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胶片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情怀(面对棘手的旧胶片)

胶片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情怀(面对棘手的旧胶片)

2017/9/23 23:55:59

作者:劳动报记者庄从周 编辑:劳动报

胶片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情怀(面对棘手的旧胶片)(1)

2012年,柯达宣布全面停产胶片,一个时代宣告终结。正是在那一年,上海电影技术厂宣布成立数字中心,开始对胶片进行物理和数字的修复工作。而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原本的胶片洗印工、底片剪辑、配光等传统行业人员大批离开,最终留下来的,大都转型成了胶片修复师。 电技厂曾创多个第一 2012年开始建立数字中心 宝通路449号,上海电影技术厂从1957年开始就驻守此地,60年过去,如今的厂房看上去老旧,门口的招牌虽大,但早已斑驳。附近的居民换了一批又一批,仅有一些在此地乘凉的老者还记得这家厂的热闹,“以前卡车进进出出,不要太多哦。”而如今,厂里的很多停车位都对外租借,繁盛之景早已不再。 目前,上海电影技术厂负责胶片修复的人员都在厂房内的3号楼,从1楼到6楼,很多房间其实都空着,曾经洗印胶片最热闹的那段时间,厂房内几百人,通宵达旦,灯火通明。 上海电影技术厂曾经创下过很多第一。 根据网上公开查询到的资料:1958年,该厂与上海电影机械厂合作,制造了中国第一台亮室彩色复式洗片机,同时进行了录音工艺的技术改造,从自制设备着手,在国内首先推行磁性录音新工艺;1962年又自行设计了一台磁转磁、磁转光转录机;1963年,试制了国内第一台技巧印片机,同年又制造了国内第一台字幕摄影机并改装了摄影台,使字幕摄影达到了一定的质量要求。 可以说,上海电影技术厂一直走在了行业的最前端。 在上海电影技术厂负责胶片修复工作统筹的胡玉娥带领下,我们终于完整见证了胶片修复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第一步物理修复 醋酸片的味道熏到流泪

胶片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情怀(面对棘手的旧胶片)(2)

在2楼的走道里,记者看到胶片拷贝已经堆满左侧一边,在物理修复部的办公室,胡玉娥正在和她的同事一起进行胶片修复的第一步:物理清洁。 物理修复对于整个修复工作来说颇为关键,一本胶片的保存状况如何,存在多少霉点,接孔有多少损毁等等都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量。 当天,修复师正在修复《花碧莲逼婚》,这是一部上世纪90年代的影片,时间间隔不远,但保存情况并不是很好,胶片较脏,也存在一些发霉的情况。 修复师的工作台有些类似厨房,头顶上有一台强力的排风机,一方面是为了吸走灰尘,但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修复师们的身体。“像这部拷贝还没什么味道,再早一点的醋酸片,那个味道能让人直流眼泪。所以在修复那些胶片时,我们都要戴口罩、戴护目镜。”开始修复时,工作人员脚踩缝纫机一样的踏板,工作台上的转片台开始滚动,而胶片则在修复师的手中一片一片走马灯式地过,他们手中会拿着一块黑色的棉布,小心翼翼地进行擦拭。 胡玉娥表示,能用黑色棉布去除的污渍说明只是最为浅层的,他们会一遍遍地复查,如果用棉布无法去除的,就要进行水洗和药洗。 第二步水洗药洗 《女理发师》修了一个月 从事胶片洗印43年的吴云岳师傅今年已经61岁了,但他并没有选择退休,而是继续留在自己最为熟悉的岗位上。 物理修复是最为细致的手上功夫,封存在盒子中的老胶片,随着时间的侵蚀,会逐渐收缩、发霉、破损,影响影片成像。和胶片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见得多了,但前一阵修复的《女理发师》依然让他叫苦不迭。这是王丹凤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影片,保存状况很糟糕,胶片送到他们手里,吴师傅就觉得不妙。 “胶片有片剂层、乳剂层,我们会看哪一层保存得比较好,但《女理发师》的保存状况都真的很差,但想想也是,都已经70年了,人也老了,何况胶片。”吴师傅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反反复复,想尽各种办法,和数字修复的同事反复沟通,一遍不行,重新再来一遍,“因为我们在物理修复时是看不到电影画面的,必须这样一遍遍返工”。 吴师傅说,厂房里原本用到的洗印机他们就改造成了清洗的机器。一部机器用来清水洗,一部机器用来药水洗。值得一提的是,药水洗的那台机器使用的是四氯乙烯,属于有毒物质,所以修复师们在操作时需要戴上专业的防毒面具。 第三步数字扫描 给胶片做X光 在物理修复完成后,吴云岳和胡玉娥就要把胶片交给6楼数字修复的同事们。如果说2楼的都是“50后”“60后”的老法师,那从事数字修复的大多是“80后”“90后”。 在拿到经过物理修复的胶片后,4K数字扫描就好比为一个病人做一次完整的X光检查。这个时候,一部胶片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始显现。在这个阶段,修复师们需要调整画幅,调整焦点,并仔细记录有无褪色,是否闪烁,存在划道,胶片缺失与否等,最终他们需要出具一份胶片的“病例报告”,并把报告传递到下一个环节,让它们接受具体的“治疗”。 第四步为影片调色 暗室里连续工作8小时

胶片是一种永不过时的情怀(面对棘手的旧胶片)(3)

由于胶片的存储特性,经过一定的年代,保存不佳的胶片开始褪色,严重情况下,出现整个画面发花的情况。在这个“治疗”阶段,调色师出动了。黄丽洁,2004年进入上海电影技术厂,从胶片的配光师转行到如今的调色师,她对于色彩的敏锐度是超乎常人的。在修复1979年拍摄的《半张订婚照》时,有一个镜头看起来非常正常,但黄丽洁表示,这个镜头偏绿,需要调回正常的颜色。将经过调整的画面与修复前的画面对比后,记者发现,通过仔细观察主角背后墙上的颜色,的确会发现整个画面偏绿,而如此敏锐的直觉只有靠长年积累的经验才能拥有。在调色师的房间里,窗帘永远是被紧紧拉上的。黄丽洁说:“就像在电影院里看一部电影一样,不能有多余光线的干扰。”但不同的是,观众只需待在漆黑的房间里2个小时,而黄丽洁则是每个工作日,连续8个小时,有时候走出房间,连眼睛都很难睁开。 第五步画面精修 每一帧都需放大处理 经过调色后,画面需要更进一步的精修。这个时候,更为年轻的修复师们出动了,他们需要用时下流行的MTI软件进行逐帧的修复。 记者看到,修复师孙文豪正在对《青山恋》进行画面精修,他的鼠标在画面上熟练地划出一个个小框,并用快捷键组合进行操作。如果远观的话,你会很好奇他在那些人物和背景上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改动? 他告诉记者,精修时,他们要逐帧放大画面,一些老胶片的划痕会时不时地出现,虽然此前已经有了物理修复和调色等环节,但仍然需要让画面尽可能恢复到完美。所以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负责精修的人员目前有11人,他们分早晚两班,一人负责精修一本拷贝,11人平均需要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一部影片。小孙笑言:“每修完一部影片,我可以把里面的对话倒背如流。” 第六步声画同步 反复观影去除杂音 胶片拷贝在修复时,声画是分开进行的。物理修复阶段,胡玉娥先需要在经过改装的胶片放映机上把拷贝装配好,进行放映,然后通过专门的设备进行声音采集。 6楼数字修复的同事得到数据后,便开始进行声画同步的工作,声画同步有时候颇为头疼,很多拷贝的时间轴都会发生错位,负责同步的工作人员就必须把那部电影翻来覆去地看。完成后,工作远远没有结束,他们需要进行降噪,去除胶片接头处的杂音。 负责声音修复的宋晗说:“在很多胶片的接头处会有一声类似于‘啵’的声音,这需要我们找出来,并用特殊的插件去把它去除掉,有时候这些声音会隐藏在人物讲话或是环境音里。所以这就需要我们非常耐心地去把它找寻出来。” 接着是最后一步,做EQ处理并完成整条音轨。宋晗告诉记者:“很多老片子,你会听起来很闷,或者是很刺耳,这都需要我们对高频或低频做出数据上的调整,以此来最大程度还原影片当时的声音状况。”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