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上有责任心里有心事(岔尖使命我们担)
肩上有责任心里有心事(岔尖使命我们担)宋万民帮助渔民修补渔网。 滨州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队岔尖派出所供图一代代岔尖边防官兵,岂不也如红柳一般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曾经的岔尖边防哨所旧址,如今已成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和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 。 逄鑫珊摄“那时的岔尖,三面环水,一面泥滩,涨潮一片水汪汪,落潮一片烂泥浆,不通电、不通车、不通邮,一年四季难见绿色。” 滨州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队岔尖派出所所长谢非凡说。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壤,一种俗称红柳的灌木却在千百年来历经风霜、繁衍生息,给广袤的滩涂平添了一抹新绿。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枝如荆,叶如鳞,车行向北,路边的绯色灌木丛前后绵延了20余公里而不绝,一旁的晒盐场内,盐晶被堆成小山状,远远望去洁白无暇,当我们来到地平线尽头,就看到了海,水天一色,碧海蓝天……在滨州市北海经济开发区这片曾经三面环水的盐碱地上,一支身着蓝色制服的队伍扎根海岸、服务民生、开拓创新,已默默守护海岸线50余载——他们就是岔尖派出所的民警们。
岔尖村地处黄河故道,渤海沿岸,受海水倒灌的影响,周围的土地盐碱化严重,空气湿度大、盐度高,一阵海风吹来,甚至让人迎风流泪,而就在此时,“渤海第一哨”、“吃苦、战斗、忍耐、奉献”等几个大字也映入眼帘……
1968年6月,岔尖边防哨所成立。作为新中国在渤海湾地区最早成立的几个哨所之一,它被誉为“渤海第一哨”。
曾经的岔尖边防哨所旧址,如今已成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和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 。 逄鑫珊摄
“那时的岔尖,三面环水,一面泥滩,涨潮一片水汪汪,落潮一片烂泥浆,不通电、不通车、不通邮,一年四季难见绿色。” 滨州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队岔尖派出所所长谢非凡说。
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壤,一种俗称红柳的灌木却在千百年来历经风霜、繁衍生息,给广袤的滩涂平添了一抹新绿。
一代代岔尖边防官兵,岂不也如红柳一般坚忍不拔,自强不息?
宋万民帮助渔民修补渔网。 滨州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队岔尖派出所供图
从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的“全国边陲优秀儿女”孙洪升,到 “尽忠难尽孝”的“全国优秀基层干部”黑爱兵;从 “为民服务不叫苦,再苦再累也幸福” 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宋万民,再到创新总结“亲情关系树”走访工作法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赵德恒……
赵德恒与孤寡老人共度端午佳节 。 滨州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队岔尖派出所供图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在群众眼中,他们扛重活、打硬仗、敢担当、善作为,体现出党员干部应有的公仆本色。孕育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岔尖精神(四特精神)”。
新的“岔尖人”接续奋斗,2018年底,他们脱下戎装、就地转隶,改制成立为海岸警察,继续扎根沿海维护着31公里海岸线和248平方公里沿海区域的安全稳定。
“从武警战士到派出所民警,虽然换了制服,但‘岔尖精神’没有换。” 岔尖派出所副所长刘春鹏说。
刘春鹏是吉林省白城市人,2011年,不远千里到岔尖派出所工作的他,至今已扎根基层10余年,在抗击风暴潮中,他不顾安危,跳入齐胸身的水中转移受困群众;在日常工作中,他进码头、上船头,跟渔民们在一起劳作,家长里短中普法宣传;他积极思考,创新推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融合式调处法……
刘春鹏帮助渔民修补船只。 王爱民摄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岔尖人’就要在最关键、最急需的时候实现自己的价值,践行好入党从警的初心与使命,为‘岔尖精神’增色!”谢非凡说。
在传承“四特精神”的同时,岔尖派出所树牢“有为有位”工作导向,以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劲头,各项工作力争走在前、开新局。
实现了从一个辖区到两个辖区的转变,滨州港派出所与海岸派出所一体化运行、全要素融合,辖区、辅警、车辆、装备无缝衔接,实现了公安内部涉海管控力量的充分整合、有序融合、攥指成拳。
实现了从涉海服务向全区服务的转变,积极参加全区警务机制改革,在轮值日承担北海全域的接处警任务,实行5个月以来,接处警量同比增长520%,在全警的公安业务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的同时,缓解了全区接处警压力、盘活了公安基层基础力量,更好服务了驻地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了从基层业务到海陆统筹的转变,创新实施了“涉海警务”,通过推进海防委员会办公室实体化运行,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配齐专职人员、明确规范权限、夯实发展根基,把涉海力量统起来,把职责任务分下去,把管海措施做扎实,跟进管控滨州港及套尔河两大流域,全程服务重点项目落地落实。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这就是山东省海岸警察队伍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