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声学深度解析(科普建筑声学基础知识)
室内设计声学深度解析(科普建筑声学基础知识)声源的直达声和近次反射声相继到达人耳,延迟时间小于30ms时,一般人耳不能区分出来,仅能觉察到音色和响度的变化,人们感觉到混响。但当两个相继到达的声音时差超过50ms时(相当于直达声与反射声之间的声程差大于17m),人耳能分辩出来自不同方向的两个独立的声音,这时有可能出现回声。回声的感觉会妨碍音乐和语言的清晰度(可懂度),要避免。混响是室内声反射和声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样是源于反射,但由于人耳的听闻特性,混响和回声有明显的不同。2、混响越强的房间临界距离越近,吸声越强的房间临界距离越远;3、近声场或直达声场在临界距离内,远声场或反射声场(混响)在临界距离外。(二)混响与回声
房间无吸声时的临界距离距声源很近,这种房间只适合近声场听音。
在吸声的房间中,临界距离被推向后墙,使最佳听音区变宽。上图中,附加的好处是漏到室外的声压降低了20dB,降低了对隔音的要求。
关于临界距离(混响半径)的一些特点:
1、当混响声比直达声大12db以上,声音清晰度将全部失去;
2、混响越强的房间临界距离越近,吸声越强的房间临界距离越远;
3、近声场或直达声场在临界距离内,远声场或反射声场(混响)在临界距离外。
(二)混响与回声
混响是室内声反射和声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样是源于反射,但由于人耳的听闻特性,混响和回声有明显的不同。
声源的直达声和近次反射声相继到达人耳,延迟时间小于30ms时,一般人耳不能区分出来,仅能觉察到音色和响度的变化,人们感觉到混响。但当两个相继到达的声音时差超过50ms时(相当于直达声与反射声之间的声程差大于17m),人耳能分辩出来自不同方向的两个独立的声音,这时有可能出现回声。回声的感觉会妨碍音乐和语言的清晰度(可懂度),要避免。
(三)混响时间计算公式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这一过程的定量化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适用于实际工程的混响时间计算公式。19世纪末,哈佛大学年青物理学家赛宾(W.C.Sabine)在解决学校Fogg艺术博物馆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吸声试验,提出了室内混响理论,奠定了现代建筑声学的理论基础。他首先从试验获得混响时间的计算公式,通常又称为赛宾公式。
根据赛宾公式可以看出,房间容积越大混响时间越长;平均吸声系数越大,混响时间越短。体积巨大的空间,如果不进行吸声处理的话,混响时间很长,造成讲话清晰度下降。其提出控制混响时间主要有两种方法:改变房间的容积和改变房间表面吸声量。尽管在设计时改变房间的体积,但调整混响时间更实用的方法是改变吸声量。
在室内总吸声量较小(吸声系数小于0.2)、混响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有赛宾的混响时间计算公式求出的数值与时间测量值相当一致,而在室内总吸声量较大、混响时间较短的情况下,计算值则与实测值不符。
在室内表面的平均吸声系数较大时,只能用伊林公式计算室内的混响时间。利用伊林公式计算混响时间时,在吸声量的计算上也应考虑两部分:
1、室内表面的吸声量;
2、观众厅内观众和座椅的吸声量(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观众或座椅的个数乘与单个吸声量;二是按照观众和座椅所占的面积乘与单位面积的相应吸声量)
赛宾公式和伊林公式只考虑了室内表面的吸收作用,对于频率较高的声音(一般为2000Hz以上),当房间较大时,在传播过程中,空气也将产生很大的吸收,这种吸收主要决定于空气的相对湿度,其次的温度的影响。这种考虑空气吸收的混响时间计算公式称为“伊林—努特生(Eyring-Knudsen)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