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学会沟通说话技巧的书(这样沟通就对了)

学会沟通说话技巧的书(这样沟通就对了)>> 对我们来说,努力用一些正能量的话去沟通、去阐述,并养成习惯,也是改变思维的一种方式。>>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殖民者占领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要从教育上磨灭被殖民者原有的语言,让他们学习新的语言。因为通过语言的殖民,就自然实现了思想的殖民、文化的殖民,最后彻底消灭了殖民地的传承。如果你看过电影《赛德克·巴莱》,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就算拼了命,也要保住自己民族的语言。因为语言,也是这个族群文化的依托。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提出后,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语言的确会影响我们的思维,但是它不能完全地决定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思维也可能受到除语言之外的事情影响。至于是什么,可能是环境,可能是时代,也可能是基因……所以我认为,语言、思维两者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共同成长的。点评:沟通的目的是达到自己预设的要求。沟通的目的,是让双方同频共振,产生加法效应。可是,往往无效沟通,就是

#非哥2022年荐书#第169本,天天都读书,一天读一本。

摘要其要点,让您十余分钟即可览其概貌,高效掌握一书大意。

书名:《1小时就懂的沟通课》

作者:李尚龙(百万销量作家、青年导演、编剧)

点评:沟通的目的是达到自己预设的要求。沟通的目的,是让双方同频共振,产生加法效应。可是,往往无效沟通,就是做减法,越沟通,越无法沟通,甚至不断制造新的裂痕,产生更严重的矛盾。沟通其实是讲究方法的。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述方式,将有不同的沟通效果。

学会沟通说话技巧的书(这样沟通就对了)(1)

◆ 语言决定我们的思维

>> 有位心理学家说:语言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它还会决定我们的思维,最后决定我们的文化。这个假说,就是心理语言学上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甚至还提出,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有两个主要观点:第一,语言决定论。语言决定论的核心思想是:语言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控制语言来控制思维,而通过控制思维,你就可以控制行动。第二,语言相对论。语言相对论指的是: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比如中国古代的青楼、镖局和科举就很难翻译成英语,而西方的美式咖啡、拿铁、卡布奇诺、菲力牛排我们也只能强行翻译成中文。一种语言背后是一种文化,你的英语再好,也没办法翻译出中国文化。

>>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殖民者占领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要从教育上磨灭被殖民者原有的语言,让他们学习新的语言。因为通过语言的殖民,就自然实现了思想的殖民、文化的殖民,最后彻底消灭了殖民地的传承。如果你看过电影《赛德克·巴莱》,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就算拼了命,也要保住自己民族的语言。因为语言,也是这个族群文化的依托。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提出后,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语言的确会影响我们的思维,但是它不能完全地决定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思维也可能受到除语言之外的事情影响。至于是什么,可能是环境,可能是时代,也可能是基因……所以我认为,语言、思维两者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共同成长的。

>> 对我们来说,努力用一些正能量的话去沟通、去阐述,并养成习惯,也是改变思维的一种方式。

◆ 不要用暴力沟通彼此伤害

>> 老公对老婆:“就你事多,你到底能不能快点啊?”老婆对老公:“喝,喝,就知道喝,你喝死算了!”老师对学生:“这道题都能错,你怎么这么笨呢?”上级对下级:“你一天到晚迟到,你是懒癌吗?”这些其实都属于暴力沟通。但凡是暴力沟通都会伤人,甚至会引起肢体冲突。更加遗憾的是,这种暴力沟通伤害的最多的往往是我们自己身边的亲人或者朋友。最爱我们的人,却被我们伤害得最深。

>> 1984年,《非暴力沟通》的作者卢森堡博士成立了非暴力沟通中心,专门指导别人进行非暴力沟通。

>> 非暴力沟通(NVC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也被称作“爱的语言”,

>> 最开始的暴力,基本都是语言的暴力。为什么好好的语言会演变成暴力行为呢?主要有四个原因: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 一、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的表现就是喜欢给别人贴标签。有些人非常喜欢给别人贴标签,因为这样很简单地就可以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但其实乱给别人贴标签恰恰是对人最大的不尊敬。

>> 比如你看到一个人衣服脏了,你说他是个不爱干净的人;你看到别人考研失利了,你说他是个失败者。

>> 一贴标签就成了道德评判,这些话只要说出来,就一定会造成暴力攻击。这一刻,你的偏见也就产生了。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只说事儿,不要贴标签。

>> 人是极其复杂的,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怎么能被几个标签束缚呢?但标签就是这么残忍,它强行把人塞进了各种各样的套子里。所以,人要多去描述事实,不要总是乱贴标签。看到别人衣服脏了,你的表达就只是:你看你的衣服脏了;看到别人考研失败了,你应该说:你上次考试落榜了,咱们总结一下原因吧。

>> 对于我们来说,平时交流就要养成一个习惯:不要总是评价别人,知人识人不评人,是个好习惯。

>> 二、进行比较

>> 我们的话语里,很容易找出攀比的痕迹,比如我们夸别人的时候会说,他真棒,我都没做到;我们批评别人的时候会说,他怎么能这样呢,我都不会这么做。如果我们始终不能平心静气地看待别人,也就不能和别人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如果关系不平等,交流时一定是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两个人就处于相互攀比的状态。

>> 比较可以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较,不应该是自己和别人的攀比。

>>三、回避责任

>> 所谓主动,就是要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推给别人。比如有些老师发现自己不得不评级,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不得不考研,有些女士发现自己不得不做饭,这样的“不得不”的本质就是逃脱责任。

>> 所以,正确的语言表达应该是这样的:“我选择××,是因为我想……”老师说,我选择评级,是因为我想保住工作。学生说,我选择考研,是因为我想有更好的发展。女士说,我选择做饭,是因为我希望孩子们吃上我做的饭。这样,暴力沟通就会减少很多。

>>四、强人所难

>> 强人所难是如何让交流变成暴力的呢?有些句式时常出现在我们身边:你应该,你不应该,你必须……这些话一旦说出口,暴力就出现了。

>> 沟通只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当一个人总是陷入暴力冲突当中,问题的关键有可能不在于他说话的方式,而在于他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看法。

>> 有时候人对自己的看法,也会引起暴力冲突。比如,你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工作比较细致的人,忽然有一天做错了一件事,你的第一反应肯定会非常自责,对自己产生暴力:“我真是个废物,我真傻,我怎么连这个事儿都做不好?”

>> 很多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的人,往往容易造成两个结果,要么把自己逼疯,要么把别人逼疯。跟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是我们终生要学习的事情。

>>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 1.观察。首先,我们一定要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就是观察,从客观的角度。评论不一样,评论是从自己的角度,而且评论多半包含着批评。

>> 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 《非暴力沟通》里的几个经典例子:

>> (1)“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对我发脾气。”“无缘无故”是评论,此外,我认为说哥哥发脾气了也是评论。他也可能只是感到害怕、悲伤或别的。(2)“昨晚妹妹在看电视时啃指甲。”观察。(3)“开会时,经理没有问我的意见。”观察。(4)“我父亲是个好人。”我认为“好人”是评论。应该这样描述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在过去的25年中,父亲将他工资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给了慈善机构。”(5)“迈克的工作时间太长了。”我认为“太长了”是评论。应该这样描述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本周迈克在办公室工作了60小时以上。”(6)“亨利很霸道。”我认为“很霸道”是评论。应该这样描述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亨利在他姐姐换电视节目频道时,撞了她一下。”(7)“本周彼得每天都排在最前面。”观察。(8)“我儿子经常不刷牙。”“经常”又是评论,应该这样描述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本周我儿子有两次没刷牙就上床睡觉了。”

>> 2.感受。请把感受和想法区分开:感受是自己的情感流露,想法是自己对某事情的评价。

>> (1)想法。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在这个句子中,我只评价了自己吉他弹得好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2)感受。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作为吉他手,我烦透了。

>> 有机会,要多去建立与自己感受有关的词汇表,比如开心、沮丧、悲伤、难过……而且要多去使用这些词,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你老公总是回家很晚,你别总是骂他,应该表达你的感受:你总是12点才到家,我感觉自己很没有安全感、很孤独。

>> 3.需要。所谓需要,就是先分辨出我需要的具体东西是什么。当我们向别人提出需求时,请清楚地告诉对方,我希望他们做什么——具体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所以要明确说明,希望他们做什么。

>> 曾经有一位女士谈道:“我请我先生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三个星期后,他和我说,他已经报名参加高尔夫球比赛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因为这位女士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但她竟然没有说清楚她想要什么。

>> 其实她可以这么说:我希望你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我希望你每天可以在12点前回来。

>>4.请求。

>> 简单来说,请求就是要请求反馈,这样才能确保对方准确理解我们的意思。有时,问一句“我的意思您清楚了吗”,然后,对方表个态就足够了。我们上课的时候特别喜欢问学生,你懂了吗?这样的请求反馈不好,应该问:“我讲清楚了吗?”这样更亲切一些。有一位老师和她的学生说:“托尼,今天批改作业时没有看到你的作业本。我想知道,你是否清楚我上次布置的作业。放学时,来我办公室一下好吗?”托尼咕哝了一句:“好,知道了。”然后,他就转过身去,准备离开了。这个时候,反馈很重要,老师叫住他:“麻烦你说一遍我刚才请你做的事情好吗?”托尼回答说:“放学后,我没法看足球赛了,因为你要把我留下来做作业。”当对方给予反馈,请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我们也应该去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因为托尼很坦率地做出了反馈,这位老师先向托尼表达了她的谢意。她说:“谢谢你给我反馈。我想我说得不够清楚,我的意思是,放学后,我给你讲讲我上次布置的作业。”

>> 我们可以简单练习一下,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同事把一份商业机密文件随手放在了会议室,你应该怎么说?你肯定十分生气,但请记住不要发火。很多同事和领导特别喜欢发火:你长不长记性?你这是要做什么?这样说没用,反而容易激化矛盾。正确的非暴力沟通应该是这样的:“刚才给你的重要文件我发现你没收起来,放在公共会议室了(观察),我担心不太安全(担心不安全——感受),还是请你注意妥善保存(需要),我的意思清楚了吗(请求)?”这一套下来,人和人的关系就平等了很多。

>> 鲁思·贝本梅尔的一首诗。

>>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他不是愚蠢的孩子。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我使劲看了又看,但从未看到厨师;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看着炒菜的炉子——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不一样。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 夫妻间如何减少矛盾有效沟通

>> 一、激活你的赞美系统

>> 根据约翰·戈特曼的理论,检验一对夫妻的赞美系统是否在起作用,最好的方法是观察他们如何看待他们的过去,通过回想、谈论过去,让那些被长期埋藏的积极情感浮出水面,唤醒逝去的爱情。

>> 盖瑞·查普曼,美国著名的婚姻辅导专家,《爱的五种语言》的作者。他告诉我们,有一种沟通方式叫爱语,也就是用爱表达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如果长期存在于婚姻中,婚姻就是健康的。怎样找到自己的主要爱语?有三种方式:首先,想一想你的另一半做过什么事或者不做什么事伤害你最深,跟这件事相反的,就可能隐藏着你的爱语;其次,回顾一下你最常请求你的另一半做什么,你最常请求的事,可能就是最能使你感觉到爱的事;最后,回忆下你通常以什么方式向你的另一半表示爱,你示爱的方式,也许显示了它会使你感觉到爱。

>>亲爱的,你说了算。不要小瞧这句话。这句话的含义很容易被隐藏,当这句话被说出口时,才表明是夫妻双方正在进行着有效的沟通:一方同意另一方的观点,一方在给另一方分享权力,一方在影响另一方。

>> 在吵架前,女性一定先停顿两秒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在跟他吵架,还是在跟我自己的情绪吵架?”想明白再沟通。

>> 当两个人把“我们”凌驾在“我”之上,对话就能顺畅很多。平等的对话不仅包括重要谈话,还有平时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话,同样能起到减压的作用。比如:你爱我吗?你不爱我打你哦。就是这些看起来没什么意义的对话,才能让两个人的感情更好。有一种谈话的方式很有趣,叫作“减压谈话”。比如,下班后和家人聚在一起,谈谈这一天是怎么过的,可以是鸡毛蒜皮,也可以是平平淡淡,只要开始谈论,压力就减少了,压力减少,感情也就自然巩固了。婚姻的长远健康一定是基于放松的家庭环境。

>> 这里有个方法很管用,推荐给你。第一步,夫妻两人轮流说。夫妻两人都是倾诉者,每个人都可以说,不限制,你一言我一语,积极听对方倾诉。第二步,不要主动提供意见。当你帮助对方减压时,不需要提出解决办法,你只要做一个倾听者就行。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减压最有效的环节:很多时候,当一个人倾诉完,压力也就消失了。第三步,要听得专注认真。认真听,不要心不在焉,更不要打断对方。第四步,适当表达你的理解。让对方知道你同情他,比如:“我知道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第五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即使你认为对方的观点不太合理,你也要支持对方。第六步,表达一致对外的态度。如果对方感觉自己是在独立面对一些困难,就会感到孤立无援,从而启动自我保护模式,变得浑身紧张。你要坚定地告诉他,你们是一起的,要让对方知道你们是在共同面对这个问题。

>> 举个例子:妻子说,今天我们开了一个糟糕的会,我们组长总是怀疑我的能力,我恨死她啦。丈夫说,我认为是你反应过度了,我见过你们组长,她很通情达理。妻子说,这女人就是和我过不去。丈夫说,都是你自己瞎想出来的,你真得改改这个坏毛病了。妻子说,算了,我干吗要跟你说这些。丈夫的每一句话都是在定义,在给妻子解决方案,但其实,妻子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她需要的是,共情。许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回到家跟爸妈说老师不好,也并不是需要我们去评判,而是需要我们理解他们。许多时候妻子提出的问题,也并不期待有个解决方案,只是希望你听着,不发表观点,如果一定要说,这样就很好:妻子说,今天我们开了一个糟糕的会,我们组长总是怀疑我的能力,我恨死她啦。丈夫说,你最近总是说你们组长,这人很烦吧。妻子说,这女人就是和我过不去。丈夫说,胆子真大,这两天忙完,我直接找她去!妻子说,算了,不理她就是了。这个对话之所以能好一些,是因为妻子总喜欢聊“关系”,妻子讲的所有的话,归根结底只有一句话:你爱我吗?而丈夫讲的所有的话,都是在解决问题。但妻子需要的往往不是解决问题,就好比妻子说:“那件衣服真好看!”她并不是想让你买下来,她只是表达而已。

>> 矛盾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怎么解决?

>> 1.用温和的方式提出问题。

>> 在生活里可以抱怨,但不能责备。如果可能,抱怨也要少一些。

>> 说话时建议经常用“我”而不是以“你”开头,比如可以说:“这些家务活都是我干,真累呀!”不能说:“你真懒,从来都不干家务活。”说的时候,可以只描述事实,不要做评价和判断,比如可以说“我觉得我被忽视了”,而不是“你从来不关心我”。聊自己的感受,不做评判。

>> 2.妥协。

>> 不管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解决婚姻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寻求妥协。只要跟人过日子,妥协就是必然的事情。

>> 3.停止恶化。

>> 有矛盾、争吵都很正常,但要有底线,比如不能动手。双方可以商量好什么时候要给对方一个台阶。我听过一个案例,夫妻双方只要吵架了,先睡觉的就要给后睡觉的人挤牙膏。仔细想想,如果都挤了牙膏,矛盾自然也就化解了。

>> 还有些小窍门,当你发现吵架不可避免。可以适当打断自己和对方:“你慢点说,我没听明白。”“这对我很重要,请听我说。”“等一等好吗,我要冷静一下。”“也许你是对的,让我想想。”请记住,聪明人是不会允许事态恶化的。

>> 请记住:夫妻永远要把对方放在第一位。第一位不能是孩子,不能是父母,也不能是任何事情和人,夫妻彼此才是第一位。这是一个家庭最基本的法则。

◆ 异性间的沟通法则

>> 我有个发小,今年已经32岁了,很优秀,在一家外企工作,月薪三万,一年下来加上奖金和补助也能有五十万的年薪。但直到今天,一直没有女朋友,理由只有一个,他完全不会跟异性沟通。有一次喝多后,我几乎是逼着他拿着手机发信息给一个女孩子:“明天晚上一起吃饭吧!”女孩子的回答是这样的:“晚上我减肥,不吃饭。”他回:“哦,好的。”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这么回答:“真的吗?我也减肥,我们一起减肥吧。”也可以这么说:“我知道有一家很棒的素食菜馆,要不要一起?”还可以这么说:“要不要一起跑步啊?”这三种接话的方式都指向了关系。而不应该像他那样,只关注自己。

>> 男生喜欢讲目的,而女生喜欢讲关系,男生开口总喜欢说“我”,而女孩子开口总爱问“我们”。

>> 我在阮琦的书里找到一个案例,和他竟然很像:男:晚上一起吃饭吧!女:晚上减肥,不吃饭。男:那晚上我陪你一起减肥。女:哎呀,你真讨厌!女孩子说“你真讨厌”时,其实是个表达好感的信号,男生如果能清晰体会,一定会再接再厉。比如可以说“为啥只有你这么了解我呢?”或者“要是能帮你减肥那我就再讨厌点儿吧”,这才能把气氛进一步引向关系。这样两个人就会很快进入一个对话的氛围。但很多男生因为“直男癌”爆发,竟然回答:“我不讨厌。”还解释自己为什么不讨厌,列出理由并总结。这都是因为不了解和异性沟通的法则。很多男生都可以口若悬河聊到古今中外,但却忘记了一件事,和异性沟通,尤其是自己喜欢的异性,需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世界多大,而是这世界有没有她,在男生的话语里,她才应该是古今中外的一切。

>> 阮琦的《魔鬼约会学》里说了关于男性思维跟女性思维的不同:男性思维是目的优先、结果导向,注重的是未来时;女性思维则是过程优先、感受导向,注重的是当下与过去。所以当男人觉得他对一个女人“有意思”的时候,言下之意就是他希望跟那个女人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发生确定的某件事情,而当女人觉得她对一个男人“有意思”的时候,往往表达的是眼下她愿意跟那个男人把关系往前再推进一步,至于以后怎样,要根据这一步走完的结果而定。

>> 女生和男生的思维还有一点不同,就是女生更在乎情感的表达,男生更在乎事实的阐述。这就是女生和男生吵架的时候,女生就算没有道理,也还有一招“撒手锏”:你为什么吼我啊?所以聪明的男生不要跟女生讲道理,同理,聪明的女生也不要专注于情绪,被情绪带着跑。有时候我会觉得这个世界的高手都具备一点点雌雄同体的思维,这是个好事,说明男性思维和女性思维正在逐渐混合。

>> 对于男生来说,你的心里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还是要说她是对的,等她理性恢复时再和她好好谈。女生也一样,准备发怒前,一定问问自己,是情绪在操控我吗?

>> 男生和女生对话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男生总是过度地使用理性,女生总是过于依赖情绪。以下是我总结的“聊天四大常见错误”:1.连续提问。男:你现在毕业了吧?女:对。男:你是10级的吗?女:我是11级的。男:现在在哪儿上班?女:……这就是典型的直男思维了,再问下去人家能疯。2.不说自己。女:你是做什么的?男:我们公司是世界五百强。女:那你工作很累吧?男:我们有个同事都猝死了。女:……所谓的对话,应该是你一言我一语,而男女的沟通,更是彼此的阐述,别说到别人。3.情感过度。比过度理性更过分的,应该是情感过度。在还没有确定关系时,许多过度的情感表达,比如深夜对别人哭泣,比如上来就讲自己过去的前女友,都是没必要的。4.随意评价。这点我们之前说过,准确来说,跟任何人讲话都不要随意评价。

>>其实跟自己喜欢的男生或者女生沟通,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快速变换的时代里,不仅可以男生追女生,女生为了幸福,也可以主动跟男生建立联系。那应该怎样跟异性说话呢,我有这么几个建议:

>> 一、表达“你在我心里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会对喜欢的人产生好感。但很多人说不出来,其实有一个万能句“你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人”。这句话不是假话,更不是胡说,你仔细想想,每个人都是最特别的人。

>>二、多听对方过去的故事。在听对方故事的时候,仔细听就好,别发表太多评论。但在你讲自己的故事时,也要注意对方隐形的语言,比如她的面部表情,她的肢体语言,一般情况,她开始看手机或者手表时,或者身体靠后双臂紧锁时,都在表示着:你该换个话题了。

>>三、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不难找,从对方的语言中、朋友圈中,还有衣着上,都能找到。顺藤摸瓜,好感是可以迁移的,由对话题的好感,转变成对人的好感是一件很容易发生的事。其实跟任何人讲话,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都是情商高的表现。

>>四、多说“我们”少说“我”。我们指的是关系,只有很亲密的关系才能经常说到我们。比如“今天天气很好,我们一起上自习吧”,比如“我给你推荐个电影,我觉得我们这种比较善良的人可能都会被感动”,这表达的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自己。

>>五、分享私人秘密。“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别跟别人说啊”,这就是一句非常拉关系的话了。谁才能听秘密呢?当然是最亲密的人。那么,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除了分享秘密,也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缺点,比如你爱咬指甲;你爱睡懒觉;你不爱洗头。

>>六、参加一些容易引发情绪波动的活动。研究表明,两人同时经历一件有危险倾向的事情,会令双方的感情加深。就好比如果你在一座晃动的大桥上要一个女孩子的微信,要到的概率会增大不少,因为晃动的大桥,造成了心跳的加速。所以,约会的时候,骑马、骑摩托车、冲浪、看恐怖片、鬼屋、密室逃脱、找一群人撕名牌都是不错的选择。

>>七、复制对方的语言体系。实在不会说什么,复制对方的语言体系,学习对方的口头禅,也是个不错的方法。因为一个人大概率不会讨厌自己,更不会讨厌自己的话。不仅可以模仿对方的语言,还可以模仿对方的举止和行为。人和人之所以能聊到一起,是因为人们有相似的品质。相似分为三种:第一,是兴趣爱好的相似;第二,是价值观的相似;在男女沟通的领域里,还有第三点:对爱情的理解。你要去问对方对爱情的理解是什么,听对方的故事和理解对方的情感,从而发现相似性。

>>八、让她感到自信和被尊重。最后一种沟通,无论放在哪里,都屡试不爽,就是我们之前聊过的话题:赞美。除了真实的表扬,在男女沟通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赞扬,叫无声的赞美。比如对女孩子来说,用眼神来夸她,简直是无敌的。她说什么,你都用崇拜的眼神看着她:“真的吗?你好厉害。”她遇到什么麻烦,你都用共情的感受陪在身边,用坚定的眼神看着她,给她力量。赞美也有技巧,比如从小处赞美,不要夸得太宏观,夸得具体一些,我想起曾经在一次约会里,一个女孩对我说:“尚龙,你真是不容易,你的同龄人在这个时候还在花家里钱,你已经开始自己赚钱了。”那时我非常感动,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应该是我最窘迫的日子,所以我很感谢那位姑娘,她一定是个沟通高手,虽然没和她走在一起,但那些片段真的很美好。当然,还有一条最重要的,就算聊得再好,也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因为好的感情,就是给对方和自己一个机会,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 朋友间该怎样对话

>> 如果遇到尴尬的话题,记得切换到安全话题。切换话题其实很简单,你只要记住这个技巧就好:“哦,对了……”顺着别人的话头,委婉地打断别人的话,同时引出自己的话题。

>> 这里还有个建议很重要,在社交场合,我们遇到的人可能来自各行各业,这个时候,要想让大家都能有一段比较轻松愉快的谈话,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向专业人士咨询某一专业的问题。比如不要在社交场合问你遇见的医生某个病的治疗方案,不要问律师怎样处理你遇到的法律纠纷,也不要问投资人你现在的投资计划是不是合适。最可怕的,就是不要问一个英语老师应该怎么学英语。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请听我慢慢道来:第一,每个人来社交场合其实都想有一段轻松的时光,你一问他的工作,他马上就容易紧张起来。第二,工作是要收费的。你是朋友,又不能收费。

>>话题转移。

>>其实尴尬的局面也不是无法化解的,有两个方法:第一,转移话题,把谈话引导到一个不同的方向上去。比如,“对了,说到学习,最近你家孩子上学的事情怎么样了?”“对了,说到学英语,你记得有部英文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吗?”如果出于某些原因很难转移话题,你可以提前准备一些万能的答案,比如“这事说来话长,咱们说说你吧”“这个话题我们还有一晚上的时间,要不……”通过含糊其词来让自己避开尴尬的局面。第二,你可以先沉默一会儿,让大家明白你不想谈论这个话题。不要怕尴尬,一定会有人比你更怕,他们会抛出新的话题,这时你马上去接新的话题,以此表明自己虽然尴尬,但没有生气,希望赶紧忘掉。

>> 话题选择,同样是重要的思考方式。为什么有些人总能找到有趣的话题,有些人却总能把有趣的话题变得冰冷无比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也很残酷:要想让谈话变得温暖有趣,还需要你本身是一个有趣的人,只有自己先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才能让别人被你的谈话所吸引。

>> (1)在别人身上找话题。比如从对方的语言、外貌、兴趣爱好中寻找话题。(2)谈话之前储备一些话题模板。比如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笑话、去过的地方、曾经的一个朋友、自己的一件囧事、工作的烦恼……这些都可以。但请记住,不要夸大自己,更不要炫耀自己的成绩,因为这样会让人不舒服。

>> 你强的信息会给人造成不悦,但你弱的故事却能变成话题。

>>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别人的答案,而是别人的共情和认可。

>> 身边很多敏感又脆弱的人问我应该怎样改变自己的性格。我想说,敏感没问题,问题在于脆弱。和别人对话敏感,只会得到对方的好感,但脆弱不会。别把什么都往自己的身上和命运上硬套,受害者心理往往是毁掉我们的罪魁祸首。

>> 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前要确定时间、场合是否合宜,更重要的是要去共情。尤其是和朋友交流,再好的朋友,也经不起你的过分直白,许多直白很容易伤害到别人,别怪别人玻璃心,其实就是你不会说话而已。如果你会说话,为什么要伤害别人呢?

>> 在你还不是特别厉害的时候,社交帮不了你什么忙,因为你跟别人就不是一个圈子的,不存在平等社交。充其量,是你给别人点赞。

◆ 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

>> 孩子的成长,全部和出生后你的语言息息相关。达娜·萨斯金德,芝加哥大学的医学教授。她长期致力于听力障碍学生的研究,她经过长时间的医疗实践发现:听力障碍儿童植入人工耳蜗之后,在学习成绩上会有很大的差异,换句话说,当他们开始听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时,思维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她开始探究语言和成绩的深层关系。按萨斯金德教授的说法,在美国社会地位高、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婴幼儿每小时会听到2000个词;中等收入的家庭,婴幼儿每小时会听到1200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只能听到600个词。他们在3岁以后,听到的总词汇量的差距就达到了3000万个。3000万个词汇这个差距,毫无疑问,一定会影响他们日后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

>> 据统计,在有些国家,经济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的3岁孩子,累计听到过4000多万个单词,能掌握1116个单词;相比之下,贫困家庭的孩子只听过1000多万个单词,掌握525个单词,相差591个单词,差不多一倍了。

>> 除了使用单词,回应孩子也很重要。当年做这些研究的人,还注意到一个数字:高收入家庭,每小时对孩子的平均回应是250次,也就是孩子说什么,家长是有回应的,而低收入家庭,每小时对孩子做出的回应不到50次,孩子大多都在和电视、iPad交流。也就是说,从这个实验来看,在部分国家,高收入家庭的父母更有耐心,时时都在回应孩子,而低收入家庭对孩子的回应就少了许多。

>> 所以,我们大体上可以说,高收入、高知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话语密度就是比较频繁,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好处。而低收入家庭,父母经常和孩子沉默以对,这样的成长显然冷清了不少。

>> 于是萨斯金德认为,好的婴幼儿早期语言环境应该是听到更多的词汇,得到更积极的回应,听到更多正面、积极、肯定的词。这也是做家长的一定要注意的事。

>> 萨斯金德教授在《父母的语言》里建议跟婴幼儿说话要注意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共情关注、充分交流和轮流谈话。所谓共情关注,是指你和孩子要处在同一个语境中。共情,我们多次聊过,但什么是共情关注呢?简单来说,他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比如母亲给孩子洗澡时,可以和他谈谈沐浴液的气味;一起玩积木的时候,说说积木的形状,甚至等孩子再大一些,还可以在洗澡的时候跟孩子聊到性教育,比如这些地方陌生人碰了要及时跟妈妈说。其实孩子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久,五分钟就会转移,你也要跟着他转移注意力,始终跟孩子在同一个语境下。共情应该是全心全意,而不是三心二意,所以手机是共情的天敌,父母陪伴孩子时最好放下手机,不要处理工作,更别玩手机游戏。

>> 第二个原则,充分交流,它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掌握词汇。大人可以一边做家务,一边念叨手上干的活儿,我在做饭,我用平底锅来做饭,我放上油,打一个鸡蛋;舅舅在躺着,他躺在哪里啊?沙发上。沙发什么颜色的啊?白色的。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还在用嘴重复,这对孩子的理解力十分有帮助,小孩子会把你的动作、你拿到的东西、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与你嘴巴里的词汇一一对应起来,接着,他会慢慢学习到语言,直到他把听到的一个词,对应起什么东西、什么事。在这个过程中,要少用代词,舅舅就是舅舅,不是那个人;我很喜欢你的画,就是我很喜欢你的画,而不是我喜欢它。甚至可以在这个时候,顺便教他几句外语,这个时候孩子学习外语的能力,可比成人要强太多。等孩子们会说话之后,有一段时间他们也会这样自言自语,一边玩耍一边说自己在玩什么。比如我的外甥,每次来到我家,都说:饭团儿进门了,饭团儿消毒了,饭团儿吃饭了。你需要做的,就是回应他:“真棒!”等到三五岁的时候,他们会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到的事物,会在回家的时候告诉你幼儿园里都发生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叫作“脱离语境的语言”。这时他们的语言能力会越来越强。但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过了3岁了,也没关系,史蒂芬·平克在《语言本能》里做过研究:婴儿大脑的代谢能力,在4岁左右达到峰值。6岁之前是学习语言最佳的年龄。

>> 第三个原则,轮流谈话,其实就是聊天,聊天不仅是你说话,还要和孩子沟通。你可以向孩子发起和展开一个话题,请注意要聊开放式的话题。如果你只问一些简单的封闭的问题,孩子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回答,这对词汇量的积累是没什么用的。开放式的交流会让孩子开始独立思考,比如你问他,你来说说舅舅好不好?你来跟我聊聊小猪佩奇好不好?那么又来了一个问题,我们和孩子聊天时,要不要用儿向语言呢?所谓儿向语言,就是学孩子讲话,奶声奶气地沟通。答案是:要。虽然委屈大人了,但是要。有一项研究说,如果11个月到14个月的婴儿一直在接受儿向语言,那么到2岁的时候,比起那些一直接受成人语言的孩子,要多两倍的词汇量。因为你用儿向语言时,孩子能感受到你的亲密。

>> 儿向语言的作用是能让亲子关系更紧密,因为语气积极、措辞简练、温柔可爱还有韵律的语言,更能吸引孩子的关注,他们会觉得这是我自己的话,眼前这个人跟自己一样。一位专家在日本做过研究,孩子7个月大的时候还是“世界公民”,能毫不费力地分出英语中常见的“r”音和“I”音,但到11个月大的时候,日本孩子的这项能力就消失了,只会更关注日语中常见的语音。不仅建议使用儿向语言,还建议提高声调、表情夸张,这对帮助婴儿大脑更好地提取语音是很有帮助的,但等孩子大了,正常说话就好,都是成人了,没必要装嫩。

>> 多说一句看似题外的话,对于写小说的作家来说,当你试着用儿向语言去写作,这个故事一定会更温暖可爱一些。比如杜鲁门·卡波特的《一个圣诞节的回忆》,比如麦家的《人生海海》,都透着孩子的稚气,读这样的故事,也能让你以孩子的视角再活一遍。我一直很希望自己能用儿向语言再写本小说,但我还在努力中。

>> 其实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妈妈和爸爸越活越单纯的原因了。因为他们在孩子2岁前长期用儿向语言跟孩子交流。

>> 孩子在小的时候,对语言学习的能力是超强的,越长大越发现学习语言的痛苦,因为大脑很多神经已经闭合,许多神经元的移动方向已经固定。所以接下来这个问题很重要:孩子要不要学外语,或者直白地说,孩子应该什么时候学外语。我的建议是,越早越好,越早孩子的痛苦越少,不一定是英语,也可以选择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日语。学两种语言的孩子,在最开始掌握的词汇量较少,但长大后,词汇量会迅速提升,最重要的是,他们会对这门语言更亲切,学习起来也更容易。使用双语的孩子相比只用一种语言的孩子,在语言和非语言方面都有优势,比如他们会具有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执行力,更能以不同的角度看这个世界。我们观察孩子时会发现,有些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很难进行自我调控,语言技能越好的孩子,越容易进行自我调控。除此之外,还鼓励大人多使用数字。

>> 芝加哥大学一位教授对44个14个月到30个月大的幼儿进行了追踪研究。在一些长达90分钟的家庭对话中,有些孩子听到了4个跟数学有关的词汇,有些孩子听到了250个跟数学有关的词汇。一周时间,有些孩子一共才听到8个数学词汇,有些孩子听到了1799个数学词汇。也就是说,一年之内,有些孩子只听到1500个跟数学有关的词汇,有些孩子听到了10万个。研究发现,到4岁的时候,这些孩子在数学能力上就有差异了,最可怕的是,对他们的语言、逻辑、思维在日后都构成了影响。

>> 小孩子对数字、形状、空间都有强烈的兴趣,这是老天赋予的才华。所以应该早点让孩子接触有关数字、形状、空间的词汇。孩子通过这些词汇,认识大小、长短、高低、前后……其实,数学概念、空间概念,都是语言质量的一个表现。同样提高语言质量的还有夸孩子,多夸孩子,夸到点上。科学家发现,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能够提高孩子遵守规则的内在动力,增加孩子发生良好行为的频率。同时,相比于惩罚来说,表扬所带来的副作用小,更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

>> 那么,问题来了,当孩子满足了父母的期望、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应该表扬他们努力,还是表扬他们聪明呢?请记住,一定要表扬他们的努力。因为在孩子的眼中,你所表扬的内容就是他们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很多爸妈都喜欢这样表扬孩子:“你太聪明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有害的,因为这种表扬容易让孩子将获得的成绩与天生聪明联系在一起,让他更在乎自己看起来是不是聪明,而不是能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他甚至会觉得自己就是天造英才,更加忽略了后天努力的用途。

>> 除了夸奖,父母要做到的第二个方面,是“及时惩罚”。注意,惩罚不是上手去打,因为打孩子容易增强孩子的攻击性,长期打孩子的家长,也会让孩子养成不好的思维模式:孩子会在很小的时候明白一个道理:打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校园暴力就是这么产生的。不过,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对他进行惩罚。比如告诉他你要这样,就不能获得那个玩具,你要不好好吃饭我就把饭端走。需要提醒的是,在进行惩罚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保证孩子拥有安全感,要给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协助孩子纠正错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还是爱自己的,是跟自己在一起的。孩子很容易感到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尤其是在被惩罚的时候,如果在惩罚孩子的过程中,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了,会让孩子陷入自我怀疑中,这样的惩罚甚至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很多孩子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如果可以,千万不要打孩子,甚至不要吼叫。吼叫对孩子没有什么好处。

>> 可是当很多家长想要孩子们听他说话时,就会很自然地大声吼叫。而且一般当声调足够高的时候,孩子就会因为害怕而听话,这种反应更鼓励了家长继续大声吼叫,从而恶性循环。所以最后家长们会发现,吼叫很可能会成为他们管教孩子的默认方式,同时孩子也就有了一个充满恐惧的童年。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孩子的成长一点也不好。

>> 美国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罗娜·雷纳有着超过50年的家庭育儿工作经验,她的著作《不吼不叫》里介绍了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家长在发火之前缓解情绪。第一步Ask,也就是自问。要问问自己感觉如何,负面想法是什么,能不能自己改变这些负面的想法和情绪。第二步Breath,也就是呼吸。在问自己那些问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呼吸。从腹部开始,有意识地做3到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同时感知自己的身体,想象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氧气。第三步Calm yourself,也就是平静自我。用呼吸来平静自己的内心,用积极的想法代替自己消极负面的想法,让自己变得平静后再和孩子沟通。第四步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也就是确定孩子的需要。父母要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反思一下对孩子是不是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想想孩子需要什么,是一个拥抱还是鼓励,再想想他的行为能告诉自己什么。第五步Empathize,也就是同理心。这要求父母换位思考,去尽量感受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感受。

>> 另外有个问题很有趣:其实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为什么有些人当得很好,有些人却完全不会沟通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有些人知道就算当了父母,学习也是一辈子的事情,而有些人当了父母,不仅自己不学习了,还在教孩子怎么学。久而久之,两者的差距就来了,这差距,跨代传播。

◆ 内向者如何沟通

>> 内向和外向是有一种科学方法区分的:如果你不太确定自己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的人,就只看在你和别人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你觉得有压力还是有动力。如果你需要时间来恢复精力,感觉自己被掏空,那么你可能就是一个内向者。而只要你和别人在一起,就能获得能量,一个人的时候反而泄气了,那么你可能是个“人来疯”的外向者。

>> 这套理论在生理学上也有解释,我们大脑里有种东西叫神经递质,在大脑中的神经通路上跑来跑去,它们负责一件事:传递信息,引导大脑中血液的流向和流量,血液流到哪儿,大脑的哪个部位就会受到刺激,从而发出信号指挥身体的行动。神经递质又包含不同分类,其中有两种物质比较特殊,一种叫作多巴胺;另一种叫作乙酰胆碱……它们本来在不同的道路上跑着,我们在很多兴奋的情况下,比如喝酒、跑步、恋爱的时候都在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来得快,去得也快。但乙酰胆碱的分泌不一样,它传递的是思考和长时记忆,总之,它们需要时间,走的神经通路也很曲折,途经的是大脑感受自身信息的区域。这两种物质在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但不同的人,对它们的反应就不一样了,有些人对多巴胺反应不敏感,所以他们就必须通过分泌肾上腺素,来召唤更多的多巴胺,肾上腺素的分泌让他们更活跃更好动,在得到了充足的多巴胺供应后,他们感觉很爽。这就是外向的人。相反,另外一部分人却对多巴胺高度敏感,太多的多巴胺反而会让他们觉得刺激,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乙酰胆碱,它也能让人增加幸福感,让人扫除焦虑,感觉平静。这就是内向的人。所以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人,会倾向于使用不同的神经递质,来让自己达到所谓内心的平衡。看,人和人就是这么不一样,从基因层面和身体层面都不一样。

>> 美国当前研究内向性格的权威专家马蒂·兰尼在自己的著作《内向者心理学》中分享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作者兰尼和丈夫迈克差点遭遇车祸,两个人的反应完全不同,性格外向的迈克第一反应是下车观察有没有人受伤,因为外向的他,第一反应是输出式表达,于是他赶紧下车,主动接受发生的一切。而性格内向的兰尼没有动,她的身体好像定住了,她想留在车里考虑一下周围的情况,看看是不是还有危险,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下车,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于是她呼吸放慢,身体麻木,一动不动。我想起有一次开会时,房间里的空调特别冷,我就习惯性地把衣服披上,而我外向的同事,站起来就把空调关了。《内向者心理学》一书里做了个总结:外向的人渴望得到外部刺激,他们比较短的多巴胺神经传导通路占优势,擅长短时记忆,张嘴就来,滔滔不绝,受到刺激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多巴胺释放出快乐的感觉,让他们想停也停不下来。内向的人需要回到长时记忆中寻找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思考,需要深思熟虑才能讲话,乙酰胆碱让他们的身体慢下来,这样能储存精力,让他们在平静的状态而不是兴奋的状态中,才会感觉到幸福。

>> 内向者建立优势的4P法则

>> Preparation准备:内向者在很多公开场合压力都比较大,无论是公开发言,还是在会议上的讨论,但请记住,准备越充分,越不容易紧张。我认识一位很内向的演说家,他曾在家里把自己的演讲稿对着墙背诵了一百遍才上的台,那年他拿了全校第一。

>>Presence展示:内向的人常常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工作,认真做好,别人就会知道的。可是事实上是你不向别人展示出来,别人很难知道你真正的成就。因此,展示自己很重要。在工作中多表现,在领导面前多出现,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你做的,你就要说出来,也没有什么不妥。

>>Push推动: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珍妮弗·康维勒在《内向者沟通圣经》里讲了个故事:有一个非常内向的朋友,他很不喜欢参加聚会,可是他却推动自己一定要走出舒适区,而且每次参加聚会都给自己提出两个要求:1.至少待够30分钟;2.收集20张名片。一开始很难,但当他长期强迫自己这么做,久而久之,从量变到质变,后来他成了公司里有名的社交专家。强迫自己这件事很重要。我刚进入影视圈的时候,他们总是参加一些酒会,我有些受不了那种每个人拿着一杯酒喝一晚上讲些有的没的的场合,但有时候也没办法,要认识人,才能有更多的资源。于是我逼着自己每次要认识5个人以上再走。久而久之就适应了,直到今天,我至少不会那么尴尬了。推动自己可以放在任何领域,无论是社交,还是工作和学习。如果你每天都在很舒服的状态下生活,那么,你很可能在原地不动或者还在退步。

>>Practice练习:前面提到的几个步骤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成功。我想说,你一定不要相信有什么灵丹妙药,吃完就能起死回生。你需要不断地练习、刻意练习。每一个高手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练习,而内向者想要突破自己的局限,要做的也是练习。不断地练习,才能不断地熟练,才能发现自己竟然也可以成为社交达人。你可以每次尝试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交往方式表达观点,在不同的场合讲相同的故事,看看他们不同的反应。你也可以尝试在不同的会议中用不同的策略来验证它们的效果。练习是让自己准备技能、演示技巧和推出自己走出舒适区,走向更高层级的重要环节。你练习得越多,能力提高得就越快,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很多人还不如你。

>> 内向者在沟通中最难的应该就是破冰。所谓破冰,就是两个人从0到1的沟通。我有一个建议分享给你。第一步,不要着急去说什么,而是提问。比如你可以问问对方是做什么工作的,工作中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吗,这件难忘的事情对他有什么影响。问得越细,对方就越能感到你的关心。第二步,介绍自己,介绍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这两个步骤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寻找和别人的共同话题,这样才能进入第三步,聊你们的共同话题。

>> 内向者找到和别人的共同话题之后,才能逐渐走出尴尬的状态。我的建议可以从明星、天气、旅行这些大多数人都不拒绝的话题说起。

>> 非暴力沟通的方法:1.观察:从客观的角度去观察,不要去评论和下结论。2.感受:请把感受和想法区分开——感受是自己的情感流露,想法是自己对某事情的评价。3.需要:请清楚地告诉对方,我希望他们做什么——具体做什么。4.请求:请求对方反馈,确保对方准确理解我们的意思。如果对方不愿反馈,我们也应该去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 沟通锦囊:内向者沟通4P法则:1.Preparation准备:准备越充分,越不容易紧张。2.Presence展示:是你做的,你就要说出来。3.Push推动: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4.Practice练习:不断地练习、刻意练习。

◆ 如何跟同事有效交流

>>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跟公司的同事说:“去把垃圾扔了。”同事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凭啥?你咋不去?或者他咬着后槽牙去了,也是一肚子抱怨。但如果跟他说:“扔垃圾和递交文件给领导,你选哪个?”这样对方往往就会从中选择一种,而一般人自然会选择更轻松的扔垃圾。因为见领导的压力都很大。邀请意中人约会时,很多人会这样说:“你这周六有空吗?”这样说的结果很难预料,若是两情相悦,人家刚好也喜欢你,那自然没什么问题,但大多数情况都是你喜欢别人,别人不一定喜欢你。所以要换种说法:“那家很有名的意大利餐厅,现在只能订到这周五或周六的位子,你哪天有空?”这样一说,对方就会从中选择一天,例如,“嗯,周六有空”。不管选哪一天,只要对方做出了选择,约会就成功了。再比如约会当天,忽然对方打电话说:“对不起,我突然有工作要做。今天的约会取消吧。”这基本会让人感到绝望。如果换一个说法呢:“对不起,我突然有工作要做,但我更想见你。”只是换了一种措辞,对方的心情立刻就会变得不一样,原因有二。第一个原因是:通过“更想见你”,表达了爱意。第二个原因是:通过这样的表达,使本来很简单的“取消约会”,变成了“加深二人感情,把障碍归因于工作”。告知对方自己真的无能为力,工作太无奈了。

>> 一、投其所好

>> 想要说服别人,就要去思考对方想要什么,然后把话往那个方向引。比如在飞机上,空姐在分配餐食的时候,经常由于乘客大多优先选择牛肉,所以导致鱼大量剩余。新人空姐往往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在新人空姐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前辈说道:“看我的!”于是她说了这么一句话:“机内供应有优质香草、富含矿物质的天然岩盐和粗制黑胡椒嫩煎而成的白身鱼,以及牛肉。”这样的表达就是先站在你的角度思考你想要的是什么,再用我的语言去思考怎么到达你的内心深处。

>> 我曾经问一个要离职的员工离职的原因,她说,自己不适合。后来我这么跟她说:“我知道公司有很多问题,有时候我也很难受。”刚说完,她眼睛突然红了,跟我讲了很多真心话。直到今天,我都很感动,虽然她已经离职,我们也一直在联系。

>> 二、儆其所恶

>> 大家应该都见过这样的警示语:“请勿触碰展品。”展示方不希望有人触摸展品。但总有人手欠,一定要碰一下。为什么呢?因为人总是有逆反心理,你不让我碰,我偏要碰。如果像下面这样写呢?“涂有药品,请勿触碰。”效果就能好很多。当你不想让别人做什么的时候,要把坏处说出来,这就是“儆其所恶”。明确警示对方,千万不要这么做。

>> 一个结婚已有二十五年的安藤由衣(化名)的故事,她这些年一直在独自生闷气,因为丈夫上完厕所总是不合上马桶盖。如果马桶盖开着,由衣担心家里养的猫会去马桶里喝水,所以她每次都得提醒:“合上马桶盖。”丈夫会听吗,绝对不听。由衣也曾想过放手不管,但后来她学聪明了,用了一种不同的方式去沟通:“听说不合上马桶盖会失去财运哦。”第二天丈夫就主动把马桶盖合上了。

>> 还有一个故事。在一个餐厅里,有一群带着孩子的妈妈以及很多工薪族就餐。店员很头疼,因为孩子们不光吵闹,甚至还离开座位,在地上跑来跑去。店长齐藤来到妈妈们桌前,向正在愉快交谈的妈妈们提出请求:“为了避免打扰其他客人,可否请你们让孩子坐在座位上?”可是妈妈们只提醒了两句就不管了。姜还是老的辣,齐藤讲完情况,又说:“刚做好的菜很烫,如果端出来的时候被撞洒了,会给孩子造成很严重的烫伤。可否请你们让孩子回到座位上?”果然,妈妈们立刻让孩子都回到了座位上。

>>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把对方讨厌的后果说出来,效果会好很多。比如一家书店的老板为了防止别人偷书,写了个标语:“偷窃是犯罪!”没用,后来他咨询了作者,把新公告改了:“多亏大家的协助,我们捉到了盗窃犯。谢谢!”结果,偷书行为急剧减少。因为这样说能造成极大的威慑力。

>> 三、选择的自由

>>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单独发问一定没有给予选择后再发问好。比如你问同事:“要不要来份甜点?”多半人是不会要的,尤其是不喜欢甜食的人。但如果你这么问:“甜点有杧果布丁和抹茶冰激凌,您要哪种?”同事多半会下意识做出选择。当然也会有人说,我都不要,但没关系,你多给他几个选择,白开水、白酒、红酒你选一个?归根结底,这种“选择的自由”是由对方决定如何选择,如果对方能产生“自主选择”的意识,被迫的感觉就会减少。人的大脑很喜欢偷懒,所以要让他们少做决定,多做选择。

>> 四、被认可欲。

>>这一点在职场里,格外重要,尤其是对老板。我们一直以为被认可这种感觉应该是下属更需要一些,其实不是,老板比下属更需要。女孩子请注意,如果老板排第二,老公应该是第一,因为老公比老板还需要被认可。

>> 比如妻子经常会请丈夫帮忙做家务:“你把窗户擦擦!我忙不过来。”丈夫会来吗?可能不会,因为很多男人从来不做家务,所以我们需要换一个方法。“咱们家就你能够到那么高的地方,只有你能把窗户擦得更亮。快来帮我!”这样一说,丈夫至少会跃跃欲试,当利用了“被认可欲”,虽然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丈夫会擦窗户,但至少不会令他感到不快。这就是心理学中称为的尊重需求。我们做老师的也经常用这招,不要总跟学生说,你这都不会,可怎么办啊?要说,你肯定能做到,我们期待着。在工作中,如果请同事帮忙,可以试试这样:“这事儿就你能做,看能不能帮帮忙啊?”“我也是没办法了,才请你这位大神出山的。”“我是找了很多人,他们都推荐你。”这就是人的被认可欲,我觉得被认可欲是天生的。

>> 有一次,我2岁的外甥来我家,我正在厨房里做饭,看着我端菜出来,我姐姐说:“饭团儿,去亲亲舅舅好不好?”饭团不理我,继续玩着小猪佩奇。我姐姐继续说:“看舅舅多辛苦,只有你可以给他力量哦,快去亲亲舅舅。”结果他奇迹般地跑来,我蹲在了地上,他的头碰到了我的脸。

>> 五、非你不可

>> 所谓非你不可,在爱情中就是一句话:只有你是最特别的。别小看这套交流的策略,它在职场里也屡试不爽。比如你约一个同事下班喝酒,你简单地说:“去喝酒吧!”对方多半会反问:“为什么要去喝酒?”或者他不说话,但态度很明确,直接拒绝了。但如果说:“尹延,你不来不热闹,你务必得出席啊。你不来这局不成立!”然后再给石雷鹏发信息:“石雷鹏,你不来不热闹,你务必得出席啊。你不来这局不成立!”其实这是把一条信息发给了所有同事,只不过改了个名字而已,结果,当天全员到齐。这就是利用了“非你不可”这种心理学,希望尹延和石雷鹏老师看到这儿不要打我,我只是举个例子。所以,组局时千万不能群发,要一个个邀请。一般人都喜欢“非你不可”的特殊感,听到这样的话,就会感到一种仅限自己的优越感,从而乐于回应对方。

>> 六、团队化。

>>什么叫团队,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人。

>> 曾有个女孩劝从不爱运动的父亲:“多运动运动吧。”因为父亲体检后发现身体有问题。父亲就是不动如山,女儿很聪明,她这么说:“我想夜跑,但自己一个人害怕,你能不能陪我一起跑?”果然,爸爸开始陪着女儿一起跑步了。利用“团队化”,能使对方产生伙伴意识,即使是麻烦的请求,也会乐于接受。

>> 七、学会说感谢。

>>不要小瞧这简单的两个字。其实在你说的话里仅加一句“谢谢”,就能瞬间拉近自己与对方的距离。

>> 比如你跟同事说“把桌子搬走”,效果往往不好。你只需要改成:“把桌子搬走。谢谢!”就能好很多。还是不够,就再加一句:“谢谢啊!”“谢谢”两个字的威力很大,尤其是对于陌生人,“谢谢”两个字一出口,首先潜意识让人感觉,这都感谢我了,举手之劳我要帮;其次让人产生信赖意识,从而难以拒绝。

>> 一个人习惯不说“谢谢”,人家一定会觉得“是不是觉得我帮你是应该的”。礼貌点总是没错的,尤其是在职场,在一个成人的世界里,再好的关系也要谨慎维护。

◆ 向上管理与沟通

>>一、有什么我能帮你的吗

>> 号称史上最强硬CEO的杰克·韦尔奇有一个助理,跟随他15年,在韦尔奇退休后又成为他私人公司的合伙人和副总裁,被《纽约时报》称为杰克·韦尔奇的“秘密武器”——她就是罗塞娜。她写过一本书,叫作《支撑》。书里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向上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支撑。支撑就是帮。

>>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支撑自己的领导呢?请记住,因为无论你是否承认:他成功的概率比你大。他的资源比你丰富,经验比你多,信息比你广泛。所以他的成功,也就是你的成功。

>>二、及时回微信

>> 领导交给你的任务,你都要有回应。比如他让你帮他寄个快递,你寄完后至少应该告诉他:“我寄完了。”如果再细点,可以把单号发给他。

>> 如果你希望上司提供建议,你最好的沟通方式应该是这样:有件事需要马上做出决定,我想请您指点一下。这种“只有您可以做决定”的话外音,也是我们向上管理的关键。

>>三、公开支持,私下批评

>> 这简单的8个字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做起来很难。我们多数人都做反了:私下支持,公开场合批评。

>> 四、定期沟通

>> 沟通不是一次的事情,要定期,比如一周一次,哪怕一个月一次。沟通前可以写个大纲。

>> 适当地让上司了解你的工作进程,不要事无巨细地汇报,但对重要工作可以定时征求上司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你调整工作重点和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上司了解你的想法和成绩,为今后升职加薪做打算。

>>五、发邮件预定他的时间

>> 领导最宝贵的不是他的衣服,而是他的时间。发个邮件预约一下,表达这次沟通的重要性。仪式感很重要。现在有了钉钉,可能更方便了。

>> 六、要在玩的时候,跟他沟通

>> 有朋友问:我和领导打麻将(打篮球、踢足球),应不应该赢?答案就藏在了开头,还记得那句话吗?和上司的关系,本质是和他的交流。换句话说,赢不赢都不重要,要在玩的时候,跟他交流。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 如何和下属沟通

>> 和下属沟通也称和下属谈心,它的核心只有两个:一、我和公司(部门)现在是什么状态;二、你现在是什么状态。

>> 一、和下属沟通的技巧。跟下属沟通归根结底要讲究技巧,你可以用这么几个问题概括:1.发生了什么?和下属谈心往往都是因为有事,可以先直奔主题。2.你怎么看?请他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你倾听就好。3.你都试了哪些办法?不要光听他的抱怨,还要看他和他的团队用了什么办法。4.有什么我可以帮助的吗?一般和下属谈心,往往都会聊到一些事情,有时候他不好意思找你求助,你应该主动去问。5.还有吗?一定确保他把自己的话说完,你再让他走。每次交流,都应该至少解决他的问题。

>> 二、沟通的三个步骤1.“是什么”,是指我接下来要你做的是什么事,越具体越好。2.“为什么”,是指这件事对公司或对你个人的意义,说明重要性。3.“怎么做”,是指我建议你怎么做。注意,是建议,不要规定他怎么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操作方法。你只需要管结果,过程最好别参与,除非他的过程产生了其他的恶果。必要的时候,还要请他重复一下。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别怕重复,日本便利店7-11的创始人铃木敏文,甚至提出他和下属布置工作,要说三遍。他说一遍,下属复述一遍,下属刚转身要走,他又把人家叫回来,再听下属说一遍。作为领导,很忌讳这句话:“不要让我说第二遍。”这样你和下属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 如果下属不找你谈话,你也要主动去找下属聊。如果你觉得太正式,就找个地方请他吃饭喝酒喝茶,放松点儿,别高高在上,你会听不到大家的声音;别显得内向。你主动点,下属就不会太被动。

>> 谈心的时间不能太长。如果有看过心理咨询的人就会知道,咨询师只会给你50分钟的时间,最长不会超过1小时,美国很多心理医生就给你10分钟到20分钟的时间。太长反而没有什么用处,适得其反,人精神高度集中能保持的最长时间大约就是1小时。谈心最好也以这个时间长度作为上限。到时间就主动结束沟通,下属不敢结束,你要及时结束。

◆ 怎样要求升职加薪和辞职

>> 老板给你加薪只有一个理由:你值这么多,而不是你需要这么多。职场里,没人管你需要什么,只看你值多少。

>> 作家丹尼尔·平克综合了心理学、生物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新书《时机管理》中说:如果你要去医院的话,不要下午去;如果你想谈加薪或面试,最好上午去,因为老板在上午时精神好、心态比较开放。所以,时间很重要,再补充一下,不要在周一、周五和大清早去谈加薪。周一上午是开会的时段,一般大家都比较忙,而周五是人们准备松懈的时间,你去谈,往往效果不好。最好的时间是周三和周四的上午。另外,你最好事先预约一下,不要对老板突然袭击,让老板有时间做一些准备。

◆ 用幽默化解你的烦恼

>> 幽默公式幽默=悲剧×时间。

>> 喜剧就是远远地看着悲剧,悲剧就是把喜剧揉碎了看。

>>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惨事、倒霉事得经过时间发酵,你才能用一种抽离的、戏谑的、自嘲的眼光来看待它,它才有可能成为笑料。所以不要开那些伤痛者的玩笑,他们只有悲剧,但还没有经历疗愈的时间。所以人到中年,一群人聊天的时候,总会聊到自己的前女友和前男友,一聊都是段子,但如果你才20多岁,刚分了个手,这时恐怕就开不起这样的玩笑了。

>> 所以,一个敢于开玩笑的人,往往要么是一个伤痛已过的人,要么是一个坚强的人。仅此而已。

>> 笑点=铺垫 抖包袱。

>> 抖包袱,并不是说突然把笑料抛出来,这样并不会好笑,而是要突然戳中听众的笑点,想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你击碎有意构建起来的兴趣和期待。这样,就得先让观众产生兴趣和期待,方法就是铺垫。铺垫不好笑,但铺垫可以把人们的思路引向一边,然后忽然把包袱抖出来,摔在地上。

◆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 一、自我介绍第一种类型的故事,是要告诉别人“我是谁”。在一个场合,你如果需要介绍自己,只需要介绍三点:我叫什么,我为什么来这里,我想要干什么。

>> 二、说出自己的目的

>> 刚见到人家时,有时候你直接说出自己的目的,反而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我来这儿就是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找人合作。”“我来这儿就是希望能赚到钱。”“我今天见到您就是想跟您聊聊怎么共赢。”把目的放在故事里,更容易让人接受。

>>三、讲一个有愿景和智慧的故事

>> 有愿景的故事很好讲,你只需要在故事结尾指向未来就好。“我希望……”“我相信未来会更好……”

>> 四、讲一个有价值观的故事

>> 五、适当地停顿和抓住细节

>> 其实在听故事的时候,听众大约只能听到15%的词汇,许多内容他们是不会记住的。他们评价一个故事是好还是不好,主要是依靠讲述者的表情、姿势、着装等等。所以,你的故事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还要用真实表情传达情感。

>> 还有一个更令人喜欢的细节,就是他讲的每一句话,都在说自己。所以,这就是讲故事的最重要的事情,记住:说自己。

◆ 如何解决正面冲突

>> 罗杰·古尔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他在《意愿的冲撞》里说:冲突是人们界定彼此支配关系的一种手段。在建立支配的标准清晰而且无可争议的情况下,冲突不容易发生。当纠纷双方不清楚各自的地位高低和权力边界时,才容易发生暴力冲突。

>> 另外,树立自己的边界,还要多次强调它。比如我就喜欢强调我不爱接电话,我不爱参加无效社交,我不喜欢早上跟人谈事,当你充分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边界,冲突就不容易找到你,因为大家已经提前了解了,也会尊重你。只要树立了自己的边界,就不要怕冲突。

◆ 怎样处理关键对话

>> 观点不同、高风险和情绪激动,被称为关键对话的三要素。

>> 有四个方法,分别是:明确对话的目的、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从事实入手以及了解对方的真实动机。

>> 在正式沟通前,应该明确自己的沟通目的是什么。在听别人说话时,也要思考对方的目的是什么。

>> 我们在对话中,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对话的氛围,其次才是对话的内容。因为只有在安全的对话氛围中,人们才可以畅所欲言,达成共识。所谓安全的对话氛围,就是让对方感受到这次对话你们是有共同目标的,是要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你输我赢的辩论。

>> 关键对话更需要一个安全环境。你先确保对方的沟通环境安全,对方才能尽可能给你提供更多的信息。我经常会在关键对话前开一个玩笑:“咱们先商量好啊,无论我今天说什么都不能打我啊。”大家一笑,我就开始说话了。

>> 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忘记要用事实跟人交流了,相反,我们总是在表达情绪。

>> 而在我们情绪化的时候,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会被我们过度解读,觉得对方在针对我们,挖苦我们。久而久之,我们的对话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 情绪来源于我们的主观判断,而不是事实本身。所以,当我们进行关键对话时,最重要的是听对方情绪中夹杂的事实。

>> 比如你想学英语专业,你爸爸想让你报其他的专业。你不应该指责:你真是个控制狂。而应该说:你说的那个专业就业率不高,其实我就喜欢英语专业。请注意,这两句话都是事实。


一本书,看完后,是根本记不住的,因此,需要进行摘录做笔记。一本书,看完后,成果就是几条或几十条摘要。将书看完,就是所谓的读薄的过程,就是抓重点的过程,看后的摘要成果,再行反复记忆和实践。

所以,我看书,求速度,快速看完。看快看慢,其实最终的收获都差不多。看书,就是按己所需,抓取书中重点。记忆本就是靠不住的,看得慢,也并不代表就记得多,第二天仍然是一半多都要忘记的。何况,记忆本就不属于看书这一步骤。

这种快速摘取要点的读书法,我称之为“淘金读书法”。

学会沟通说话技巧的书(这样沟通就对了)(2)

天天都读书,一天看一本。

摘录书籍之精华,让您花更短的时间,即可掌握各种资讯。

请关注下《非哥笔记》,以便及时接收最新资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