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须读的十本书(你最庆幸读过什么书)
一生必须读的十本书(你最庆幸读过什么书)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每一个环节都紧紧相依,互为表里。如果你用心地去读,用心地去做,从小处做起,我相信你也会改变你的人生。当时身处悬崖边上的我简直太认可这句话了,而继续阅读下去,发现本书其实是教给读者一个真理——只有直面苦难,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正如本书副标题——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着重探讨了人该如何走向成熟。阅读这本书时,我刚和女朋友分手,时时会想起她对我的不满与失望,我处于暗无天日的痛苦之中,做什么都没有动力,而本书第一句话便给了我重重一击。人生苦难重重。
img
作者简介
斯科特·派克1936年出生于纽约市,1958年在哈佛大学拿到了学士学位,1963年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1963年至1972年在军中服役。1994年,他获得了坦普尔国际和平奖;1996年派克还获得了美国乔治顿大学颁发的知识、信仰和自由奖章。曾为驻冲绳基地美军提供心理咨询,
本书简介
正如本书副标题——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着重探讨了人该如何走向成熟。
阅读这本书时,我刚和女朋友分手,时时会想起她对我的不满与失望,我处于暗无天日的痛苦之中,做什么都没有动力,而本书第一句话便给了我重重一击。
人生苦难重重。
当时身处悬崖边上的我简直太认可这句话了,而继续阅读下去,发现本书其实是教给读者一个真理——只有直面苦难,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每一个环节都紧紧相依,互为表里。如果你用心地去读,用心地去做,从小处做起,我相信你也会改变你的人生。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与伴侣。
归根到底,这本书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img
本书摘抄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爱的愿望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基于灵魂的行动。**你认为自己爱他人却没有躬身实践,就等于从未爱过。 为了体验新鲜事物的独特性,我必须以包容一切的姿态,说服既有的成见和观念暂时让位,让陌生、新奇的事物进入感官世界。在此过程中,我必须竭尽全力,尽可能呈现出成熟的自我、诚实的姿态、巨大的勇气,不然的话,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经验的一再重复。
读者评价
08年偶然买到,翻了一遍,认为作者简直一派胡言——照此而言世界上人岂不都是神经病!接着在书后空白处将作者译者出版商大批一通! 10年,在一些事情让我深钻牛角、痛不欲生、昏天暗地、球迷杏眼的时候,我想起这本书中的一些主题。于是翻出来。 读着这本书,我觉得就像是拿着一把冰冷的解剖刀,在一点一点剜掉自己身体上腐烂了的肉。
—— 知乎作者:张帖木儿
三 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img
作者简介
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加州大学社会学学士(1974),伯克利大学社会学硕士(1978),伯克利大学社会学博士(1984),1990-2005年为天普大学社会学教授,2005-2008年为马里兰大学社会学教授,2008年被聘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家庭教育、民族志方法、儿童,**主要关注非裔美国人与欧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研究。代表作为《不平等的童年》,此外还著有《家庭优势》(Home Advantage,2000,获美国社会学协会教育社会学分会Willard Waller奖)等。
本书简介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照顾和教育,然而,父母能够给予自己深爱的孩子们的资源、天赋、机会却不尽相同。
本书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从而确认了,父母的社会地位会以一种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但又是强有力的方式冲击着孩子的人生经历,并标识出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是如何影响教育方式的。
这本书是我某top2的同学推荐给我的,这本书所采用的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十分生动详实地体现了不同阶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同的培养方式如何影响孩子的童年,乃至一生。
我十分推荐这本书,这本书虽然描绘的是美国,但是书中的情况放到中国,同样有它的适用性。社会上流行的如内卷、阶级固化、小镇做题家等说法,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影子。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从而更加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也让自己的下一代可以不再重蹈覆辙。
img
本书摘抄
这些母亲和父亲并不看重协作培养。对他们来说,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并不在于要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想、观点和思想。相反,他们认为大人与孩子之间有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他会指出,社会中的精英位置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要把精英们的做法传播给所有社会成员的努力,都会导致那些做法失去原有价值从而为一种不同的选拔机制所代替。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模型就暗示着,不平等是社会群体间存在的一个恒久的特性。 中产阶级通过讲道理,商讨并给予孩子选择来做出决定,而不是直接给出指令。这个过程中,父母会感到更疲惫,而孩子也会有更多抱怨。而更为底层的家庭,父母更喜欢用命令甚至体罚的方式来管理孩子,孩子也更为服从和安静,更少探查口风,争辩和质问成年人。
读者评价
我绝对是在工人阶级培养模式下长大的,我爸最得意的教育方法就是**"放养" "棍棒底下出孝子**/女"。当然也没有任何有组织的课余活动或才艺课程,也不理解它们为什么重要。但,有时候会默默向往那些"兴趣项目",印象最深的是所读的高中算是最好的公立之一,一入学竟然有很多"社团"可供选择,虽然很多只是做做样子。当时的一位老师,我记得上课时我多希望这位温文尔雅的老师能是我爸,那我每天吃晚餐时就都能听他聊荷马史诗,聊西方美术史啦……**直到现在我也如此向往"好好说话""深度聊天"的能力——在书里,这种能力被认为是中产才会重视培养的能力,**也是当今社会上最能导向世俗成功的能力。怎么说,读后的情绪非常复杂:当我们向往某件东西,后来发现社会主流期待我们向往这件东西,那么我们的向往里,到底有多少成分是自己的?该去批判谁呢?
—— 豆瓣网友
四 时间的秩序 [暂无电子版]暂无电子版
作者简介
卡洛·罗韦利,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开创者之一。曾在美国、意大利工作,目前在法国带领量子引力研究小组进行研究,著有畅销科普作品《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时间的秩序》等。
本书简介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邀请我们思考这一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
在我们的直觉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可罗韦利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奇怪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消失了。他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