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对疯狂原始人进行评价:疯狂原始人2对人类文明的隐喻

对疯狂原始人进行评价:疯狂原始人2对人类文明的隐喻跳出作品看作品,思考画外音、题外意,我们会发现《疯狂原始人2》的更多内涵。作品抽丝剥茧,将批判向度蕴含其中,通过各种隐喻、指代,将人类文明的内在悖论进行了生动展现,耐人寻味。原始人一家最初密不可分,到了文明社会时,由于空间隔离而感到很不适应。文明社会中的一家人因为各有隐私,也互相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一悖论,是通过原始人家庭中男主人的反抗展现出来的。但遗憾的是,影片没有办法甚至不能为这一悖论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故事中,群己矛盾最终让位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在所有角色合力打败怪兽的情节高潮中被暂时遮蔽了。科学技术的发明,本应帮助人类过上更好的生活,让人类有更多自由时间去发展自己。但事实上,一些技术并未如此。《疯狂原始人2》以原始人的儿子整天拿着把玩的“窗户框”来指代现代社会的电子产品。他通过“窗户”的独特视角,发现了一种新的美并沉迷其中,却忽视了这种美本身只是对现实世界的窗口式截取与反映。真

作者:刘伟兵

11月27日,由美国梦工厂出品的动画冒险片《疯狂原始人2》在我国大陆上映。作为一部主要面向儿童观众的电影,作品的创作初衷可能更多的是展现美好的情感,教育孩子们面对困难时要有信心、勇气等。但在这之外我们看到,影片在叙事展开过程中,通过原始与文明这两组家庭的碰撞,对人类文明进行了积极反思。

对疯狂原始人进行评价:疯狂原始人2对人类文明的隐喻(1)

文明究竟是什么?这是《疯狂原始人2》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作品用大量篇幅构建了身处文明社会的人类赖以生存的一个“世外桃源”,并且以原始人闯入的视角,将文明凸显了出来。片中,文明表现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发达的科学技术、有序的规划布局、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在此基础上,影片借多个角色之口,强调了文明的核心是“有隐私才有人格”的观点。

在《疯狂原始人2》里,文明与原始的不同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文明意味着不用与野兽搏斗,不用被动地看天吃饭,而是可以用科学技术种植农作物,收获大量物质财富,创造更加便利的生活等。更为关键的是,文明意味着个体从最初没有隐私的共同体中解放了出来。有了隐私,也就意味着个体有了人格。这在影片中,表现为每个人都有了独立的生活空间、喜爱的娱乐方式等。但影片无意渲染文明的先进性。或者说,这是欲抑先扬,是为揭示文明的内在悖论服务的。

对疯狂原始人进行评价:疯狂原始人2对人类文明的隐喻(2)

科学技术的发明,本应帮助人类过上更好的生活,让人类有更多自由时间去发展自己。但事实上,一些技术并未如此。《疯狂原始人2》以原始人的儿子整天拿着把玩的“窗户框”来指代现代社会的电子产品。他通过“窗户”的独特视角,发现了一种新的美并沉迷其中,却忽视了这种美本身只是对现实世界的窗口式截取与反映。真正的美,在于他以前生活的自然与世界。这种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式的科技悖论,在现代社会中比比皆是。不少人沉迷于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在节省时间的同时,其实浪费了更多时间。这是《疯狂原始人2》以窗户隐喻揭示出的第一个文明悖论。

另外,影片巧妙借用猴群和怪兽的角色塑造,揭示了第二个文明悖论:人类在过度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遭受自然的报复。片中,文明人一家围墙圈地,划定生活范围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这片空间中,他们可以通过劳动及科学技术来改变自然环境,使之成为适应文明发展的外部条件。影片多次借男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人类对改造自然,让自然为自己服务的得意之情。但是很快,这种脆弱的平衡在一场意外中被破坏了,遭到了猴群和怪物的报复。影片通过猴群对人的审判,将这一矛盾直观暴露了出来,用戏剧化的方式揶揄了文明社会自以为征服了自然的荒诞性。

对疯狂原始人进行评价:疯狂原始人2对人类文明的隐喻(3)

除此,影片还揭示了一种关于个体解放的悖论。片中,原始人一家最初挤在一起睡觉,到了文明庄园后各自有了独立的房间。除了男主人以外,这家的其他成员都睡得更好了。通过这种对比,影片强调了“有隐私才有人格”的论断。这其实蕴含着西方资本主义对自由的理解,认为个体从紧密联系的共同体中解放出来,才有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才能为群己关系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但是,这种强调隐私的想法,容易忽视对和谐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的营造。

原始人一家最初密不可分,到了文明社会时,由于空间隔离而感到很不适应。文明社会中的一家人因为各有隐私,也互相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一悖论,是通过原始人家庭中男主人的反抗展现出来的。但遗憾的是,影片没有办法甚至不能为这一悖论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故事中,群己矛盾最终让位于人与自然的矛盾,在所有角色合力打败怪兽的情节高潮中被暂时遮蔽了。

跳出作品看作品,思考画外音、题外意,我们会发现《疯狂原始人2》的更多内涵。作品抽丝剥茧,将批判向度蕴含其中,通过各种隐喻、指代,将人类文明的内在悖论进行了生动展现,耐人寻味。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