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部落时代的传说)
五帝本纪(部落时代的传说)舜死后,也和尧一样,没有把帝位让给儿子商均,而是让给了更为贤明的禹。正是由于尧舜两位的大公无私,后世人往往把五帝和禅让制联系在一起。这大概只是后代人的一种理想寄托。还有一个小细节也是司马迁特别记载在本纪中的,舜拥有了天下后,去见父亲,还是谨守孝道,而且封了曾经要杀自己并想霸占自己妻子财产的弟弟象为诸侯,不知道这是胸襟还是城府,反正都很了不起。至于帝舜,故事就多了。舜虽为黄帝后代,但到他时早已沦为平民百姓,父亲是盲人,母亲早死,父亲取后妻生象后,偏爱后妻和象,家里三个人都对舜怀有杀心,舜却能安然无恙,还能以孝闻天下。本纪中记载了两则很能反映舜为人的两则故事。其一是舜家里的房屋破了,舜上房修补,父亲“趁他不备”在下方点火要烧死他,舜用两顶斗笠护住身子跳下来逃走了。其二是有一次父亲让舜凿井,等舜下去后却和象往下填土,想把舜活埋了,而舜早在挖井之时就为自己留了一个空洞,从空洞中逃了出去,又一次躲过
五帝在今天看来更像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其年代久远,即便在秦汉古书中的记载也近乎虚无缥缈,加之后代对他们的神化,如今早已经失去原样。即便是司马迁也只是按照先人的记载加以总结写就了这篇五帝本纪。
最早的黄帝是被后世神化最严重者,后世道教的的繁盛,使这个被当作道教代表的人物充满了神话色彩,大抵上后世只要能跟黄帝扯上关系的事物,都玄妙无比。而在五帝本纪中,黄帝则更类似于后世开国太祖般的人物。在那个"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的年代,黄帝武力崛起,以征不享。通过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两大战役,奠定了天下霸主的地位。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这就是黄帝戎马一生的真实写照。
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的大抵是他的称霸经历,顓顼和帝喾更是一笔带过,所记甚少,而将帝尧和帝舜作为主要人物介绍,大概跟本纪最后提到的尚书中只记载了尧以来的事有关。毕竟司马迁写这篇主要也就是参考古书,因为前三帝古书中记载不多,而后两帝估计流传资料不少,所以详述了后者。
帝尧的风格有点类似无为而治,最大的功绩是制定了历法以及明智的挑选了舜作为接班人。帝尧的眼光似乎很独到,很有识人之明。他一开始便看出丹朱和共工不能继承天下,也看出了鲧无法治水成功,事实证明了他的正确。然而对有贤能的“八恺”、“八元”不能用,对大恶的“四凶”不能驱逐,也映衬出他的些许无能。最终在对继承人的选择中,尧因"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无私胸怀,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丹朱,果断的选择了舜,这大概是他最为人称道的地方。
至于帝舜,故事就多了。舜虽为黄帝后代,但到他时早已沦为平民百姓,父亲是盲人,母亲早死,父亲取后妻生象后,偏爱后妻和象,家里三个人都对舜怀有杀心,舜却能安然无恙,还能以孝闻天下。
本纪中记载了两则很能反映舜为人的两则故事。其一是舜家里的房屋破了,舜上房修补,父亲“趁他不备”在下方点火要烧死他,舜用两顶斗笠护住身子跳下来逃走了。其二是有一次父亲让舜凿井,等舜下去后却和象往下填土,想把舜活埋了,而舜早在挖井之时就为自己留了一个空洞,从空洞中逃了出去,又一次躲过一劫。第一则故事或许能说舜运气好,但是第二则却很能看出舜的心机,他早就料到父亲和弟弟不怀好意,假装不知,下井后却利用自己老早就留下的后路逃生了。最有意思的是,出来后他去自己居所见想要霸占自己妻子和财产的弟弟象,两人所说的对话。象对于死里逃生的舜自然很是震惊,随后却脱口说出了一句“我对哥哥正想念的紧呐”,而舜也心知肚明的回了一句“这样就很好了”,这哪里像是想置之死地的仇人的对话?看来这两兄弟果然都不是什么简单人物!
尧是在众人的推举荐下发现舜,通过儿子女儿的试探,以及众多岗位的历练,最终认可了舜,由他继承天下。舜即位后,举贤任能,启用了尧不能用的贤人,驱逐了四凶,为百官明确职务,使人尽其才,确立法度,赏罚分明,天下大治,“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一代盛世明君风范,难怪说天下颂扬帝德都自虞帝开始。
还有一个小细节也是司马迁特别记载在本纪中的,舜拥有了天下后,去见父亲,还是谨守孝道,而且封了曾经要杀自己并想霸占自己妻子财产的弟弟象为诸侯,不知道这是胸襟还是城府,反正都很了不起。
舜死后,也和尧一样,没有把帝位让给儿子商均,而是让给了更为贤明的禹。正是由于尧舜两位的大公无私,后世人往往把五帝和禅让制联系在一起。这大概只是后代人的一种理想寄托。
本纪中,五帝其实是一脉相承,自黄帝起,后来的几位帝王都是黄帝的血脉,有点类似后世的封建王朝。而且,有意思的是,禹从舜手里继承天下,但是按辈份,他其实是舜的太爷爷辈,这个差距实在有点大。
其实,对于五帝的时代,我还是更愿意相信像易中天所说的那样,是一段从氏族社会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最后到国家的历史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