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的关于思乡之情(大雪纷飞之时苏轼想起妻子)
苏轼写的关于思乡之情(大雪纷飞之时苏轼想起妻子)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这一段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绝妙好辞。上片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她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此词一题“润州作代人寄远”。王元浩《苏诗总
每一个词牌的形成都有自己的来源,如:《蝶恋花》一开始是唐教坊曲;《渔家傲》作为曲调最早用于佛曲、道曲;而《少年游》的来源又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众说纷纭,有三种说法占了主流,一说调名源自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行乐诗》,“少年宜游春,莫使颜色槁”,一说是柳永所创,依据他词中有“贪迷恋、少年游,似恁疏狂”的句子,最后一种说法是晏殊首用,《少年游·芙蓉花发去年枝》末句为“长似少年时”,晏殊便以此为词牌名。
不管《少年游》起源为何,格式如何,却广泛流传开来,成为词家热爱的小令之一。因此,诗词史上有众多的《少年游》传世,这其中经典之作很多。俗语说,少年心事几人知,用《少年游》所表达出的情感是明快疏朗的,却也带着九微花琐般的淡淡愁绪。有很多人不知道,身居豪放派的苏轼也曾用这个词牌写过一首代人怀远之作《少年游·润州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此词一题“润州作代人寄远”。王元浩《苏诗总案》以为是托为思妇怀念远人的词,“甲寅四月,有感雪中行役作。公以去年十一月发临平(在今杭州市东北),及是春尽,犹行役未归,故托为此词。”刘崇德说:“熙宁六年十一月,作者雪中发于余杭以北的临平。次年四月,犹在润州(今江苏镇江)途中。因感于春尽未归,故托为此词。所念归者,杭州也,非蜀之眉山。此亦‘却望并州是故乡’之意。”(《唐宋词鉴赏辞典》)这首词语隽而境旷,体现了作者早期词的风格特点。
上片以思妇的口吻,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的时间———“去年相送”;离别的地点———“余杭门外”;分别时的气候———“飞雪似杨花”。把分别的时间与地点说得如此之分明,说明她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大雪纷飞本不是出门的日子,可是公务在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发,这种凄凉气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
后三句与前三句对举,同样点明时间———“今年春尽”,气候———“杨花似雪”,可是去年送别的丈夫“犹不见还家”。原以为此次行役的时间不长,当春即可还家,可如今春天已尽,杨花飘絮,却不见人归来,怎能不叫人牵肠挂肚呢?这一段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绝妙好辞。
下片承接“犹不见还家”之意,具体描写此际时空环境中妻子的心境;时当夜晚,立在窗前,倍思夫君。中心意象则是“明月”。妻子因丈夫久出不还家,而感孤寂难耐,因此才有“对酒卷帘邀明月”之举,想以“明月”为友,倾吐情愫;也许还想向明月询问丈夫行役的情况。此句化用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诗意。
但妻子于“卷帘”后只感觉到春夜风露袭人,“明月”并未理睬她:“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姮娥”代月。一般来说,“词最忌用代字”(《人间词话》),但此处用“姮娥”代月,则月被拟人化而具有了感情。她的光辉此刻正斜照着栖息于画梁上的“双燕”,表示出爱怜之意,而置孤寂的思妇于不顾。下片通过此刻时空环境中的同一意象“明月”对“双燕”与“单人”亲疏态度之对照,衬托出妻子形影相吊之凄怨,其对“犹不见还家”的丈夫的思念当更强烈矣!
通过这首词,可以想到,东坡先生喝着酒,卷着珠帘,透过纱窗,看到天上的月亮,心中的思念之情十分浓烈,想“举杯邀明月”。却看到月光将屋内的雕梁画栋照得那么清晰,心里更加惆怅,想回家,却因公务在身,不能回。只能对酒写诗,聊表思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