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美白方法你值得拥有(可能方法没用对)
十种美白方法你值得拥有(可能方法没用对)得到的结论是: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效果不大。小红疯狂翻资料中……本红想敲敲你们,吃就开开心心的吃吧,别想着美白了~毕竟食补真没这效果。想想美白人也很惨,一年四季都在想尽办法来美白。不造大家听过么有,小红经常听人说一句话,“夏天晒黑没关系,冬天捂一捂就白”。讲真,吃白这个说法不靠谱,捂一捂就白,莫不是也不靠谱?
编辑/排版:VV 责编:Sady 审核:李云
悄咪咪的一年又要结束了。
今天冬至,祝大家冬至快乐~不知道今晚是饺子党还是汤圆党呢?
说到吃,冬天就是各种“滋润美白”的食补饕餮盛宴,夏天辛苦减下的几两肉,总想着秋冬“贴膘”补回来。(又美白又能敞开吃,简直美滋滋~)
本红想敲敲你们,吃就开开心心的吃吧,别想着美白了~毕竟食补真没这效果。
想想美白人也很惨,一年四季都在想尽办法来美白。不造大家听过么有,小红经常听人说一句话,“夏天晒黑没关系,冬天捂一捂就白”。
讲真,吃白这个说法不靠谱,捂一捂就白,莫不是也不靠谱?
小红疯狂翻资料中……
得到的结论是: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效果不大。
为什么效果不大呢?我们先来搞懂
皮肤为什么会“晒黑”?皮肤每天与外界环境接触,最常接触的就是紫外线。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酪氨酸酶活性会增强,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经过多重反应最终生成黑色素分子,它们会聚集在一起,储存在黑素小体中。
经过日晒,黑素小体就会被释放到整个皮肤表皮,就是我们肉眼看到的皮肤“晒黑”。
除了紫外线,皮肤黑白还跟基因有关(也就说天生黑或白,跟父母有关)这个不多赘述。
而出现“捂白"说法则是因为冬天的紫外线辐射强度日最小,低于春夏秋三季,皮肤直接接触紫外线照射的时间减少,加之身体黑色素的沉着在不断老化分解,就会出现“捂白”的现象。
(对,没错,能捂白……)
但是这个“捂白”过程会受到年龄、气候、地理、饮食、个人护理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根据个人新陈代谢的周期不同,需要的时间也不同,所以通常一个冬天就“捂白”的说法,其实也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
那小红你说“捂白”因素太多,我配着吃点美白丸,敷个珍珠粉,打个美白针,从内服到外用,我都来个遍,肯定能白吧?
不不不,你想多了,今天小红来说说,美白里那些忽悠人的方法。
美白丸
吃一颗就能白的发光,相信好多人在一些宣传广告上看过,是不是真的能白到发光呢?
那肯定不行啊!(梦里可以)
市面大多数的美白丸,主要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减少体内黑色素的形成。
而美白丸的成分中:
L -半胱氨酸(合成谷胱甘肽)可以抑制黑色素
VC和VE主打的是抗氧化
同时需要注意的点:
长期大量口服维生素C(>每天1g),可能会引起腹泻、胃液返流、头痛,甚至导致血栓、溶血等问题的出现。
传明酸(氨甲环酸)是人工合成的氨基酸,本身是作为一种凝血剂在临床上使用。(美白和淡斑只是它的副作用)
珍珠粉
目前没有科学证据能证明珍珠粉有明确的美白功效。
不管是淡水珠、海水珠还是人造珠的粉末,它的成分都是由碳酸钙 硬角质蛋白 微量元素组成,这些成分直接用在脸上并不能美白,但它上脸能假白。
那市面上的水解珍珠、超微珍珠粉和超纳米珍珠粉呢?
有研究表明,这三种珍珠粉对皮肤有一定的保湿作用,也能显著降低酪氨酸酶和自由基的活化。
但先别高兴,这个研究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且这点不明确的效用比起目前市面上的其他有效美白成分要弱很多,所以真的不建议用珍珠粉美容。
美白针
美白针的常见成分其实主要是维生素C、氨甲环酸和谷胱甘肽等。
理论上说美白针是有效的,但是它主要的有效是针对特殊的色素性疾病,本身的皮肤黑,则不建议使用。
目前仍然缺少大样本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停止治疗后随时间长短还会复发。
食补/牛奶洗脸/面膜
淘米水、牛奶洗脸;燕窝、柠檬水、黄瓜、木瓜、萝卜等等不管是洗的还是吃的,都没办法美白!
而面膜主要是促进皮肤吸收水分和成分,你以为的美白效果其实是因为面膜中的水分和一些成分被皮肤表皮的角质层吸收进去,角质层含水量增高,外观上会有一定的改善。
但这样的“改善”只是表皮的角质层,水分和成分物质并不能渗透到真皮层。
如果面膜里添加激素、重金属的违规产品是可以快速美白,但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得不偿失。
想要皮肤变白,小红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勤勤恳恳的科学护肤防晒,毕竟这个看脸的时代,脸还是有用的。
〔参考文献〕
[1] 李立(综述) 白雪涛(审校).紫外线辐射对人类皮肤健康的影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8(4):198-202.
[2] 毛宇清 姜爱军 沈澄 et al. 紫外线强度等级确定因子的季节性选择[J]. 气象科学 2010 30(4):516-521.
[3] Draelos Zoe Diana . "Cosmeceuticals: Efficacy and Influence on Skin Tone." Dermatologic Clinics 32.2(2014):137-143.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20年12月21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进行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封面/插图设计:blur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