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当奴才的规矩(奴才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

当奴才的规矩(奴才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到了雍正时期就有了改观,雍正认为称呼“臣”更为得体,在他眼中朝廷大臣不论满汉,都不宜称奴才。所以在雍正元年下了一道上谕:“凡奏章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槩书写臣字。”清朝初期,满人文化程度不高,而且也没有明文规定“什么人、什么时候应该称呼什么”,部分汉人也效法旗人的自称“奴才”,以至于叫法混乱。很多没有气节的汉族大臣也跟着旗人的叫法自称“奴才”。所以在清朝初期,一般来说满族大臣和入了旗籍的汉族大臣在皇帝面前会自称奴才。汉族大臣在皇上面前都称“臣”。“奴才”一词虽然带有贬义,但是在清朝特殊的八旗制度下,“奴才”相比于“臣”有着天然的优越性。不言而喻,自称“奴才”表明了是主仆关系。这个特定称呼可以彰显自己作为“天子近臣”的地位,同时区别于汉族官员,形成一个特权群体。此外,自称“奴才”可以更好的向皇上表忠心,献媚于皇上。

神观点传媒 ID:SGDchuanmei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视角,每晚九点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当奴才的规矩(奴才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1)

壹 奴才

奴才在汉语中本是个贬义词,但被时下流行的清宫剧一演绎,好像能在皇帝面前说声“奴才怎么怎么着”,就能光宗耀祖。

“奴才”一词产生于五胡乱华时少数民族特定的语境,奴才作为骂人的话一直流传了很久,但从未有人自称“奴才”,遍翻中国历史,也没有那位大臣对皇上自称奴才的。

清朝的奴才,起源于满人的八旗制度。八旗的旗人自称奴才,管皇上和他们的旗主叫“主子”。满人入关后,很多原先底层的包衣奴才虽身居高位,但满族的八旗制度还是没有变,奴才的身份照样还没变。

所以在清朝初期,一般来说满族大臣和入了旗籍的汉族大臣在皇帝面前会自称奴才。汉族大臣在皇上面前都称“臣”。

“奴才”一词虽然带有贬义,但是在清朝特殊的八旗制度下,“奴才”相比于“臣”有着天然的优越性。不言而喻,自称“奴才”表明了是主仆关系。

这个特定称呼可以彰显自己作为“天子近臣”的地位,同时区别于汉族官员,形成一个特权群体。此外,自称“奴才”可以更好的向皇上表忠心,献媚于皇上。

清朝初期,满人文化程度不高,而且也没有明文规定“什么人、什么时候应该称呼什么”,部分汉人也效法旗人的自称“奴才”,以至于叫法混乱。很多没有气节的汉族大臣也跟着旗人的叫法自称“奴才”。

到了雍正时期就有了改观,雍正认为称呼“臣”更为得体,在他眼中朝廷大臣不论满汉,都不宜称奴才。所以在雍正元年下了一道上谕:“凡奏章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槩书写臣字。”

但是这个规定并没有严格地执行,很多汉大臣为了媚上也还称“奴才”,雍正也没有深究。

直到乾隆在位时,称呼的区分才有明文的规定。乾隆二十三年的上谕中说:“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着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折奏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

乾隆三十八年,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奏折,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便一起称为“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阅后大为不悦,批示道:“向来奏折,满洲率称奴才,汉官率称臣,此不过相沿旧例;且亦惟请安谢恩及陈奏己事则然,若因公奏事,则满汉俱应称臣。盖奴才即仆,仆即臣,本属一体,朕从不稍存歧视。”

“今天保、马人龙之折如此,朕所不取。若不即为指示,恐此后转相效尤,而无知之徒,或因为献媚,不可不防其渐。嗣后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着一体称臣,以昭画一。”

从此,满汉大臣在汇报公事时,全部要自称“臣”,只有满族大臣在汇报私事时,才称奴才。

贰 奴才相

当奴才的规矩(奴才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2)

说起奴才相,莫过于和珅。

除了阳奉阴违,欺下瞒上,阿谀奉承,还一脸的谄媚。

其实,我们身边也不乏这种人。

每个势利鬼都有一副奴才相!

今天与一位朋友交流一个关于留学的话题时谈到了她的儿子,她的儿子18岁,可能是处在叛逆的关系,也有可能是其他复杂的耳濡目染,他对待家里的保姆非常刻薄,常常因为他们一点小的过犯就以恶语中伤,并感觉乐在其中,短短1个月就连续换了3次保姆,朋友对此感到十分头疼。

当奴才的规矩(奴才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3)

【神观点】一个人的素质体现在他对服务员的态度。

我试图求证我的一个假设,我便问朋友:“如果保姆算下人的话,贵公子应该在面对相对来说的上层人物时会不会很紧张呢?”朋友连连点头,马上把话抢过来:“您说的真是千真万确!

多年前,一次一家人到世纪剧院观赏一场演出,碰巧看到周XX就坐在前头,儿子很喜欢周XX的节目,我就让儿子过去请周XX合个影,我都没想到儿子竟然胆怯地坐在座位上,牢牢抓着扶手直摇头„”朋友儿子的作法让我想到了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在所谓社会精英中不乏少数,他们有一定的身份,穿着光鲜亮丽,却是俗称的“势利鬼”,因为他们在对待相对自己地位较底下之人的态度是一贯不屑的,冷酷的,以及缺乏忍耐、易怒并且粗暴的。

而如果有机会观察,你会发现当他们面对那些地位相较自己更高之人时通常却表现得卑躬屈膝,俯首甘为下人,这又是俗称的一脸“奴才相”。

其实他们截然不同的两面是相辅相成的,现在我来通俗地作个解释:他们的潜意识中有着这样的指令集—势利地对待比自己差劲的家伙,这样做的动机可能是:

  1. 对比之后会突显自己的相对成功,是某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2. 意识决定行动,不容忍、易怒决定了他在上层人面前总是小心翼翼,提心吊胆,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不屑和冷漠让他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取悦上层的人。

我对清宫戏的反感,首先是源于对南明史的了解之后,在我的心里,一个比日本鬼子屠杀的还要多的统治者,我实在生不出好感,扬州,嘉定,江阴,等几十个城市屠杀殆尽,四川几乎杀成了白地,还让汉奸文人写成是张献忠干的,因为今天民族融合了,所以我们就不提了。

其次,便来源于清宫戏里满口的主子和奴才,清宫戏看的多了,连身边的同事、朋友打电话给女朋友都开始说“奴才给主子请安”了,当然,你要说,这是人家小两口打情骂俏,这是没错,可是一个民族一旦自称奴才成了毫不在意的事情,其实还是挺可怕的。

我们以前的历史书上,都会出现一句话,叫做奋起反抗侵略者压迫和奴役。
所谓奴役,就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吧?

如果都以自称奴才为荣了,那就不是别人奴役你了,是你心甘情愿的作奴才,那就不必反抗了,难道我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代都要习惯自称奴才么?

当奴才的规矩(奴才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4)

一个活人,当然是总想活下去的,就是真正老牌的奴隶,也还在打熬着要活下去。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就因为奴群中有这一点差别,所以使社会有平安和不安的差别,而在文学上,就分明的显现了麻醉的和战斗的的不同。

  —— 鲁迅 一九三三年十月十五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