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传承红色精神应该志存高远(英雄精神代代相传)

传承红色精神应该志存高远(英雄精神代代相传)“当年吴庭坚同志就是在这个位置牺牲的。”说起当年的故事,80多岁的林老知仍条理清晰,“虎崆岩曾是中共漳浦县委机关所在地。1943年,国民党顽固派突袭虎崆岩,时任漳浦县委书记吴庭坚同志当场壮烈牺牲。”位于霞美镇的虎崆岩,由近百块巨石交错相叠而成的天然石洞,也是一处革命遗址。洞外杂树藤蔓崴崴,十分隐蔽。霞美镇五社村原村支书林老知带我们走进洞内。只见洞中经过构筑,形成了一个约40平方米的主石屋,室后有台阶登上后洞,曲折通向后门,隐于树木山石之间。清泉岩,位于漳浦大南坂农场下楼作业区,也是记者此行的第一站。步入其中,只见岩内花木交荫、泉水叮咚、幽静清凉,还存有摩崖石刻,吸引游客驻足观赏。其实,它还是一处重要革命文物。“上个世纪30年代,红军游击队曾在这一带活动。1937年,全国掀起抗日热潮,中共闽粤边特委与国民党闽南驻军达成协议共同抗日,但国民党顽固派却背信弃义,将在漳浦大操场接受点编的闽粤边红军

开展“闽南红三团成立85周年”系列活动,建设中共闽粤边区特委红色旅游景点景区(靖和浦)出口公路,把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纳入该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漳浦县在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从多方面入手,让红色基因世代传承,红色记忆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日前,记者一行前往漳浦县大南坂、霞美等多个乡镇,置身众多革命文物、战斗遗址的汇聚之地,倾听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精神应该志存高远(英雄精神代代相传)(1)

游客在红军独立第三团重整武装旧址重温红色记忆 本报记者 蔡建如 摄

峥嵘岁月留存红色记忆

清泉岩,位于漳浦大南坂农场下楼作业区,也是记者此行的第一站。步入其中,只见岩内花木交荫、泉水叮咚、幽静清凉,还存有摩崖石刻,吸引游客驻足观赏。其实,它还是一处重要革命文物。

“上个世纪30年代,红军游击队曾在这一带活动。1937年,全国掀起抗日热潮,中共闽粤边特委与国民党闽南驻军达成协议共同抗日,但国民党顽固派却背信弃义,将在漳浦大操场接受点编的闽粤边红军游击队强行缴械,部分红军指战员连夜突围,转移到清泉岩重整队伍,后编入新四军,开赴苏皖抗日前线。解放后,清泉岩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大南阪镇下楼村原村支书洪基瑞告诉记者,清泉岩山上还有一处红军游击队藏身的石室,后人称之“红军洞”。

为弘扬红色文化,当地在清泉岩修建了台阶、栈道。如今,游人在拾级而上、饱览风光的同时,还能体会到当年红军的不易。

位于霞美镇的虎崆岩,由近百块巨石交错相叠而成的天然石洞,也是一处革命遗址。洞外杂树藤蔓崴崴,十分隐蔽。霞美镇五社村原村支书林老知带我们走进洞内。只见洞中经过构筑,形成了一个约40平方米的主石屋,室后有台阶登上后洞,曲折通向后门,隐于树木山石之间。

“当年吴庭坚同志就是在这个位置牺牲的。”说起当年的故事,80多岁的林老知仍条理清晰,“虎崆岩曾是中共漳浦县委机关所在地。1943年,国民党顽固派突袭虎崆岩,时任漳浦县委书记吴庭坚同志当场壮烈牺牲。”

石碑、石洞、石阶、古树、泉水……每一处革命史迹、每一样革命物件,都在无声地述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传承保护汲取无穷源泉

在清泉岩、虎崆岩发生的革命事迹,只是漳浦多年革命战争历史的一个缩影。据了解,陶铸、邓子恢、聂荣臻、耿飚、陈伯钧、朱良才、卢胜等一批老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过。2013年,漳浦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

截至目前,该县已确认革命遗址29个。其中“中央红军东路军第三军军部旧址——县城红楼”遗址被评为“漳州十大革命遗址”之一;全县现存有红色革命文物点21处,其中国家重点文保单位1处——漳浦文庙,省级文保单位3处——靖和浦中心县委旧址、中央红军东路军第三军军部旧址、红军独立第三团重整武装旧址(清泉岩),县级文保单位8处。

“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战争中,漳浦涌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漳浦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戴全成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一步挖掘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资源,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

近年来漳浦不断建立健全红色传承机制,把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纳入该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此外,各级红色文物保护名录制度也相继出台。相关部门对现有的红色文物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梳理、登记造册,将重要革命遗址、文物分等级列入保护体系,形成红色文化资源“标识图”,建立红色文物及相关资源保护中心,做好县级红色文化相关文物资料、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

“切实做好红色文化保护措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漳浦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林建耀如是说。

发力“红色 ”扩大品牌影响

时代在变,漳浦宣传红色文化、扩大品牌影响力的方式也与时俱进。

近几年,漳浦县收集红色标语、红色故事、抗战文化资源等,整理挖掘红色文化要素,完善漳浦县革命历史纪念馆、车本红军之家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展览展示馆,并编写成《漳浦革命史》《漳浦红军故事》、漳浦红军标语画册,编撰出版《老区风采》《历史丰碑》《红星闪闪照征程》等书籍。当地还组织拍摄《闽南井冈山》《赤冢》《铁番号》等纪录片、微电影,弘扬革命传统,宣传老区建设发展;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旧址等重要革命遗址作为革命教育、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基地,提升教育基地的红色文化内涵;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缅怀祭扫、入党入团入队宣誓、冬令营、夏令营、体验营。漳浦县相关部门还拓展穿红军服、走红军路、住红军屋、吃红军饭、扛枪打仗等体验型的红色旅游项目,让新一代青少年切身体验革命老前辈们的艰苦生活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丰富漳浦旅游的内涵,为游客提供爱国主义教育新平台。

除此之外,漳浦县还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融合发展,突出“红色 绿色生态”“红色 文化遗产”“红色 美丽乡村”的不同特色,推出红色研学、红军食品等一批体验型红色业态产品,扩大红色文化生态游品牌影响力。⊙本报记者 曾婷婷 通讯员 薛敏灵 洪锦城 陈丽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