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耶稣时代的考古(一场发生于一万年以后的远古祭祀)
关于耶稣时代的考古(一场发生于一万年以后的远古祭祀)像这类史诗感强的片子,演员阵容通常都是一长串的名单。配乐则由汉斯·季默负责,这位也非常出名,诺兰曾经的御用,《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蝙蝠侠:黑暗骑士》都是他担任配乐。摄影方面这次牛蛙没有跟老搭档罗杰·迪金斯合作,那是一个拍过《肖申克的救赎》的男人,伪一镜到底影片《1917》也是他的摄影作品。这次为《沙丘》掌镜的是格雷格·弗莱瑟,拍过《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还有《曼达洛人》第一季,都是“星战系”的作品。剪辑是乔·沃克,牛蛙那些代表作都是跟他合作的。
《沙丘》于2021年10月22日在北美以及国内同步上映。该片改编自弗兰克·赫伯特的同名小说,是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的科幻作品。
本片导演是“牛蛙”丹尼斯·维伦纽瓦,同时也是制片人之一,代表作是鼎鼎大名的《银翼杀手2049》和《降临》。
这里再私人推荐一下他在2010年执导的《焦土之城》。虽然在各大颁奖礼经常陪跑,但有不少忠实影迷已经将他捧上“神坛”。
本片编剧有三位,除了牛蛙以外,还有艾瑞克·罗斯和乔·斯派茨。艾瑞克·罗斯曾参与《阿甘正传》和《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编剧,都是赫赫有名的作品。乔·斯派茨则参与了《奇异博士》和《普罗米修斯》的编剧,都是商业大作。
摄影方面这次牛蛙没有跟老搭档罗杰·迪金斯合作,那是一个拍过《肖申克的救赎》的男人,伪一镜到底影片《1917》也是他的摄影作品。
这次为《沙丘》掌镜的是格雷格·弗莱瑟,拍过《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还有《曼达洛人》第一季,都是“星战系”的作品。
剪辑是乔·沃克,牛蛙那些代表作都是跟他合作的。
配乐则由汉斯·季默负责,这位也非常出名,诺兰曾经的御用,《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蝙蝠侠:黑暗骑士》都是他担任配乐。
像这类史诗感强的片子,演员阵容通常都是一长串的名单。
扮演男主角保罗的是“甜茶”蒂莫西·柴勒梅德,代表作《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当红小生无需过多介绍。
扮演保罗的母亲杰西卡夫人的是丽贝卡·弗格森,代表作是《碟中谍》系列的第五部和第六部,就是那个穿着晚礼服和阿汤哥飞檐走壁的女特工。
扮演保罗的父亲雷托公爵的是奥斯卡·伊萨克,他就是科恩兄弟作品《醉乡民谣》的男主角,也演过《X战警》系列的天启,当然那造型寻常人都看不出来是他。
扮演野兽拉班的是戴夫·巴蒂斯塔,就是《银河护卫队》里的“毁灭者”德克斯,这位不难认,因为在片中他还是那副神似计春华老师的妆容。
在片尾才正式登场的女主契妮由赞达亚出演,当然在本片中她的戏份应该算不上女主了,所以《沙丘》应该还会有续集。赞达亚是荷兰弟版《蜘蛛侠》的女主角。
此外,海王杰森·莫玛、灭霸乔什·布洛林、还有《老无所依》的冷血杀手哈维尔·巴登,都参演了本片,而张震也在片中演了一个戏份不多的角色,和甜茶有一小段中文对话。
前方剧透由于没看过原著小说,也不是深度科幻迷,所以这里只能提供一个路人的视角。首先是3D版的亮度确实比较暗,字幕也比较违和,而且看一些浅焦镜头总觉得很别扭,所以建议有条件的话优先选择2D版本。
《沙丘》讲故事的节拍与多数商业大片有点不同,很难用工整的剧本公式去套,比如所谓的“救猫咪”模式,结尾一战也不是全片最高潮的部分,反倒像一般商业片的开头。
当然主创也没有完全抛弃类型元素,毕竟编剧团队中不乏商业片的好手,主角还是完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物弧光,从一个一直被保护的少主人,变成一个主动保护他人的新王,但却似乎还没有完全蜕变。
可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故事的世界观太过宏大,用常规的节拍来讲述,估计无法很好地展现导演心中的沙丘宇宙。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必须做出取舍,最终牛蛙的选择说明他在本作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带领观众进入一个遥远的未来世界,体验里面的风土人情和行为逻辑。
因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浓厚的类似序曲的观感。而牺牲掉一些观众原先所熟悉的剧情节奏,也说明他对电影其他层面的表现力非常有信心。
在我看来影片的摄影和剪辑制作都非常精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声音设计,无论是音效还是配乐的使用,无不在参与叙事,有些段落里,音效或者配乐甚至和人物的嘶吼与喘息杂糅在一起,有时还直接代替了台词的作用。
乐器的使用也充满层次感。比如开头出现的苏格兰风笛是独奏,风笛手也正式出镜了,让观众看清楚乐器,此时厄崔迪家族前景尚未明朗。
之后厄崔迪家族遭遇猛攻,恢宏的音乐里最为显耳的乐器就是苏格兰风笛。这种古时候惯用于军队的乐器顿时就带来了战争的悲壮感。
说到古时候,就不得不提起,虽然影片的故事设定在万年以后,但是在观看过程中总是带给我一种远古祭祀的仪式感。
姐妹会出场时那种吟诵般的音效,还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救世主的传言,都宛如一个远古时代的大祭司,在向天求法。
这明明是一部科幻片,但里面所使用的元素却并不是全部都像我想象的那样高科技。
开场保罗和母亲吃饭那个场景里背后的雕花窗,还有雷托·厄崔迪公爵接受皇帝指令的仪式,这些头衔以及制度,包括用戒指在形似封蜡的物质上留下印记,都像是出现在史书里的东西。
至于那些很像蜻蜓的扑翼机,也似乎有一种古人从动物以及自然的行为规律中获取灵感,以此创造生产工具的既视感,我国古代生产的一些以动物为原型的高规格青铜器,甚至都不用于生产,只用于祭祀。
科幻片多数会展示超前于当前时代的技术,但《沙丘》却融入了许多“落后”于当代的元素。
难道是因为小说创作于1965年,那时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激发作者更大限度的想象力?总觉得并非如此。
片中保罗不止一次在沙漠里抓起一把沙子,又让其落入沙海之中。不同种族的人来到这片沙海,都宛如沙粒,即便是操控着有战斗力的扑翼机,在沙尘下仍显得非常渺小。
强如沙虫,人类与它的身躯相比,犹如斥鴳之于大鹏,但钻入沙海中也瞬间被掩盖掉。
在浩瀚星际里探索,就像远古时代人类刚意识到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只好通过祭祀活动,借助超然的力量,不论是神明还是先知,以求达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的境界。
从现代的科幻小说扯到古代的道家思想,看起来有点八竿子打不着,不过已经有人做过这种事,这里私人推荐一下另一位星云奖和雨果奖的获得者厄休拉·勒古恩的作品,其中最知名的是《黑暗的左手》。
总而言之,影片中这种疑似祭祀的观感,无时无刻不在揭示着人类的孤独、弱小又无助,许多科幻作品展示了各种人类先进的科学技术,到最后又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这个主题。而《沙丘》中光是权欲就足以把人摧毁,自己都未能胜过,谈何胜天?
目前看来,《沙丘》限于篇幅,对主角保罗的塑造仍不够完善,牛蛙本人是有意制造多部曲的,如今已经踏出了第一步,希望他不会重蹈前人佐杜洛夫斯基以及大卫·林奇之覆辙,能够在他们那两种结局之外,走出第三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