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单招培训机构(成都教培行业报告)
四川成都单招培训机构(成都教培行业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其GDP都超过了武汉和杭州。 一方面要忙校区管理和教学,另一方面,自从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通知后,又要为办证的事而奔忙。 成都廊桥,旁边的街道上全是小酒吧,夜里十分热闹 不过,在这些吃喝玩乐的背后,它也有着并不悠闲的一面。至少,培训机构的校长和老师们是足够忙碌的。
被称为“培训第四城”的成都,其教培行业有哪些值得我们教培人参考与学习的地方呢?
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了解一下成都的教培行业。
我知道,说起成都,你现在满脑子都是火锅。
要说生活,成都人确实懂得生活,爱吃爱玩。满城飘香的火锅,大街小巷的小吃、茶馆,还有夜晚小酒馆里传出的阵阵民谣,不得不承认,这里的确是个休闲之都。
成都廊桥,旁边的街道上全是小酒吧,夜里十分热闹
不过,在这些吃喝玩乐的背后,它也有着并不悠闲的一面。
至少,培训机构的校长和老师们是足够忙碌的。
一方面要忙校区管理和教学,另一方面,自从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通知后,又要为办证的事而奔忙。
我们可以看到其GDP都超过了武汉和杭州。
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成都的教培机构发展是怎样的景象呢?
带着深入了解成都教培行业发展现状的目的,我走访了多位校长,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 激烈竞争的背后
走访成都的第一天,武侯区某机构的马校长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市内,招不到学生是正常的,能招到学生才不正常。”
武侯区属于成都中心城区,在这边,仅仅一个小区也有二十多家培训机构。
而在三环以外的行政区呢?四五年前每个小区的教培机构可能还屈指可数,但是如今也已经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了。
在我走过的小区,看到的是三层楼及以下几乎都是教培机构的招牌和宣传海报。
一眼望去,这些招牌全都是教培机构的
郫都区鸿亚教育的葛鸿政校长告诉我,他2010年刚办学的时候,周边只有一家补课机构。而近些年都增加至28家,然而也有很多后来者因为难以生存而关停,如今比较稳定的也只剩3、4家了。
竞争真的激烈到如此程度吗?经过调研,我认为马校长那句话并没有夸张。当然,除了学而思、新东方之类的大机构。
单从培训机构数量上来说,保守估计整个成都有不少于6000家。这么多家机构争抢生源,竞争不激烈才怪。
就在今天,我跟马校长聊天的时候,得知“暑期招生季来临,学校线下发传单的人比家长还多”。
是什么原因催生了这么多的教培机构呢?我总结了一下,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
1. 人才“挤挤”的蓉城
四川人口总数排名全国第四,高考考生人数也同样位列全国第四。
图片来源:头条号:兔子岛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302万人,二胎开放政策以来,2017年全省出生人口102.13万人,其中二孩占比达40.62%。
成都市2017年常住人口1604.47万人,成都市户籍人口为1435.33万人,2017年成都市流动人口为619.29万人(注: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局与成都统计公众信息网)。
所以相较于2016年常住人口1591.8万人,这个数字增加了12.71万人,同比增长0.79%。
在3月份腾跃内容主笔Ruby走访过的杭州,其常住人口为946.8万人,教培机构数量高达6000多家,竞争已经相当激烈,更别说比杭州多出600多万人的成都了。
2017年成都户籍人口较2016年增加了36.4万人,同比增长了2.6%。户籍人口大幅增加是由于成都为引进人才,在去年7月起推行的“本科学历落户”政策,引来众多本科毕业生前来落户。而户籍人口的增加必然引起对教育资源的竞争。
2. 优质资源紧缺和巨大的高考压力
在成都小学界,有个响亮的称号——“五朵金花”,是指成都市最好的五所公立小学,分别是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成都市实验小学、成都市龙江路小学、盐道街小学和升平街小学(现被并入鼓楼小学)。
泡桐树小学创建于1961年
除此之外,还有小学20强之说。“五朵金花”太难进,也可以退而求其次考虑前20强。
中学呢?成都众所周知的重点中学也有五所,分别是公立的成都市石室中学(成都四中)、成都市第七中学(成都中学)、成都市树德中学(成都九中)和私立的成都外国语学校、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
成都目前一共1280所中小学中,这些重点学校所占比例小的可怜。
据成都教育升学家长社区宁静姐姐的负责人易浩介绍,成都重点高中在所有高中里占比只有25%,这就意味着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能上重点高中。
那这些高中的升学率如何呢?易浩介绍道:“重点高中里一级梯队的学校一本录取率能达到80%~90%,二级梯队的能达到40%~50%,而普通高中升学率就很低了。”
2017年四川高考报名人数达58.28万,成都考生近7万人。仅次于河南、广东和山东,位居第四。
2015年,四川高考一本录取率5.37%在全国垫底。在成都,中考升学率大约是50%。
而在成都西北方向的新都区(三环外),木兰镇精榜教育的校长唐雪梅告诉我,在他们开办机构之前,木兰中学的学生中考升学率只有20%~30%。“学生报班之后,去年我们这儿的中考升学率有很大提升,达到了75%。”
所以,紧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带来学生巨大的升学压力,而报班成为其提升成绩的直接手段。
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我,自己孩子正在上小学,班上的孩子几乎都报了补习班。“你也报,他也报,大家就都报了,谁也不愿意落后。”
3. 拼学区房or拼学习?
“拼钱拼不过,就只能拼学习了。”易浩总结道。面对学区房的高价,很多人只能选择拼学习。
近年来,成都小升初已经实行免试的摇号政策,即公办初中学校实行成都市户籍小学毕业生在户籍所在地区(市)县参加划片或划片随机派位入学。
而今年4月16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的最新小升初政策里,民办初中学校也要将招生计划百分之三十的名额让出,由随机派位方式确定,剩余计划采用面谈等方式确定。
这带来的是家长对学区房的疯狂和学区房价格的猛涨。目前成都一些重点学校的学区房单价已经到达3万元甚至更高,而这些房子在2013年的时候单价才7000~8000元。
于是,拼学区房拼不过,当然只能拼学习。
不过话说回来了,即使买了学区房,也不代表这就一定能进心仪的重点学校。如果上私立学校,好成绩还是更有优势。
每个学校都不会放弃优秀生源,虽说小升初免试,但是暗地里对好学生的争抢仍是不可避免的。
由此一来,家长们便选择给孩子报培训班,据一些家长介绍,孩子在学校学到的太少了,要想取得好成绩,还是得去培训班“加餐”。
据了解,小学生一般时间比较充裕,至少会报两科:数学和语文。在今年取消奥数考试之前,奥数作为初中录取学生的参考成绩,是学生必报科目。
❑ 蓝海变红海的三环外
走访成都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我去到了距离市中心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新都区和龙泉驿区。
绿框标识的行政区位于三环外,相对于市中心,整体发展滞后一些
采访了这些区域的一些校长,我总的感受是抢占先机很重要。
较早时间(2011年~2013年这段时间)进入这片市场的机构,避开了市区内当时已经饱和的市场,创立之初周边几乎还没有竞争对手。
之后的几年里陆陆续续有新的机构进来,但是他们已经树立了口碑和品牌,有了较强的竞争力。
而像望子成龙、名师堂、戴氏教育这样的本土大机构,一般都会占据学校附近的黄金地理位置,其他中小机构也不去与之抗衡,选址一般都在距离他们1~2千米的社区。
木兰镇的精榜教育早在2011年便成立了,如今已是当地最知名机构之一,周边有3所小学和一所初中,生源都是来自于这几所学校。
精榜教育的唐校长和爱人一起经营着学校,小日子忙碌又幸福
而龙泉驿区优学堂的校长唐娜在2013年刚创办学校的时候,所在片区只有几个培训机构,之后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就陆续诞生了大大小小的近20家。
不过她的机构目前知名度在片区里是名列前茅的,生源也大多靠转介绍而来。
“规范培训机构的政策发布后,很多小机构已经主动关停了”,唐娜介绍道,“这样一方面会减轻恶性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因为规范,我们也更容易得到家长的信任。”
由此看来,治理政策的发布对于这些满足各项要求的校长来说反而是件好事。精榜教育的唐雪梅校长也认同这一点,从去年6月她就已经在积极申请办证了,现在证件都已办齐。
再看看郫都区,葛鸿政校长直接把机构开在学校门口对面,招生甚至都不用发传单,放着音响和小礼品,放学后学生和家长自然而然就被吸引过去。
如果把成都市内区域比作一线城市,四五年前其教培市场已经是饱和状态。而三环外的区域,则像是三四线城市,前几年还正是一片蓝海。
如今,这些蓝海也已经变为红海,看来后来者想要进入也不再那么容易。
成都本土大机构戴氏教育的一个校区掠影
不过,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不符合办学资质的学校来说,治理政策让他们十分焦虑。
“按照现在的要求,双通道、三楼以下、300平米,符合这些条件的地方很难找。”郫都区一位校长正发愁:“而且上面的政策下来了,下面还要结合当地市场做不一样的解读,消防局和政府两边信息不对称,没有一致的标准。”
目前,该片区的校长们还都处于观望的状态中,一边在积极完善校区不符办学资质的地方,一边等待上面下发明确的流程与标准。
❑ 与北上广的距离
➢ 5年的差距
虽然成都的教培市场竞争已经如此激烈,但是比起北上广,依然存在着差距。
这个差距有多大呢?易浩老师肯定地回答:5年。
为什么会这么断定?易浩的根据是教材,“我在北京十年前用的剑桥英语教材,这边现在才开始用,而且是试点学校在用。”
再比如在线教育。在成都,在线教育仍然处于萌芽阶段,使用这种模式的机构极少。
学而思从2011年便进驻成都,至今已开设7~8家教学点。但是其需要配备iPad的IPS课堂并不被家长接受,学而思为此只开始少量班级应用IPS系统,家长可自由选择。
除了文化课培训机构,从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可以看出差距所在。马瑞说,在北京,学生的标配是3 2,也就是三科文化课再加两个素质教育类。而在成都,学生的标配是2 1(两门文化课 1门素质教育类)。
➢ 巨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有差距就意味着有发展潜力。
易浩介绍说,现在也渐渐涌现出像贝尔机器人(主打国内乐高机器人课程,结合机器人等教具,开展STEAM创意科教)这类素质教育机构,研学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
严迅校长创办的目拓体能训练是一家专门为3-16岁孩子提供综合体能训练的机构。他在2016年8月创办该机构时,成都还没有类似机构。
而他创办缘由是因为一次在北京偶然接触到赫石青少年儿童体能教育机构,引起了他的兴趣。
目拓体能训练馆,教练正陪孩子训练跳绳
“其实一开始不太认可培训机构,但是体能训练不太一样。”
后来通过查资料,严迅了解到匹配孩子生长发育敏感期所进行的系统、科学的体能训练,能让孩子一生受益。于是他索性自己创办了目拓体能训练。
家长最初也对这样的体能训练机构毫无概念,目拓初期的招生也很困难。直到第一批种子用户看到孩子身体素质和心理上发生的变化,目拓的生源才逐渐多了起来。
去年,严迅已经开设了第二个校区,学生人数也从最初的30来个增加到300人左右。
由此,我看到成都教培界的改变,不管是文化课还是素质教育,都越来越科学、丰富,同时,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也在逐渐增强。
和北上广的差距是存在的,但是成都的校长们正在努力追赶,很多校长告诉我他们平时不放弃任何学习机会,也常常飞往北上广参加各类参访与学习活动。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未来,成都还会有更多新的机构,所有的机构也都有着更多可能。
好了,限于篇幅,今天就先写到这里。
这就是成都教培机构的概况,你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