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诗解析(欲看透却终未看透)
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诗解析(欲看透却终未看透)欲渡黄河冰塞川,拔剑四顾心茫然。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行路难》本属于乐府古题,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李白被唐玄宗李隆基赐金放还后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辞京漫游时所作的《行路难》组诗,表现出他离开长安后从茫然、踌躇、愤懑的心情到决意归去、求仙访道的思想转变。
这一转变似乎给处在彷徨忧愤中的李白终于找到了一条出路,但由于其自身深受儒、道二家思想的影响,并且终生都无法摒弃其一,所以《行路难》三首中虽体现出他一定的决绝、归去之情,实际上却更多的是他在矛盾中的苦苦挣扎。
具体分析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其一中,诗人开篇即点出自己心之茫然。“欲渡”、“将登”两句表明了他仕途无路、欲进不能的无奈与苦闷。接着,诗人又用“垂钓碧溪”、“日边乘舟”两个典故,以古代贤君名臣的例子表明自己渴望得到君王赏识、重用以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可后来的现实证明这条路根本行不通,所以诗人无奈地呐喊出行路之难,感叹前途之艰。
最后两句被历代后人们解释为:总有一天我会乘长风、破恶浪、高挂船帆、直渡沧海。但随着多年来学者们对李白诗歌更加深入的研究、审视,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对此提出了新的理解。著名学者裴斐先生认为“长风”句与孔子“道不行,乘桴桴于海”(《论语·述而》)意思类似,也就是弃世远遁之意。虽然诗人说得豪放,但豪中见悲。他认为这两句乃抒发诗人的出世情怀,而非长久以来前人所认为的乐观、积极、进取之意。
行路难·其二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
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
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
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
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
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其二中,诗人仍从“不得出”的无路可走写起,进而表明自己耻于和长安城中的纨绔子弟为伍,以及不愿在王公贵族面前卑躬屈膝。接着诗人又以韩信、贾谊自比,表达自己备受小人、奸佞的排挤、打击的苦闷。他感叹任用贤才的燕昭王之不再,即使自己有着剧辛、乐毅之才也无“输肝剖胆”的机会。最后,诗人高呼“归去来”,不再有积极出世之心,归隐之情明显。
行路难·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
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
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
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
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
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
何须身后千载名!
其三中,诗人不仅对以高洁著称的许由、伯夷、叔齐进行了否定,而且列举了自古以来贤臣们功成身不退的悲剧,赞扬任心自适的张翰之旷达,表达自己不重名利,对闲适、旷达生活的追求。
从其一中的茫然到其二的愤慨再到其三的旷达,诗人李白似乎给无路可走的自己终于找到了出路:退隐山林、求仙访道。
《行路难》三首作为组诗,是李白被放还后不久因心中苦闷不平而作。在诗意、思想的表达上具有连贯性。反观其一,若最后两句是表达诗人自信将来会乘风破浪、直渡沧海,定有梦想实现、功成名就的一天,那其二、其三中的归隐之情又将如何解释?三首诗在诗意、思想上如何承接?因此,笔者认为其一中最后两句有归隐山林、求仙沧海之意。
释义“沧海”以往的解释中将“沧海”定义为大海,而葛景春先生在其《李白诗选》中对《怀仙歌》一诗中“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的注释中指出:“沧海,指海上仙岛沧海岛。”他同时提到《海内十洲记》中也有记载:“沧海岛,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三十一万里,海四面绕岛,各广二千里,水皆苍色,仙人谓之沧海也。”
李白诗中还多次提到“沧海”:惟有安期舄,留之沧海隅(《赠张相镐二首(二)》);举身憩蓬壶,濯足弄沧海(《酬崔五郎中》);缅思洪崖术,欲往沧海隔(《日夕山中忽然有怀》)。“谓言挂席渡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东鲁见狄博通》)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更是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对“沧海”的向往深刻体现出李白在入世无路的情况下人生追求上的重大改变:从儒家倡导的积极进取转向对道家归隐山林、求仙访道生活的追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成为他这一转变的写照。
实际出路可归隐求仙之路是李白后来真实的出路?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离开长安之后,李白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漫游生活,虽然心中的愤懑不平依旧:“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漫游期间对江山社稷的关切之情也不曾间断。
至德元载(公元756年)十二月,永王李璘东巡时派秘书韦子春游说李白入幕,时值归隐的李白作《赠韦秘书子春》一诗,表明自己“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的信念。他以“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为榜样,仍旧渴望以此为契机,实现自己的抱负,从而达到“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的梦想。无奈已到晚年的他却因此陷入王室成员的争斗中,被下狱、流放直至病殁。
矛盾思想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李白即提出了自己的入世理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既体现出他身上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又体现出他渴望成为帝王之师的策士梦。
曾带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自信与豪迈,他进入长安宫廷,期望能够一展雄心抱负。当他历经御用文人的荣辱之后,带着无限的愤懑、悲伤离开京华之地,独自憔悴。诗人借《行路难》三首将此情叙述殆尽,更是在愤懑中绝然思变,毅然离去。道家思想中的归隐求仙之路给了那时的他方向。
然而,他并没有如己所言、就此归去,在多年的漫游生活中,儒、道思想的双重束缚依然如影随形。“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登金陵治城本北谢公墩》);“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赠常侍御》);“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留别王司马嵩》);“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等诗句表明了他一生追求的功成身退的崇高又充满矛盾的理想终究也只能是渴望而不可及。
在《行路难》三首中,李白看似欲走归隐寻仙之路,但始终还是放不下君王天下;他一面高歌“归去来”,一面又对功业未成无法释然。儒、道二家思想始终在他心中并存,他欲看透这一切却终究未看透,只能深陷其中苦苦挣扎、无法解脱。
参考书目:
《李白诗选》,葛景春著,中华书局出版。
ps: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