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中的王充(王充在洛阳洛阳都城史话)
后汉书中的王充(王充在洛阳洛阳都城史话)正是在洛阳的这些游学经历,开阔了王充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促进了王充思想体系的成熟。所以王充才会说:“人之游也,必欲入都!” 其他学者,如贾逵、傅毅、杨终等人,王充也有所交往。他称赞他们道:“兰台之史,班固、贾逵、傅毅、杨终,名香文美。”这样广泛的交游涉猎,开阔了王充的眼界,为他的学术发展奠定了根基。 王充在洛阳的游学长达十四年。汉明帝即位之初,曾亲自到灵台、辟雍举行了告朔之礼和养老之礼,可谓旷古盛事。当时前往观看这一盛典的人多达数万,王充非常幸运地赶上了这一旷世盛典。在观看了这一盛典之后,王充难以掩饰自己心情的激动,写出了《大儒论》来歌颂其事。后来,王充回到家乡收徒传业,撰写了《论衡》一书,书中说自己所生活的汉代,肯定比一些儒生所鼓吹的三代要强盛。王充这一观点的产生,与他在洛阳的所见所闻是分不开的。王充在洛阳的学习十分广泛,还曾经进行过天文观测。他还向从东汉边陲日南郡(晋越南中部)回到
王充(27~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市)人。范晔在《后汉书》中给王充写了一篇简略的传记,仅二百多字,不能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王充《论衡》中有一篇自传性质的《自纪》,使得我们对其生平有了大致的了解。
王充出身于一个破落贵族的家庭,自幼家境贫寒。王充聪颖过人,自幼好学,很早就被乡里所瞩目。大约在建武二十年(44年)左右,王充被地方州郡推荐到洛阳的太学中去学习。由于家境贫寒,王充买不起书,就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就这样,王充在书店里自学成才!对于好学不倦的王充而言,太学里所传授的章句之学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当时的洛阳城中,学者云集。王充除了在太学里学习,还利用各种机会向众多的学者学习。王充对桓谭和班彪最为推崇,受他们的影响也最深。在班彪家里,王充见到了少年班固。王充拍着班固的背对班彪说:“将来记录汉家历史的任务,肯定要落到这个孩子身上!”王充在《论衡》中曾多次提到了班彪,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王充画像
对于桓谭,王充尤其推崇。他说人世间著书立说的人多了,但都是一群是非不分、观点模糊不清的东西。只有桓君山的作品堪称实在之作,他的文章都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桓君山真是汉代之贤人啊!他甚至认为桓谭的水平在董仲舒之上:“仲舒之文可及,君山之论难追。”即便是与司马迁、扬雄等人相比,也是“君山为甲”。从王充对桓谭的赞许可以推测,王充应该在洛阳与桓谭有过比较密切的交往。
其他学者,如贾逵、傅毅、杨终等人,王充也有所交往。他称赞他们道:“兰台之史,班固、贾逵、傅毅、杨终,名香文美。”这样广泛的交游涉猎,开阔了王充的眼界,为他的学术发展奠定了根基。
王充在洛阳的游学长达十四年。汉明帝即位之初,曾亲自到灵台、辟雍举行了告朔之礼和养老之礼,可谓旷古盛事。当时前往观看这一盛典的人多达数万,王充非常幸运地赶上了这一旷世盛典。在观看了这一盛典之后,王充难以掩饰自己心情的激动,写出了《大儒论》来歌颂其事。后来,王充回到家乡收徒传业,撰写了《论衡》一书,书中说自己所生活的汉代,肯定比一些儒生所鼓吹的三代要强盛。王充这一观点的产生,与他在洛阳的所见所闻是分不开的。
王充在洛阳的学习十分广泛,还曾经进行过天文观测。他还向从东汉边陲日南郡(晋越南中部)回到洛阳的人询问在那里观测日影和在洛阳观测日影的不同。
正是在洛阳的这些游学经历,开阔了王充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促进了王充思想体系的成熟。所以王充才会说:“人之游也,必欲入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