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目的和意义(永久起搏器植入)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目的和意义(永久起搏器植入)1.1 传统头静脉切开术[3 4]1.头静脉入路:1.2 解剖结构1.3 腋静脉的分段(以胸小肌上、下缘为标志[1 2])二、静脉入路的选择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看过作者的选择之后,也可以在文末留言区留下你的选择~
作者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心血管内科 张云盛,张文娟
来源 |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一、1.1起搏器静脉入路途径分类:心脏起搏治疗中静脉入路的成功获取是一个关键的技术组成部分
1.2 解剖结构
1.3 腋静脉的分段(以胸小肌上、下缘为标志[1 2])
二、静脉入路的选择
1.头静脉入路:
1.1 传统头静脉切开术[3 4]
在锁骨中点下方1.5cm的水平线上 以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的肌间沟为中心做一切口 逐层分离直至见到薄薄一层脂肪覆盖肌间沟 在其下方即可找到头静脉。
1.2 经头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5]
左三角肌和胸大肌之间肌间沟切开皮肤 分离皮下组织 钝性分离脂肪垫显露头静脉。以4 F穿刺针穿刺头静脉成功后 引入导引钢丝 X线下证实进入下腔静脉后经钢丝置入直鞘管。经直鞘管再引入1~2根导引钢丝(图1),撤出直鞘管。再经各导引钢丝分别置入2~3个可撕开鞘管 分别经各可撕开鞘管引入电极导线。
2.锁骨下静脉入路[6 7]
2.1 锁骨下静脉入路的提出
-
1952年Auban首先提出锁骨下静脉入路的穿刺方法;
-
1962年 Wilson首次开展使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
-
1979年,Littleford开始倡导并推广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
锁骨下静脉穿刺分锁骨上入路(Aubaniac提出)和锁骨下入路(Yoffa提出),目前以锁骨下入路途径最为常用。
2.2 锁骨下静脉的体表定位[8]
体表定位:锁骨中点、锁骨中线上锁骨下 1cm 处或左右 1cm 范围内
2.3 入路途径
锁骨中点进针法:于锁骨中点下2-3cm进针,与皮肤成15度-30度角,朝向胸骨上凹与甲状软骨的中点进针4-5cm。
锁骨外1/3交点入路法:于锁骨外1/3与2/3交点处,朝向胸骨上凹进针4-5cm,此处进针方向为20度-30度。
锁骨内1/3交点入路法:于锁骨内1/3与中1/3交点处,朝向胸骨上凹进针4-5cm刺入血管,进针角度30-45度。
三中点法:选锁骨中点下缘A点,胸壁和上臂形成的腋窝皱褶为B点,A点与B点的连线中点为穿刺进针点(C点)[9]。
2.4 胸廓外锁骨下静脉体表定位[10]
在X线确定锁骨下第一肋外缘与锁骨的下缘相交点(穿刺针在此处外缘1-2cm处皮下穿刺进针),进针过程中给少量麻药,与水平面约成45度,指向肋锁交界处锁骨下第一肋外缘至内缘之间,最远至第一肋内缘止,该内缘约距锁骨约0.5cm。如不成功,退出针头,将其逐步向胸骨侧移动,范围2cm,通常进针见血。
3.腋静脉入路-上帝留给人类最佳的穿刺部位
3.1 腋静脉入路的发展史[11-24]
-
1987年Nichalls首先报道了腋静脉途径;
-
1990年Taylor和Yellowlees验证了该途径的可行性;
-
1992年Higano等首次报告了通过静脉造影指导进针途径穿刺腋静脉;
-
1993年Byrd提出在透视下行腋静脉穿刺;同年Magney等提出了腋静脉穿刺的体表定位;
-
1995年Fyke报道了用简单的Doppler血流探测仪进行Doppler引导下的腋静脉穿刺技术;同年,Varnagy推出了分离头静脉和/或腋静脉技术;
-
1996年Gayle等报道了超声直视腋静脉的穿刺技术;
-
1998年,国内天津市总医院万征教授采用Byrd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1999年Belott对Byrd和Magney的方法进行改良,提出盲穿法;
-
2006年王龙提出了新的腋静脉穿刺技术;
-
2007年,LAU.EW等视差导航下腋静脉穿刺技术;
-
2010年王金凤等提出导丝标记下腋静脉穿刺技术;
-
同年,李建国等提出了锁骨中点定位法腋静脉穿刺术的应用;
-
2011年王吴等提出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技术;2013年吴再涛等提出新体表标志法腋静脉穿刺。
3.2 腋静脉入路的选择[24 25]
叶斌、王吴认为腋静脉第二段可行:
叶斌等认为腋静脉穿刺时不易损伤臂丛神经、胸膜顶和锁骨下动脉,因为此段腋静脉与这些结构都不直接毗邻。王吴等提出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技术,提出第二段腋静脉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通路是可行的。
穿刺第一段腋静脉时,如果刺入静脉后下方,有可能会损伤锁骨下动脉;
穿刺第三段腋静脉时,如果刺入静脉后上方,有可能会损伤锁骨下动脉,刺入静脉后下方,有可能会损伤胸膜顶而出现气胸。
选择腋静脉第三段[1 26-28]
腋静脉和腋动脉在第一段、第二段伴行的比较紧,易误穿动脉,如果误入腋动脉虽然可以直接压迫止血,但从它的毗邻关系可以得知,腋静脉伴行的诸多神经,如正中神经等可能在穿刺过程中受到损伤。
优势:腋静脉走行在胸廓外位置表浅,表面只有一层锁胸筋膜没有神经伴行,在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交汇处有前斜角肌将腋静脉与腋动脉隔开,该肌肉厚1~1.5cm,该段静脉直径粗,外径1.2cm。
常用于协助腋静脉穿刺的手段:.x线.静脉造影.分离腋静脉.Doppler血流探测仪腋静脉超声。
3.3 腋静脉的定位[29]:
腋静脉在锁骨下与第一肋骨交界处可以触及,位于向外距离喙突下方大约三指处。选择以胸小肌内侧缘静脉上的皮肤为穿刺点,操作时上臂外展45°在第一肋前方穿刺,进针方向为向后向内。
Magney定位法[30]
先取两条线:一条是胸锁关节与肩锁关节的连线(A线),一条是胸骨角中心与肩胛骨喙突的连线(B线);两个点分别是A线的内、中1/3交点(C点)和B线的外中1/3交点(D点);
取D点为穿刺点,针尖指向C点,与皮肤成30-45°,在X线引导下,在C点处刺入静脉,此点为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移行处,深度以锁骨和第一肋骨的间隙为准。
Byrd法定位[19 31]
在透视下应用18号针指向第一肋的中部,针垂直于第一肋,向外行直至穿刺到腋静脉,抽出静脉血可以证实。1998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万征开始应用此方法。
Belott盲穿法定位[32]
选胸三角沟和喙突作为基本体表标志。在喙突水平垂直于胸三角沟做一约2cm的切口,在胸三角沟内侧1-2cm处进针穿刺,如未能进入静脉,则在透视下找到第一肋,针头指向第一肋,由内向外不断进针直至进入静脉。
王龙、郭继鸿等提出的腋静脉穿刺技术[28]
拇指确定胸三角内侧尖在内侧尖下,内侧缘3cm处,针尖朝向内侧尖,与皮肤呈30-45度,用局麻针边打麻药边试穿,出静脉血后确定方向沿确定的方位进穿刺针。
在右锁骨中线上 V-锁骨距(1.74±0.51)cm 据此可初步判断腋静脉的穿刺点 穿刺方向指向腋静脉与锁骨的交点 也就是锁骨中点内侧(2.45±0.71)cm “V-锁骨距:腋静脉中心体表投影到锁骨下缘的距离”[23]。
王吴等提出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技术(腋静脉第二段)[24]
骨中点外3cm纵线上,距锁骨下缘5.3cm处一点为腋静脉穿刺点
以该点为起点,超声探头置于锁骨中点内1cm处,较为清晰完整的腋静脉长轴声像图即可快速显示,向上略移动探头约1cm,即可看到腋动脉,以明确两者的结构、位置关系
在超声引导下,平面内进行腋静脉穿刺已确保针尖位于探头中央,可观察到针尖刺入各层组织的过程,及时调整进针方向,常可准确无误一次刺入腋静脉
吴再涛等提出的腋静脉穿刺体表定位[33]
(一):患者取去枕平卧位,面向正前方,双肩自然下垂,双上臂紧贴身体两侧,手心向上。
(二)针点:以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的肌间沟为体表标志,在距离肌间沟内侧1.5 cm处作肌间沟的平行线,在此线上锁骨下缘2.5 cm处为穿刺点;或以喙突向肌间沟作垂线,在垂线上肌间沟内侧1.5 cm处为穿刺点。
三、静脉入路优缺点比较[34-39]
参考文献:
1.王啸.腋静脉穿刺的应用解剖学[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0.8(4):201
2.杨琳 高英茂译.格氏解剖学[M].第38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1590
3.ChangHM HsiehHF Hsu SD eta.l Guidewire assisted cephalic vein cutdown for insertion of totally implantable access ports[J]. SurgOnco l 2007 95: 156
4.Jablon LK Ugolini KR Nahmias NC. Cephalic vein cut-down verses percutaneous acces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complications of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devices[J]. Am J Surg 2006 192: 63
5.赵亮等,一种经头静脉穿刺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新方法,2007,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6.Wilson J 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irculatory failure.[J]. Surg Clin North Am 1963 43:469-495.
7.Littleford P O Spector D S. Device for the rapid insertion of a permanent endocardial pacing electrodes through the subeclavian vein[J]. Am J Cardiol 1979 43: 980.
8.胡大一. 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的实用技术.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9-24
9.何忠杰 陈东 赵宇. 锁骨下静脉下入路穿刺法——三中点法[J]. 中华内科杂志 1999 04:10.
10.Byrd C L. Safe introducer technique for pacemaker lead implantation.[J].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1992 15(3):262-267.
11.Nichalls RWD. [J].Anesthesia,1987,42:151
12.Taylor BL Yellowlees I [J].Anesthesiology 1990 72:75
13.Higano ST Hayes DL Spittell PC et al [J].PACE 1992 15:731
14.Byrd CL.[J].PACE 1993.16:1 781
15.Magney JE Staplin DH Flynn DM et al [J].PACE 1993 16:2 133
16.Fyke FE III[J].PACE 1995 18:1017
17. Varnagy G,Velasquez R,Navarro D. New technique for cephalic vein approach in pacemaker implants [J]. PACE 1995 18:1 807
18.Gayle DD Bailey JR Haistey WK et al[J].PACE 1996 19:700
19.万征,周金台,黄灿亮等. 穿刺胸廓外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安置永久性起搏器电极[J].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0 8(3):139-140
20. Belott PH [J].PACE 1999 22:1085-1089
21.王龙. 腋静脉穿刺技术.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 20(03):271-273
22.王金凤 张艳萍 王芳等. 导丝标记下行腋静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临床军医杂志 2010 38(06):1078-1079
23.李建国 郭志强 孟令宝等. 锁骨中点定位腋静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0 05(9):854-855
24.王吴.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术的评价及最佳穿刺点的确定. 临床医学 2011 38(14):1675-1677
25.叶斌,陈友燕, 柴丽影等.锁骨下静脉穿刺应用解剖学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05):283-285
26.钟正江,府军,康桂荣. 经皮腋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J]. 南京部队医药 1997 2:41
27.章静波. 格氏解剖学(第 39 版)翻译出版.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8 28(07):784
28.王龙 郭继鸿.一种腋静脉穿刺体表定位及其临床应用.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6.4(10):266
29.Nichalls RWD.A new percutaneous infraclaricular approach to the axillary vein[J]. Anesthesia,1987,42(2):151
30.Magney JE Staplin DH Flynn DM et al. A new approach to percutaneous subclavian venipuncture aviod lead fracture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occlusion[J].PACE 1993 16(11):2133-2142
31.Byrd CL.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the extrathoracic introducer insertion technique[J].PACE 1993.16:1 781
32.Belott PH. Blind percuaneous axillary venous access[J]. PACE 1999 22(07):1085-1089
33.吴再涛,王力,新体表标志法腋静脉穿刺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年12月第5卷第6期
34..林加锋 季亢挺 李继武等.头静脉切开途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比较.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8 08(03):158-161
35..Tse HF.Lau CP Leung SK.A cephalic vein cutdown and venography technique to facilitate pacemaker and defibrillator lead Implantation [J].PACE.2001.24(4 Pt I):469-473
36. Wilson J N.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circulatory failure.[J]. Surg Clin North Am 1963 43:469-495.
37.Aggarwal RK Connelly DT Ray SG.Early complications of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Nodifference between dual and single chamber systems[J].Br Heart J 1995 73:571.
38.Jacobs DM Fink AS Miller RP et al. Anatomical and morphological evaluation of pacemaker lead compression.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1993 16(3 Pt 1): 434-444
39.Chauhan A Grace A A Newel S A.Early complications after dual chamberversussingle chamber pacemaker implantation[J].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1994 17(11 Pt 2):2012-2015.
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