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冬天有什么(杜撰十年47青岛冬天的海风有点冷)
青岛的冬天有什么(杜撰十年47青岛冬天的海风有点冷)当时来青岛的原因,很简单、很单纯。这还要追溯到高中时代,那时在我眼里,世界上最好的城市就是青岛,哪里都没有青岛香。记得班主任让我们每个人都写一句激励自己的话,我的口号是:奋斗每一天,冲向青岛湾。可见当时对青岛是多么的迷恋,立志一定要走出去,走出去才有希望,改变自己以及整个家族的命运。我正式意义上来到青岛,是2006年,一晃16年已过。关于这个“十年”怎么写?我的确犯了难,花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整理完1个T硬盘后,对着十年的图片和视频,总算理清了一条路:摒弃时间轴线,避免太多分支事件的杂乱无章。采用“城市回顾”的单点介绍,然后数十个城市串起我的足迹,我的十年。而每个城市里,又有着一个“十年”。城市里的“那人、那山、那笑脸”都将是我的情感重点。有一句特别幸福的话,“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想想都很美好,年轻时,不论因什么原因离开了家乡,然后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人,并最终选择留在他/她生活的城市,
- 序
想对自己过去的十年做个总结,从2011到2021。
也不算是“突然”,从想法的酝酿到今天的落笔,也有一年了吧,以前“不敢写”,没底气,现在敢写,但说不清哪来的底气。
为什么从2011开始?细想,或许真正意义上,我是从那一年开始了“自我探索”——背包旅行。一晃十年,所以说这一次首先是对过去的总结、肯定和告别。
然后另一个想法就是:调整好状态,开启下一个十年。不敢说2021是一个分水岭,但至少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我的心态,从“出去”到“归来”。
关于这个“十年”怎么写?我的确犯了难,花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整理完1个T硬盘后,对着十年的图片和视频,总算理清了一条路:摒弃时间轴线,避免太多分支事件的杂乱无章。采用“城市回顾”的单点介绍,然后数十个城市串起我的足迹,我的十年。
而每个城市里,又有着一个“十年”。城市里的“那人、那山、那笑脸”都将是我的情感重点。
- 零
有一句特别幸福的话,“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想想都很美好,年轻时,不论因什么原因离开了家乡,然后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人,并最终选择留在他/她生活的城市,将异乡变成了故乡。
- 一
我正式意义上来到青岛,是2006年,一晃16年已过。
当时来青岛的原因,很简单、很单纯。这还要追溯到高中时代,那时在我眼里,世界上最好的城市就是青岛,哪里都没有青岛香。记得班主任让我们每个人都写一句激励自己的话,我的口号是:奋斗每一天,冲向青岛湾。可见当时对青岛是多么的迷恋,立志一定要走出去,走出去才有希望,改变自己以及整个家族的命运。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姐姐已经来到青岛工作,所以更想未来一起“定居”在这座城市,然后把父母接来。有家人的地方,即使是他乡,也会变成故乡。
关于“我与青岛的16年”怎么写,我着实犯了难。
按道理说,越是熟悉一个地方,越好下笔,里面全是真感情。但现实恰恰相反,我心中有千言,下笔却无神,真心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说什么?可能关于青岛的记忆,太多了……
另外,又突然不想说了,感觉越是自己内心的一点东西,越不应该对外说的太多,得自私一点^_^所以,重新翻阅了这16年来的照片,最后决定采取“看图说话”的方式,“随意”选取几个记忆片段,把对这座城市的记忆“糊弄过去”。
- 二
前来青岛报道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对某个城市的初印象,它可以附载于某个人、某件事,甚至某个物理空间上。
我的青岛初印象,不是啤酒、不就蛤蜊,不是栈桥、不是五月的风,而是中山公园。再具体一点就是刚进门口的那个喷泉水池,里面有好几个“嬉水的孩子”。
想必老青岛人都会对它印象深刻,从1974年始建后,这组“儿童嬉水”陪伴了岛城近半个世纪。在上世纪后叶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里,中山公园成为了岛城孩子们最主要的春游、秋游选择,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
2006年初来青岛时,我就在那里拍了一张照片。2021年重游中山公园时,又在老地方来了一张合影。两者相距15年,池中的七小子还是那么年轻,我却早已油腻^_^
那些年,追过的明星
接着说中山公园。应该是去年,早已为人母的高中同学给我发来一张照片,仔细一看才回忆起,应该是2009年6月,她大学放假回家途中,路过青岛时给我拍的。我们当时去了中山公园,恰巧那里有一张刘翔的广告,于是就随手来了一张。
通过照片,能看得出,当时我在很努力地揣摩“刘翔的表情”^_^
爱上旅行,从青岛开始
之所以会有现在的《杜撰十年》,其实还得感谢青岛,我也是来到青岛后,才认识了户外旅行这种新的生活方式。
记得那是第一次去崂山沙滩露营,夏日的美好,夜晚沙滩的恬静,以及身边那群热爱生活的大哥哥大姐姐,受他们的影响,我从此在户外旅行这条路上,一去不返。
第二天离开时,我还特意借了他们的登山包,感受一下那份重量和感觉。现在看,挺庆幸在自己年轻时,主动选择了“多种方式的生活”,让自己“丰富起来”。特定的时间里,做出的特定选择,总会有特定的道理和意义。
现在只要有时间,我就喜欢开车去仰口沙滩,坐坐。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股韧劲,但看见“远方”时,还是会很冲动的想起“诗”。
那些年,在青旅写下的文字
对户外驴友来说,走在路上,除了诗和远方,还有一样东西是标配,那就是青旅。相比酒店,它更能为众多文艺青年们提供一个广阔的(交友)空间,可以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吹着形形色色的牛B。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便宜,至少我是这样想的^_^
那些年里,我也住过不少青旅,外面的暂且不说,只说一下青岛。印象中,住过两家。第一家是凯越国际青年旅馆,据说最早是一个教堂。当时我也是好久没出门,所以一个周六晚上,特意去那里“寻找路上的感觉”。
淡季,人不多,一个人在大厅里发呆。当时还坚持写日记,最喜欢的话是《基督山伯爵》里的“希望与等待”。
另一个青旅是位于劈柴院里的麦子青年旅社。当时在那里整整住了一个月,以义工的身份进去的,所以免费劳动的同时,也享受了免费的住宿。对于当时经济窘迫的我来说,的确解决了不少尴尬。
我挺感谢这家青旅,因为它帮我实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人生拼图”:自己终于有了一段“青旅时光”,并且留下了一堆文字。整整31篇日记,大几万字,一直到现在还静静躺在我的大硬盘里,满满的回忆^_^
说到这里,我得提一下另一个“人生拼图”:我一直想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应该是2014年时看到了柏瑞尔•马卡姆的《夜航西飞》,被她的人生故事整的很兴奋,当时就拿起这本书,拍了张合影。后来被同事看到,调侃:还以为你自己写的书……
好吧,或许正是从那时起,我就立志一定要写一本我自己的书。
那些年,租过的房子
上面提到曾有一段在青旅免费蹭住的故事,其实这就能引出一个很有共鸣的话题:你有哪些难以忘记的租房故事?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有,毕竟这也是青春奋斗的一部分。
现在有三段租房记忆,留在我脑海里。
曾在曾经的海大浮山校区和大学室友租过一个单间,房子其他空间里住着另外8个人。一个夏日的晚上,我偶然得知这间房子的原主人因郁郁不得志,而最终选择留在房子里。于是那个晚上,我愣是不进屋一步。我们住的那个单间有窗户,靠着马路,室友前半夜在屋内一个劲的劝我,后半夜一个劲的朝我打呼噜,我就是不为所动,硬挺着在外面让蚊子咬了一宿。
第二天,我立马说服室友,重新找了一个单间,是个厨房,上下铺两张床,一直住到第二年春天。春暖花开时,开始收拾厨房里的杂物,然后发现排气扇的那个大窟窿一直都没堵上。这才明白,为什么冬天老感觉屋内阵阵“冷风吹”,特别是睡在上铺的我……
第三段租房记忆,则比较幸福。从合租搬进了小套一。倒不是我有钱了,而是各种机缘巧合,许多爱心人纷纷加持吧,这一次我又免费蹭住。
身边有一位戚阿姨将自己在逍遥路的一套一居室免费让我住半年。她说:这房子是为自己母亲买的,半年后的冬天,准备把母亲从外地接过来,所以有半年的空窗期,觉得我这个小伙子不错,就免费来住吧。
当时真给我感动的,时至今日都无法用语言表达。说实话我也是一个很要强的人,轻易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但那时心甘情愿,因为对方诚意满满,这是我的荣幸。
后来的半年里,为了表示“敬意”,除了好好保护房子外,我也一直没有到床上睡,没有动过戚阿姨为老母亲准备的被褥,而是裹着户外睡袋在沙发上睡了半年。也不累,很享受,很舒服。毕竟拥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最现实的是,终于不用再和合租人抢厕所了……
我一直到现在还感激着戚阿姨,离开那天,认认真真把房子打扫干净,然后手写了一封感谢信,又把自己的一点生活费塞在台灯下。
后来,每逢过年过节,我也会买一点算不上贵重的东西,给她邮过去。再后来就断了联系,听说她搬了家,我托人问过新住址,但未果,估计是她觉得没必要……
人一定要记得感恩,不论是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忘了曾拉过我们一把的人。
那些年,听过的民谣
继续说开心的事。对文艺青年来说,还有一个标配:那就是民谣音乐。
我从小就喜欢那些低沉、深郁、惆怅的音乐,比如姜育恒、朴树,以及许巍等,所以一直希望有机会去现场感受一下。
不过我就参加过一次现场演唱会,2015年在青岛大学举行的“民谣在路上”,当时舞台上就有唱着《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虎口脱险》《白衣飘飘的年代》的老狼,也多少算圆了自己这个“民谣音乐梦”。
记得当时还在青岛电视台工作,利用合作关系拿到一张赠票,不然哪有银子买这张“大贵贵”。
那些年,看过的电影
我这人很爱看电影,最疯狂的一段时间是2010-2015年间。统计了一下,一年一般都会给万达贡献2000多块钱,平均一周一次,全年就得至少50场。三刷过《星际穿越》《后会无期》,肯定还有其他“刷”,只是都忘了。
今天只说一部稍有遗憾的电影,也是多年来一直希望有个结局的电影,它就是《普罗米修斯号》。从2012年初见就被它种草,虽然它不是一部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但就是想知道后续如何。等了5年,到2017年看到续集《异形:契约》,还是没有把故事讲透,所以我还要继续等待一个或许没有结局的结局。
有时在想,坚持的意义是什么?我的答案是:等待的并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自己的故事。希望延续的也不是别人的故事,而是我们自己的青春故事……
那些年,“踢”过的足球
虽然中国男足不咋地,但青岛在国内还是名副其实的足球之城,所以生活在这座城市,我们球迷蛮幸福的。
我先后到国信体育场,看过鲁能、中国男足的多场比赛,在天泰体育场还看过青岛德比。
让人兴奋的是,在2016年,终于见到自己的偶像,亚平宁王子-罗伯特·巴乔,一个个儿时“可望不可及”的愿望被一一实现的感觉真好,不知道是自己离世界近了,还是世界离我近了……
2015年,还在青岛电视台工作时,恰逢台运动会在国信体育场举行,我也幸运的进入场地,当了一次“频道”门将。互射点球环节, 5球愣是扑出3个,不过我们最后还是以0:2败北^_^
最近这几年,没去现场看球,特别是疫情这三年。说句不是玩笑的玩笑,2019年末,继多年之后,青岛终于又有了一家中超球队后,我就担忧:疫情会不会再次阻隔我们?
果不其然,联赛被分割的七零八落,球迷失去了“主场”。本以为等疫情结束后,一切再重来,谁知青岛在中途又没有了中超球队,不是降级,而是一线职业队直接解散,不玩了……
愿2023年的青岛,疫散,中超归!
那些年,吃过的“青岛”
讲到青岛的吃,我当然没有发言权,比起青岛资深吃货们,我差的可不止十条街^_^
不过我还是有自己的一点体会,除了隐匿在老城区啤酒屋里的麦芽香、辣炒蛤蜊、葱拌八带,甚至大锅蒸海鲜外,这些年我还对一家路边小店情有独钟。它就是位于坛顶山公园附近的“家里饭菜”馆,里面的馒头煎鱼很经典,是青岛当地,甚至胶东半岛人都熟悉的味道。
这个地算不上高档,甚至有些简陋,但为什么我对它印象深刻,估计是当时想家了,而恰好它又出现,带来了“家乡的味道”。
在青岛还有一种美食,很受我们及全国朋友喜爱,那就是樱桃。每年进入5月后,崂山里就会有大片的樱桃成熟,红彤彤的挂满枝头,着实有美感和口感。
我就喜欢爬上一棵树,好好地吃个够。有时候外地朋友托我快递,我一一拒绝,这种水果很娇贵,甚至都不宜过夜,所以想吃,就来青岛吧,我管饱^_^
- 三
关于青岛的记忆,肯定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也写不完,更没必要去写满,有些感觉到位就好。
还是多说说未来,不出大意外,自己与青岛还要有好几个16年,所以可能真的会“择一城终老”。
16年前,异常渴望来到青岛,后如愿。16年中的某个阶段,曾希望离开青岛,感觉它太小,离世界太远。现在,我又回到了16年前的初心,青岛,心安处即吾乡。
曾经的我,心气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沉淀,我慢慢接受了不完美的现状,只期望一切顺其自然的发生就好,每一天尽力做好自己足矣,剩下的就留给时间。
择此城,度余生。青岛,合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