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以财相交财尽人散(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以财相交财尽人散(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孔子说完,原思自然也就不再推辞,接受了。这句话听起来很有人情味,体现了孔子的财富观。在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这里的“邻里乡党”指的就是邻居和乡人。做邑宰,也是有工资的,在那个时候称为俸禄。孔子给原思的俸禄是九百斗小米,是一个非常可观的薪资。可能是因为给的太多缘故,原思很不好意思接受,坚决推辞。孔子见他不要,就开口说话了,他说:“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就是说,别推辞,如果有多余的,你可以分给你的邻里乡党!

孔门有一个弟子,叫原思,他是鲁国人,曾做过孔子的家宰。

在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诸侯有国,大夫有家,也就是说,作为大夫的贵族,一般都有封邑。在自己采邑,管理、经济等一切权利都归大夫所有。到了春秋末期,这种局面虽然发生变化,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大夫是有所属的封邑的。

以财相交财尽人散(财聚人散财散人聚)(1)

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大司寇,司寇是一个什么职务呢,就相当于宰相,负责整体的行政事务,是一个很大的职权。

孔子做大司寇时,按照惯例,也是有封邑的,在这个独立的封邑,一切官员的任命,都完全由他决定。孔子认为弟子原思做事认真,为人诚恳,就让他来做邑宰。

做邑宰,也是有工资的,在那个时候称为俸禄。孔子给原思的俸禄是九百斗小米,是一个非常可观的薪资。可能是因为给的太多缘故,原思很不好意思接受,坚决推辞。孔子见他不要,就开口说话了,他说:

“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就是说,别推辞,如果有多余的,你可以分给你的邻里乡党!

以财相交财尽人散(财聚人散财散人聚)(2)

在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这里的“邻里乡党”指的就是邻居和乡人。

孔子说完,原思自然也就不再推辞,接受了。这句话听起来很有人情味,体现了孔子的财富观

首先,利不能独享,要善于散财。原思思孔子的学生,由于优秀又成为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全权负责封邑的管理,由于能力强,做事认真,自然可以促进封邑的经济发展,就连农业的生产活动也能获得好的收成。

以财相交财尽人散(财聚人散财散人聚)(3)

一个封邑能不能发展得好,邑宰是决定性作用,封邑的发展离不开原思这个管家的努力,这里面的每一份成果都有原思的功劳在里面,自然应该给予对应的高薪。

原始可能觉得自己是夫子的学生,为老师做事是弟子分内的事,为老师出谋划策从事社会治理工作,既是荣幸,也是应该做的。所以,他见孔子为他开到九百斗的薪水,力辞不要,不好意思收下。

但是公归公,私为私,学生是学生,工作上的助手是属员,这是要分开的,该收的薪资还是要收下的,所以孔子让原思不要推辞。

以财相交财尽人散(财聚人散财散人聚)(4)

另外,孔子给的九百斗显然是非常丰厚的薪资待遇,一方面因为原思是弟子,另一方面,孔子很慷慨,所以多给了一些。当原思觉得太多推辞时,孔子就说,如果有多余的,就分给你的邻里乡党一些吧,然后原思才收下。

一家人的饮食需求是有限的,当自己所拥有很多时,不妨分出去一些,这体现的是孔子的接济穷困、仗义疏财的一面。

以财相交财尽人散(财聚人散财散人聚)(5)

古语云“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一个人如果把所有的利益都独享了,身边的人肯定会慢慢离他而去,如果有利同享,自然有难的时候才能得到众人的帮助。

孔子认为,当自己一家富足的时候,应该懂得照顾身边的穷困之人,这是人类守望相助的情感。从这件历史云烟中的一件小事儿,也能发觉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者情怀。

如果您喜欢我的原创文章,欢迎关注账号!谢谢点赞、留言、转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