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论语的读后感(论语读后感泰伯---2)
有关论语的读后感(论语读后感泰伯---2)正:会意字 甲骨文源自城邑的“口” 下为表示的“止” “正”的本义为征伐 此义由转注后的“征”字所承继 “正”引中后的正对前方义。此处用为匡正、斧正 意谓端正动:“动”(動)是形声字 从力重声:力为类旁 表示与力量有关;重为声义旁 表声且表棍囊很重义。“动”便是用力将棍囊扛起行走 “动”的本义为移动。“动”在此处用为搬动 即不断更换服装 清洗脸部。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曾子患了重病 孟敬子前去探望他。曾子说:“鸟快死的时候 鸣叫声悲哀,人在快死的时候 说出的话都是好话。君子宝贵的主张有三条。第一件 保持面容干净和衣着整齐 这样就会远离粗暴怠慢:第二件 讲话时端正脸色 这样就容易产生信任:第三件 说话时要选择用词和注意语气 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患病 招来他的弟子说:“挪动一下我的脚 挪动一下我的手。《诗经》上说:‘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从今以后 我知道可以幸免于这种谨慎了,小子们
曾子小孔子46岁 孔子死亡之年 曾子27岁。所以曾子未能陪同孔子周游列国 曾子何时入孔子门下 也不知具体时间。但曾子活了90岁 承袭了孔子衣钵 开馆授徒 遂成孔门后学之大宗。《论语》一书辑有曾子的言论十八章 乃是因为《论语》一书辑自曾子之门
曾子是个大孝子,一生恪守信条,唯恐自己不小心犯错,可谓是一生“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患了重病,要死了,终于可以放下这些人生的包袱,去另一个世界清静去了。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患了重病 孟敬子前去探望他。曾子说:“鸟快死的时候 鸣叫声悲哀,人在快死的时候 说出的话都是好话。君子宝贵的主张有三条。第一件 保持面容干净和衣着整齐 这样就会远离粗暴怠慢:第二件 讲话时端正脸色 这样就容易产生信任:第三件 说话时要选择用词和注意语气 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失误。我死后至于礼仪方面的事 有人专管 你就不用操心了。”
动:“动”(動)是形声字 从力重声:力为类旁 表示与力量有关;重为声义旁 表声且表棍囊很重义。“动”便是用力将棍囊扛起行走 “动”的本义为移动。“动”在此处用为搬动 即不断更换服装 清洗脸部。
正:会意字 甲骨文源自城邑的“口” 下为表示的“止” “正”的本义为征伐 此义由转注后的“征”字所承继 “正”引中后的正对前方义。此处用为匡正、斧正 意谓端正
鄙:会意字 从圖从邑 构意源自郊野中有谷物堆垛的村邑。“鄙的本义为边远村庄 引申指边鄙之人。又由边鄙之人引申出粗野无礼 见识短浅义。此处用其粗野无礼义。
笾:“笾”(籩)是形声字 从竹边声:竹为类旁 表示与竹器有关 边为声义旁 表声且表两边各自独在义。“笾”便是放置在两边的竹器 即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放果品的竹器。《说文通训定声》云:“豆盛湿物 笾盛干物。”笾豆之事即祭典时的具体细节。最后两句乃曾子交代死后祭典之事
曾子自认为死期将至 因而说了上面一段话 前半载好言规劝孟敬子 后半载交代自己的后事。曾子留给孟敬子的三句话 与本篇第一段对照来看 可见其一生之“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被世俗规则框住,活得非常之辛苦。缺少孔子的洒脱和“从心所欲”。
电视剧中也经常见到一生作恶多端的人在临死前也会吐露埋藏在心里的话,没有了后顾之忧,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憋了一辈子也真是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