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理性思考(别被这些谬误迷惑了)
为什么需要理性思考(别被这些谬误迷惑了)5.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而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能否证明结论,关键看提供的证据是否专业、可靠,而不是看是谁提出的结论,即使再有名的权威,若没有相关的证据支持,也不能盲目相信。4.诉诸公众谬误。试图通过引述很多人都持有这一观点,以证明某个断言有道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错误的认为,很多人支持的事就是可取的,很多时候,支持的人多,不代表正确与合理。1.人身攻击型谬误。针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生活中很多人,会使用这种谬误,表达对一种观点的反对,不是阐述具体事件的理由,而是对观点提出人进行人身攻击。2.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某种做法会引发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实际上有现成的程序可用来防止此类连锁事件的发生。比如,有的人认为,如果允许孩子看一会儿电视,就会导致孩子沉迷电视,进而沉迷游戏,甚至“学坏”。3.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错误地认
书名:《学会提问》
作者:尼尔·布朗 斯图尔特·基利
《学会提问》这本书,不仅仅教你如何正确、妥当地提问,更重要的是,整本书都在教读者理解并且练习学会批判性思维。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越读发现宝藏越多,而且这些方法和思维,在生活中很常见,学会了马上就能拿来应用。就比如,这篇文章要分享的,生活中遇到很可能迷惑我们的双眼,扰乱我们思维的这些谬误,识别出它们,就能让我们不被别人错误的思想引导,在批判性思维的道路上迈进一步。
1.人身攻击型谬误。针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生活中很多人,会使用这种谬误,表达对一种观点的反对,不是阐述具体事件的理由,而是对观点提出人进行人身攻击。
2.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某种做法会引发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实际上有现成的程序可用来防止此类连锁事件的发生。比如,有的人认为,如果允许孩子看一会儿电视,就会导致孩子沉迷电视,进而沉迷游戏,甚至“学坏”。
3.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错误地认为如果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不该采用。生活中这种人很多,大学室友曾经认为幼儿园不应该在教室装监控,因为即使装监控,也不能阻止教师伤害幼儿,这是典型的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
4.诉诸公众谬误。试图通过引述很多人都持有这一观点,以证明某个断言有道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错误的认为,很多人支持的事就是可取的,很多时候,支持的人多,不代表正确与合理。
5.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而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能否证明结论,关键看提供的证据是否专业、可靠,而不是看是谁提出的结论,即使再有名的权威,若没有相关的证据支持,也不能盲目相信。
6.诉诸情感谬误。使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我们要警惕这种谬误,对带有恐惧、希望、怜悯、同情等色彩的词提高警惕,防止出现被转移注意力的情况。
7.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其容易受到攻击,进而攻击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的观点。比如,有的人面对他人指出自己没有责任感等缺点时,不去理会这些问题,而是说对方总是故意贬低自己,歪曲了对方的观点。
8.转移话题谬误。插入一个不相干的话题,以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开,通过将注意力从当前的论证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以赢得论证。
9.循环论证谬误。支持结论的理由只不过是用不同的措辞重申了一遍结论而已。
10.以偏概全谬误。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11.强求确定性谬误。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就应该被抛弃。
12.事后归因谬误。假设乙事件是由甲事件所引发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甲之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