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千面国学智慧(国学茶馆封你个)
千人千面国学智慧(国学茶馆封你个)“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刘邦在封王的时候,明确了一个准则:封 王 之 初中国历史上最早“封王”的人大概是项羽。起义军灭秦之后,项羽在戏亭模仿当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只不过他分封的时候以一己好恶随意赏罚,招致诸侯动乱,倒是刘邦最后称帝,重新搞了个分封,基本上被认作是正统。
经常看曲艺节目、听评书、听相声、看戏的朋友们,大多听说过这么一个词,叫做“一字并肩王”。
大概是一个君主,或者是自诩为君主的枭雄式人物,对自己的某个忠勇的手下许愿,说什么 “封你个一字并肩王”之类。
按照字面的意思,“一字并肩王”就是与皇帝比肩,平起平坐的“一字王”。
不过说得好听,基本上都是画饼,真正被封的,下场通常也不好,别说平起平坐,命往往都要搭上。
封 王 之 初
中国历史上最早“封王”的人大概是项羽。
起义军灭秦之后,项羽在戏亭模仿当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只不过他分封的时候以一己好恶随意赏罚,招致诸侯动乱,倒是刘邦最后称帝,重新搞了个分封,基本上被认作是正统。
刘邦在封王的时候,明确了一个准则: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不是老刘家的人,谁也不能称“王”。
实际上这个规则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引申成为“王爵只能封给与天子同姓同宗之人”,也就是只存在“同姓王”,不存在“异姓王”。
规矩是规矩,异姓王其实还是存在的,但基本上都是迫不得已才封的。
而且纵观历史,后续朝代的异姓王爵,最后要么篡位,要么叛乱,像曲艺里面的君臣和睦基本没有,远的如魏王曹操,近一些的是平西王吴三桂。
“王” 的 差 异
那么到底什么叫“一字王”呢?
其实一字王指的就是封号为一个字的“王”。
一字王,也叫“国王”或者“亲王”,通常沿用的是春秋战国之时的国号,比如像李世民做过秦王、杨广做过晋王。
二两个字封号的王,也就是“郡王”,通常是以一郡的郡名作为封号,比如中山王、江都王、长沙王等等。虽然一字王、二字王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地位差距还是很严重的。
亲王、郡王规矩最为严格的时候是在明代,不仅一字、二字问题马虎不得,即便是一字王,封哪个国号也大有讲究。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大封诸王,把儿子们一个个扶上王位,后来四子朱棣篡了侄子建文帝的位,太子朱标的血脉断绝,这时候朱元璋二儿子秦王朱樉,就成为了天下“首藩”。
换句话说,天下的王,他秦王一系最大,见了皇帝享受的待遇最高。
后来南明之时朝廷山穷水尽,穷的叮当乱响,当时的义军领袖请求封“秦王”,满朝群臣愣是咬着牙不愿意,可见这一字王,特别是一字王中的一等王,也不是说封就封。
到了清代,虽然还保留了亲王、郡王的爵位等级,但是封号不用国名而是用一些寓意美好的字,如礼亲王、睿亲王、郑亲王、克勤郡王之类。
不管如何,大抵还是延续着汉代以来异姓(通常)不封王的传统。
其实无论封什么王,并肩都是不太可能。
历史上真要是哪个王爷地位和皇帝并肩,那么往往只有两个结果:
“
要么皇帝被灭,
要么王爷被灭,
一山容不得二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