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是怎么从家里出来的(这些蝙蝠在深圳很常见)
蝙蝠是怎么从家里出来的(这些蝙蝠在深圳很常见)2月3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也在其微信公众号上提醒广大市民,防范野生动物疫病应该:蝙蝠的习性是在夜间活动,一般不会主动接触和攻击人类。深圳市民应理性看待蝙蝠的存在,遇到蝙蝠不必恐慌,尽量避免接触即可,切不可捕杀、贩卖蝙蝠等野生动物,因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法律,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嫌犯罪。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相关负责人告诉晶报记者,蝙蝠也有正常的生老病死,所以市民遇到死去的蝙蝠不用害怕,但需要注意的是避免直接接触,及时通知疾控等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和消毒。如果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或死亡情况的,请及时与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联系。9类蝙蝠深圳比较常见,市民应理性对待该负责人告诉晶报记者,根据该处在2013-2016年做的一项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显示,深圳生存着不少种类的野生蝙蝠,常见的主要有9类,这包括:犬蝠、中菊头蝠、菲菊头蝠、果树蹄蝠、中华鼠耳蝠、郝氏鼠耳蝠、扁颅蝠、大蹄蝠、中华菊头蝠。
“我们最近接到市民的电话咨询,说看到有蝙蝠死了,掉在路边,担心会不会传播病毒?”2月4日,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相关负责人和野生动物专家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犬蝠、中菊头蝠、菲菊头蝠等9类蝙蝠在深圳比较常见,市民应理性看待蝙蝠,不必对此感到恐慌,正确的做法是避免和蝙蝠直接接触,切不可随意捕杀蝙蝠。
在深圳拍摄到的犬蝠李成/摄
路上见到死去的蝙蝠?别怕,这样做就可以
“最近,我们接到两次市民打来的电话,反映在深圳市区发现死掉的蝙蝠,一次是在罗湖,另一次是在红树林公园。街道和疾控部门都及时赶到现场,进行了无公害处理和现场消毒。”
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相关负责人告诉晶报记者,蝙蝠也有正常的生老病死,所以市民遇到死去的蝙蝠不用害怕,但需要注意的是避免直接接触,及时通知疾控等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和消毒。如果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或死亡情况的,请及时与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联系。
9类蝙蝠深圳比较常见,市民应理性对待
该负责人告诉晶报记者,根据该处在2013-2016年做的一项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显示,深圳生存着不少种类的野生蝙蝠,常见的主要有9类,这包括:犬蝠、中菊头蝠、菲菊头蝠、果树蹄蝠、中华鼠耳蝠、郝氏鼠耳蝠、扁颅蝠、大蹄蝠、中华菊头蝠。
蝙蝠的习性是在夜间活动,一般不会主动接触和攻击人类。深圳市民应理性看待蝙蝠的存在,遇到蝙蝠不必恐慌,尽量避免接触即可,切不可捕杀、贩卖蝙蝠等野生动物,因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法律,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嫌犯罪。
2月3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也在其微信公众号上提醒广大市民,防范野生动物疫病应该:
1、拒食野生动物,树立文明饮食观。
2、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及其排泄物。
3、对发现野生动物异常或死亡情况的,市民可拨打电话0755-23737770,向深圳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报告。
4、发现违法经营交易野生动物的,可通过12315热线/平台,或者深圳市森林公安机关0755-83299110举报。
“在仙湖植物园拍到了蝙蝠群”
在许多热爱自然知识、户外运动、摄影的深圳市民眼中,蝙蝠并不可怕。
研究昆虫生态的严莹曾拍摄了倒挂在七娘山废弃老屋里的小蹄蝠——“小蹄蝠白天把翅膀折叠起来,在黑暗、隐蔽的地方头朝下睡觉,傍晚或者夜里飞出来寻找食物。”
严莹在七娘山拍摄的小蹄蝠(见2013年10月14日晶报独唱团“南寻深圳”)
在深圳的梧桐山,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李成拍摄到了大马蹄蝠在夜空中飞翔的场景。
“我是在梧桐山附近仙湖植物园拍到的大马蹄蝠。每到傍晚,仙湖植物园进出园区的那条路上,都有数量比较多的大马蹄蝠在那飞。当时有几棵树在开花,我拍了好几张终于抓拍到一张清晰的。”2月4日,李成在回忆当年拍摄经历时说,当时蝙蝠群距离他最近的有2-3米,最远的有10多米。
李成拍摄到大马蹄蝠在夜空中飞翔(见11月4日晶报独唱团“南寻深圳”)
避免进入废弃老宅、山洞等蝙蝠栖息地
李成告诉晶报记者,蝙蝠属于比较常见的野生动物。在哺乳动物里,它的种类数量,仅次于种类最多的老鼠,排第二,可以说是在自然界中一个相当成功的物种。“这意味着,蝙蝠适应了各种生态位,广泛地分布在我们身边,无论是森林、郊野,还是城市公园、建筑中,都有蝙蝠的栖息地。”
“深圳地区我见过的蝙蝠就有十来种,比如许多公园里的蒲葵树上,就会栖息着犬蝠,它主要吃水果和花蜜。还有小蹄蝠、大蹄蝠、菊头蝠等。”李成特别提醒市民,蝙蝠尤其爱出没在废旧的老宅、山洞、废弃矿洞、天然溶洞等地方,最好尽量避免进入这些地方。
李成在深圳拍摄到的蝙蝠
和蝙蝠和平共处,并不难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钟南山2月2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对2019-nCoV的基因组的分析研究表明,其与SARS-CoV有79.5%的相似性,而与蝙蝠来源CoV有96%的相似性,基本支持2019-nCoV来源于蝙蝠,但是否存在中间宿主目前还需要研究。
对此,李成认为没必要过于恐慌:“蝙蝠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是生态系统一部分,虽然它身上携带病毒,但人类只要不接触、不吃它,蝙蝠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如果市民无意中和蝙蝠发生了近距离接触,该怎么办?李成说,蝙蝠本身的习性就是晚上出没,和人类保持着距离。人类只要也和它保持距离,就不用担心。如遇到蝙蝠飞到家里来,或看到蝙蝠受伤、死掉,要注意避免接触,尽量远离。
李成认为,人们完全不必去扑杀蝙蝠。“蝙蝠的习性隐秘,我们没法、也没有必要主动去捕杀蝙蝠。长期以来,蝙蝠和人类已经形成了平衡的关系,如果我们去捕杀它,甚至食用它,破坏它的栖息地,就会打破这种平衡。我们要做的是和野生动物保持一定距离,不去吃野味,不要捕杀野生动物。”
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相关负责人同样认为:“疫情的发生,也在提醒人类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不要随意捕杀、贩卖和食用野生动物。”
【新闻链接】
前车之鉴:扑杀蝙蝠阻止病毒传播?适得其反!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是不是蝙蝠,这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但网络公开资料显示,大规模捕杀蝙蝠不会对阻止病毒传播起到有效作用。
以南美洲为例。自1970年代以来,当地人为了防止狂犬病爆发,一直在大规模地毒杀吸血蝙蝠。但最近根据一份对秘鲁20个蝙蝠栖息地为期3年的调查表明,事情非但没好转,还变得更糟了——在食物资源丰富,又缺少竞争的情况下,蝙蝠的数量会很快反弹。而且,人类的捕杀把蝙蝠在各块栖息地之间赶来赶去,反而加速了狂犬病毒在蝙蝠群中的传播。事实上,在数量反弹之后的蝙蝠群中,携带狂犬病毒的比例反而更高了。
另外,蝙蝠的种类几乎占哺乳动物品种总数的1/4之多,它们对于保持地球生物多样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譬如,吃昆虫的蝙蝠直接为我们消灭掉数以亿计的害虫。
以聂帕病毒的首次爆发为例。1998年,东南亚地区森林的退化与当年的干旱,对于蝙蝠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食果蝠就飞到在热带雨林中新开辟出来的一个果园觅食。附近的猪吃了蝙蝠剩下的东西,就把病毒传给了人。
研究显示,传染病的出现需要各种因素的因缘巧合,携带病毒的动物只是众多因素之一。在疾病从蝙蝠传给人的过程中,其实人的因素扮演了主要角色——森林退化,气候变暖,城镇规模扩大,从而导致蝙蝠的栖息环境恶化,都对病毒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晶报 供稿)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