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自由的土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自由的土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后来我看到作者在帖子里说他把这篇帖子整理成书,出版发行,我毫不犹豫地就去买了。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从此便彻底身陷户外的坑,无可救药。汽车之家教会了我关于汽车的基本知识,从车型分析,到维修保养,越野改装,再到各种令人心驰神往的自驾游记。而8264则是专注于户外徒步的网站,包括各种户外装备的选择,测评,以及各种热门冷门的徒步路线的攻略游记。时至今日,它的累积阅读量是2570万次,回复20000多个,是8264的镇站之宝。我记得那时我一边听着班得瑞的《into the west》(《指环王王者归来片尾曲》),一边对照着谷歌地图追寻作者的旅行足迹,用了一个通宵把它看完了。

皓月寒的云游记,以自己的视角,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冒险之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自由的土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1)

大家看了那么久的游记,怕是有些腻了,今天来换个话题,为大家讲一本书、一个人的故事。

一、缘起

时间回到2015年,那时的我正处于刚刚立下了成为旅行者的志向,却又极度缺乏专业知识的懵懂时期。这时候有两个网站成为了我汲取经验的地方,一个是汽车之家,一个是8264户外资料网。

汽车之家教会了我关于汽车的基本知识,从车型分析,到维修保养,越野改装,再到各种令人心驰神往的自驾游记。而8264则是专注于户外徒步的网站,包括各种户外装备的选择,测评,以及各种热门冷门的徒步路线的攻略游记。

时至今日,它的累积阅读量是2570万次,回复20000多个,是8264的镇站之宝。

我记得那时我一边听着班得瑞的《into the west》(《指环王王者归来片尾曲》),一边对照着谷歌地图追寻作者的旅行足迹,用了一个通宵把它看完了。

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从此便彻底身陷户外的坑,无可救药。

后来我看到作者在帖子里说他把这篇帖子整理成书,出版发行,我毫不犹豫地就去买了。

于是就有了我手上这本《北方的空地》,上面写着作者的本名——杨柳松。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自由的土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2)


二、羌塘

羌塘,藏语意即北方的未知空地。——《北方的空地·第一章·纠结的起始》

在说这本书之前,得首先介绍一下羌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自由的土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3)

打开任何一本中国地图,目光投向青藏高原,首先找到拉萨,那是中国无数善男信女向往的心灵圣地;东西贯穿拉萨,一直通向中尼边境樟木口岸的就是著名的318国道,即川藏线,那是让无数旅行者为之痴迷的中国景观大道;再往西,是通往阿里地区,经过圣山冈仁波齐最终到达新疆叶城的国道219,即新藏线,那是平均海拔5000米,条件最艰苦的进藏线路。

318国道的北方还能看到一条路,那是从那曲经过尼玛,改则,革吉,最后到达阿里地区狮泉河镇的省道301,也就是自驾圈里著名的阿里大北线。

再往北呢?你会发现什么也没有,被省道301(大北线),国道219(新藏线),国道109(青藏线)和绵长高耸的昆仑山脉围起来的这大片土地,没有人,没有路,没有村庄,什么都没有。

这就是北方的那块空地。

我很喜欢“北方的空地”这个称呼,“空地”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很普通,普通得如同你我居住的小区里随处可见的一块坝子,仿佛谁都可以闲庭信步,行走其中。可是,这片北方的空地却是世界上独有的,包含了藏北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阿尔金无人区、昆仑山无人区,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宽约700公里,平均海拔4800米的超级无人荒原。

这种名字与现实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本身便是一种震撼。


三、穿越

一九九七年,德国人斯莫勒和库珀首次用自力的方式穿越了羌塘荒原,中线纵穿,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对人类自身的探索不亚于无氧登峰。……。最知名的一次穿越是二零零三年,瑞典人科洛士(Janne Corax)和舒勒尔(Nadine Saulnier)用了四十七天时间穿越东羌塘,其中三十七天不见一人。……。我最敬仰的是丹麦人马丁,一人一车从大北线的改则县出发,历时五十天抵达荒原彼端的土拉牧场,其中十九天不见一人。……。直到二零零九年四月,才有国人丁丁和老苟用自力的方式穿越了羌塘荒原,东线,双湖至阿尔金,其中十八天不见一人。

——《北方的空地·第一章·纠结的起始》

如今,这个列表里又多了杨柳松的名字。

从字里行间能读到些许愤懑,些许惋惜。虽然杨柳松并非因为如此狭隘的民族原因才走进羌塘,但外国人捷足先登的事实总是会在每个国人心里堵着,郁积不去。

只是,以上的先驱者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纵穿的方式,他们只经过了大羌塘的某一部分,而杨柳松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东西横穿。他推着自行车,从西边新藏线上的界山达坂开始,走入荒原,这一走便是七十七天。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自由的土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4)

羌塘穿越路线图

图中蓝线是最常规的穿越线路,瑞典人科洛士和舒勒尔、中国人丁丁和老苟都成功走完了这条路。这条线路从羌塘中人类最后的据点双湖开始,一路向北,途径普若岗日冰川、多格次仁错、多格次仁强错、可可西里主峰岗扎日、鲸鱼湖、阿其克库勒湖、阿耶克库木湖,最后到达北方的茫崖县花土沟镇。

因为这条线路一次性穿越了中国四大无人区(羌塘,可可西里,阿尔金,罗布泊)中的三个,在户外圈和自驾圈中都非常有名,很多人走过一次便足以吹一辈子。

而红线,则是杨柳松的穿越线路,无论难度还是距离,都远胜于南北纵穿。没有补给,没有人烟,沿途遍布盐碱湖泊。北面的昆仑无人区是亚洲的“寒旱中心”,也是杨柳松的撤退线路,一旦遇到计划外的状况,就只能弃车翻越昆仑山向新疆突围。

他用自行车驮着所有的行李,每天平均行进约十八公里。食物只有压缩饼干,糌粑,酥油,奶粉,大蒜和盐。途中饮用水几次耗尽,靠天降大雪才得以维生,后来又险些因为帐篷被雪掩埋而窒息在睡梦里。多次遇到狼和熊,与野牦牛对峙……

他一路都被腹泻折磨,手指裂开了可怖的口子,双腿肌腱严重损伤,双脚浮肿难以行走。更可怕的是心理上的痛苦,孤独、饥饿、装备损坏等各种挫折打击使得他精神几近崩溃。

最后因为气温升高,雪山融化,他被困在融水河流形成的沼泽中,几次尝试都无法脱困,浪费了数天时间。最后丢弃了自行车,孤注一掷向北徒步突围,在粮食耗尽的边缘遇到探矿的越野车,终于脱险,走出荒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自由的土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5)

他成功了,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不是英雄,但无论是作为旅行者还是中国人,他都无愧于这个称号。

并不是说其他的人的穿越不伟大,每一个勇敢的探险者都值得尊敬,只是每一个读过这本书,了解了他穿越经历的人,都会由衷地对他感到钦佩,并将最好的称赞赠予他。


四、一些文字

我不想在此剧透书的内容,只摘录一些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受颇深的文字。

羌塘之行,头戴英雄桂冠,只是迎合了世人幻梦,头顶依旧是被电脑辐射得越来越稀的毛发,那才是真实的自我。

回眸荒原,那个孤寂身影不再,而荒原依故。有人默默走过,有人轰然倒下,有人留念舞台。荒原不会为任何人改变,改变的只是行者的心,抑或世人的目光。不论谁,对于荒原而言,都不过光阴驹隙里的过客。

行走荒原,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它远比人世间的游历轻松。那些笑对生活困顿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行走荒原,也不会使人有多么高尚,它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

这是杨柳松写的自序,读完以后我就明白了,他是个真正的旅行者。

我不敢说什么“我与他是同一类人”之类的大话,我只是对他的旅行观深深赞同,并表示真切理解他的感受。如果说在我心中有一个想要达到的境界,那他便是我最终想要成为的模样。

他完成了如此伟大的冒险,却没有一丝虚荣的意味,仿佛对他来说,那也只是他许多普通旅行中的一次罢了,和我从11月的凉台沟里走出来时的心境没有什么区别。

我那时得出了结论,旅行是对心的磨砺,也是审视自己的时机,可以让你真正去面对自己,思考自己。我见过许多不同类型的旅行者,有些人为了逃避,有些人为了获得,有些人为了炫耀,有些人为了名利,而对我来说,仅仅是想去看看,看看山的那边是什么。


人是群体动物,但心灵是孤独的。不时去荒原,摒弃繁华,看看真实的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也可什么不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自由的土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6)

如今回想起来,我经常使用的这种在作品里留下自己影子的拍摄方式,或许就是受了杨柳松的影响。站立于暮光之中,天地之间,你的影子是你唯一的伙伴,也是你唯一的模特。它是你存在的证明,它留在了相片里,却不会留在荒原上,荒原还是它自己的模样,我们只是过客。


这是一个没有探险的时代,但我们不能丧失探索精神,对自然,对自我。……。不顾规则,不论成败,管几斤几两,计划好了就去做。或许鲁莽,但墨守成规是做不出事的。

探险与冒险的界限在哪里?真是不好说。当年哥伦布向着汪洋深处驶去,可没想到彼岸有片葱郁的大陆。世俗的标准,或许只是成功与失败,成功者被光环包围,失败者则被道德家们的口水淹没。

看到这里,就想到之前鳌太线徒步者遇难的事件,以及类似的许多事例。网上的言论一致倾向于责备,说他们对家人对自己不负责任,说他们浪费了搜救资源。

那些死在路上的人被千夫所指,而杨柳松成了英雄。

这确实是个很难界定的事,那些死去的驴友是抱着怎样的想法去徒步的,他们是否有着和杨柳松同样的觉悟,现在的我们也无从知道了。我很想站在旅行者的角度,为这些驴友辩护一番,但最后发现竟连自己也说服不了,未知的世界和身边熟悉的亲人爱人,如何取舍?如果我也怀揣着哥伦布的伟大使命,我是否能够割舍一切,航向未知的世界?我自己也答不出。

我曾经问过夏:“如果我也想进羌塘,七十七天没有音讯,你干不干?”还没等她回答,我自己便已觉得此事不可为。有了牵挂,便没有办法纯粹地旅行,和尚都要遁入空门方能静心修佛,旅行也是如此。要参透一个人的世界尚且吃力,两个人的世界,则更是难上加难。

但夏说:“去吧,但第一,你要事先告诉我,第二,你要平安回来。”

前者我能做到,可后者我又如何能保证。每个人出发的理由或许都不同,但一旦踏上了旅程,便进入了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哪怕做了再充分的准备,具有再丰富的经验,也有可能倒在路上。

我能为你做的,只有怀揣着想念,尽力而为,努力活着回来。


不论有过怎样的经历,看过怎样的丑陋,只要心存美好,身处的世界便能看到光亮,身处光亮的世界便能看到天堂。阴暗或明亮的人性,不在于经遇,而是内心秘境永不倒塌。

不论何种信仰,都应该指引人们正视心中的黑暗,从而走向光明。正能量虽然是个挺现代挺俗的词,但它也正是很多人所缺少,甚至是唾弃的。这就是为何我们会喜欢旅行,旅行是为了让心灵空明,使内心强大,看遍世间美景,心中自有净土,俗世险恶便不那么残酷。

我觉得杨柳松在旅途中悟出了自己的道,在这七十七天里,他的精神似乎触及到了一个更深远的境界,走入荒原之前的他,和走出荒原以后的他,在哲学上或许已然不是同一个人。


昨夜有梦,和土坟有关。推车经过一处坟头,旁边站着一个小孩在哭泣,我问,谁睡在下面?小孩不语。看着灰暗光线下土坟似的小土包,勾起昨夜不祥之梦,心中阴影甚重,便又往前推了数百米,在看不见土包的地方扎营。这段时间,有些神经衰弱,一种前进与后退的游离,一种远方是永远也到不了的茫然。


……。

那时那刻,自控力已完全丧失,除了对食物失控外,对情绪的控制也岌岌可危。人窝在帐篷里,要随时疯了般。所以,只能有一种代价去换取另一种代价,糌粑成了稳定心智的唯一良药。心乱了,什么就都结束了。当然,食物没了,还是一切也就结束了。

其实跟着杨柳松的日记一天天读下来,你能很清晰地能感觉到疲惫和饥饿在侵蚀着杨柳松的精神。

在书的前期,尚能做一些科普式的介绍,写一些有趣的文字,拍一些漂亮的照片。但越到往后,则有了越来越多的迷幻式的自我思考和自言自语的呢喃,连按下快门的力气也欠缺。到了最后时刻被困沼泽,疯狂舔舐糌粑粉来缓解压力时,则更是充满了近乎崩溃的负面情绪。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自由的土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7)

在无人的旷野中,疲惫而孤独的走上七十七天,世界上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也没有多少人能够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身体上的伤痛尚可以忍受,心理上的疲惫才是真正沉重的东西。

好在他最后成功地走出来了。


五、结

许多友人问,走出荒原是什么感觉?

很少回答。事实上,走出荒原没有想象的幸福感,或是什么成就感,甚至是一种轻度的抑郁和迷茫。巨大的幸福并未如期而至,偶尔的幸福也是短暂。

生命是一条贯通的河流,一切皆是没有开始的复始。

我们所期望的终点并不存在。

这是写在全书结尾的话。

很难形容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就好像赢了比赛却满身疮痍的拳击手,周围满是欢呼的人群和无数的鲜花,而他静静地坐在那里;又好像终于打败了魔王,却失去了所有同伴的勇者,接受人民的歌颂和国王的恩赐,而他静静地站在那里。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也像杨柳松一样活着从羌塘走出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子。是在精神上超脱了?还是反而身心俱疲?还是发现,并没有任何变化,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模样?

没有人能解答,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也想去他的路上走一走,哪怕只有其中一小段也够了。

但无论如何,他都是足以让所有旅行者仰望的存在。每当在旅行者的路上或感到迷茫,或遭遇挫折,我都会想想这本书,想想杨柳松的故事,便觉得那些糟糕的事情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羌塘。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自由的土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8)

文章,图片皆为原创,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每月更新一部长篇游记,介绍冷门路线,另外会有短途旅行游记和自驾技巧分享给大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