专家梁思成说道:“主席说得对,我也觉得复字三十二号图案更好,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寓意也十分美好。”
最终在众人的一致赞赏下,复二十三号国旗图案初步通过了众人的讨论,并于两天以后的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国旗设计者
从那以后,五星红旗便成为了中国的官方国旗,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与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出这面国旗图案的人,他的名字叫做曾联松,他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和许多人一样,曾联松之所以会参加中国国旗的设计活动,他也是从报纸上意外得知的。
在设计之初,曾联松也曾用到带有工农革命色彩的斧头和镰刀,并将它们放置在最大的五角星里面,但是在第一次评审环节,经过各位专家的商讨,镰刀和斧头均被删除,只保留了一颗大五角星和四个小的五角星。
信件
1949年10月,在新中国开国大典结束后,曾联松接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的一封信,上面清晰地写着:曾联松先生,感谢你为祖国设计的国旗,经过全国政协代表大会的评议,你的设计图案已经被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侧,外加人民币500元,以示奖励。
在看完信件后,曾联松激动地留下了泪水,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他也付出了属于自己的绵薄之力。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它是祖国的象征,也是亿万人民用鲜血染成的旗帜,它就是我们的信仰,赋予了我们不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