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最聪明的人从来不说三句话(智者从来不夸夸其谈)

最聪明的人从来不说三句话(智者从来不夸夸其谈)白居易晚年信奉道教,绝不会对老子大不敬,只不过是调侃而矣。白居易在看了老子这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话后,就写了一首诗《读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老子既然说“知者不言”,为什么还要洋洋洒洒写下5000 多字的《道德经》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是自打嘴脸吗?孔子也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说什么话了吗?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什么话了吗?不说,不一定就不伟大,而到处炫耀未必就高人一筹。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水不言自流,天地承载了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而却不言,谁又会不承认天地之伟大?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第56章

01

真正的智者是不多言说的,不会高谈阔论,不会夸夸其谈,不会逢人炫耀,通常是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不露锋芒,所谓大美不言、大音希声。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意思是天地覆载万物,有种宏大的美,不凭借语言也能呈现;四季运行有法则,不靠议论也可知晓;万事万物存在的道理,也不用表达而可成立。

最聪明的人从来不说三句话(智者从来不夸夸其谈)(1)

孔子也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说什么话了吗?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什么话了吗?

不说,不一定就不伟大,而到处炫耀未必就高人一筹。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水不言自流,天地承载了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而却不言,谁又会不承认天地之伟大?

02

白居易在看了老子这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话后,就写了一首诗《读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老子既然说“知者不言”,为什么还要洋洋洒洒写下5000 多字的《道德经》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是自打嘴脸吗?

白居易晚年信奉道教,绝不会对老子大不敬,只不过是调侃而矣。

不言,不是要人像哑巴一样不说话,而是不必为了彰显自己的才华而口若悬河,逞口舌之利。

最聪明的人从来不说三句话(智者从来不夸夸其谈)(2)

有人对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具有仁德,但是不擅长说话。孔子说:“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孔子说,麻利地应答别人,逞口舌之快,只有惹人讨厌。他先后两次反问道,何必要能说会道呢?

能说会道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更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品德情操。拥有仁德的人,是以自己高尚的德行赢得人们的信任,他的丰富内涵不是靠华美的语言来表现的,更不会靠夸夸其谈来哗众取宠。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在社交场合,那些真正的名人不用显摆自己,就有人围在他的周围,而那些没有名气的人才需要向别人发名片来推销自己。

真正有实力的人往往少言语,不用通过语言来标榜自己的实力,因为他的实力是实实在在的。而那些外强中干的人,才会通过虚张声势来为自己壮胆。

最聪明的人从来不说三句话(智者从来不夸夸其谈)(3)

内心愈丰盈,嘴上愈寡言,在沉静中往往能生出定力智慧。相反,夸夸其谈往往显示出自己的浅薄无知。俗语“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响咣当”,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有人这样总结人的面相,人长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却只有一张嘴,就是要人们多听,多看,少说话,也是很有道理的。

03

语言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有一些高深的道理,往往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更多的是需要人用心去体悟,因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只可意会不可言说,无法用语言准确地传达给别人。那些夸夸其谈的人,往往并非是真正地懂得“道”。

当一个人没有多少见识的时候,往往喜欢向别人讲自己的高论,以显示自己知道得多,懂得得多。当他真正经历过了许许多多,会觉得没什么好讲的,反而变得沉默起来。

最聪明的人从来不说三句话(智者从来不夸夸其谈)(4)

辛弃疾曾在一首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年少时不懂得愁,却无病呻吟,在诗文中说自己多么地忧愁。等到年长以后,经历的人生的起伏,真正尝过了愁的滋味,在诗人们最爱忧愁的秋季想说却说不出自己无限的惆怅,只能自嘲地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虽然没有说忧愁,却道出了自己愁肠百结,此时无声胜有声。

年少的时候知道得少,看到、听到什么都觉得新鲜,都想拿来与人分享。当经历过许多事之后,见怪不怪了,就变得沉默寡言了。

04

人长了嘴巴就是要说话的,但并不是话说得越多越好,中国有句古话叫“言多必失”。

说话要分场合,看对象,讲技巧。如果说话不仅在不分场合,看对象,而且还讲究说话的方式方法。如果说话不经大脑,往往容易惹出是非和麻烦,就是古人所说的“祸从口出”。古今中外,因说话不慎而引火烧身的事例比比皆是。

而不负责任地胡说八道、搬弄是非都是不道德的,不经调查地乱传,毫无根据地猜测,不负责任地瞎说,也会给他人造成伤害。

最聪明的人从来不说三句话(智者从来不夸夸其谈)(5)

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就是警示人们要管住自己的舌头,在开口说话之前要认真考虑,说话要谨慎,要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说什么合适,不能信口开河,胡言乱语,谨防祸从口出。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告诉学生:“想要说的话,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过滤。第一个筛子叫真实,第二个筛子叫善意,第三个筛子叫重要。”

他认为,传导给人们的信息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充满了善意,而且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个信息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的,就不必说。他教育学生要谨言,说话要经过大脑,不要见风就是雨。

如果我们说话前经过苏格拉底的“三个筛子”的过滤,就会少说许多无用的废话,对自己和他人将会减少许多纷扰。

老子告诫我们,真正的智者是沉默寡言的,不是靠语言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是谨言慎行,以不动声色的大智若愚来默默显示自己的睿智。

#头条好书精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