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皇帝跑了,父亲死了,老儿子活下来了老舍像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一场悲剧。所以他又说:“人活着,要有情趣而且干净。”他用生命证明: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就宁愿死去。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1)

文 丨 国馆

这是国馆 大师堂 的第13篇文章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2)

51年前,老舍投身太平湖,自杀。除了留给世间的作品,还有各种评说与猜想。

在这个世界的角落,人性的深处,总有一些藏污纳垢的地方。他说:“我要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有充满了无耻的笑声。”

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一场悲剧。

所以他又说:“人活着,要有情趣而且干净。”

他用生命证明: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就宁愿死去。

老舍像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3)

皇帝跑了,父亲死了,老儿子活下来了

老舍生于19世纪的最后一年,离辛亥革命爆发还有12年,根正苗红的满族人。在家里排行最小,北京人称“老儿子”。

即使大清王朝已经大半截被埋进了黄土里,但旗人那一份“组织中人”的荣耀依然还在。作为满人,享受着朝廷的铁杆庄稼,是生存的保障。投戎从军,保护朝廷和皇上,是满族人的权力,也是义务。

老舍的父亲叫舒永寿,就是皇城的一名护卫军卒。

1900年,老舍一岁,八国联军进攻紫禁城。慈禧太后裹挟着光绪皇帝一路狂奔,直到西安才刹住脚。皇帝一走,其他文武大臣知道信的,听着风的,也都一窝蜂跑了,作鸟兽散。然而,老舍的父亲,一个小小的守门卒却只知道死守紫禁城的大门,还有城里的主子。

舒永寿用的武器是一种非常笨重的抬枪。射击之前,需要先从枪管前面灌进火药和子弹。因此兵士的身上和地上,到处都洒满了火药。进攻的敌人特别准备了燃烧弹,引燃了洒在各处的火药。

被严重烧伤的舒永寿爬过现在的天安门广场,爬向家的方向。半路上因为体力不支,躲藏在一家人去铺空的粮店里。

碰巧另外一个溃逃的兵士进粮店找水喝,一眼认出了舒永寿。他是老舍的表哥,就是后来作品里经常出现的福海大哥的原型。

此时的舒永寿已经不能说话,他示意福海赶紧逃命,并脱下一双袜子,解下腰带,托福海带给家人,算是最后的遗物。

舒永寿就此人间蒸发,尸骨无存。家人只好把那袜子和腰带连带一个写着他生辰八字的牌子装进一个盒子里埋入黄土,以供日后凭吊。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4)

老舍故居

八国联军开始在全城抢劫,老舍家自然也未能幸免。一只大黄狗对这群凶神恶煞的不速之客表达了不满,直接被刺刀挑死。

而此时的老舍正在炕上酣睡,他的母亲、年纪尚幼的哥哥和姐姐,还有一个寡居的姑妈,在墙角瑟瑟发抖,敢怒不敢言。母亲尤其担心襁褓中的老儿子会在此时哭闹,遭遇和那老黄狗一样的下场。

好在洋鬼子翻箱倒柜之间,老舍被落下的一个破箱子罩住,居然没哭也没闹,躲过一劫。

皇帝跑了又回来了,父亲死了却没有复生。就这样,老舍在乱世中出生,并活了下来。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5)

老舍新中国归国后在北京的故居

没有了顶梁柱的家里,全靠母亲一力承担。她不识字,靠给别人缝补、浆洗衣服过活。

老舍的母亲经常被肉铺、酒馆送来的衣服熏得吃不下东西,却不敢有稍微的松懈。即使如此日夜不停地劳作,也无法解决一家子的温饱。

老房门旁边的墙垛子上,用瓦片画上了很多鸡爪印一样的白色道道,那是母亲记的账,全是买水和买烧饼欠下的债。

在老舍的记忆里,每逢年关就是讨债的人上门的时候,也是母亲最为艰难的时候。所以,老舍一辈子都不喜欢过年。

就这样,老舍在半饥半饱中慢慢长大,三岁的时候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6)

中年的老舍在一处荷塘边小憩

老舍七岁了。

纵使无比疼惜这个老儿子,母亲也没打算让他读书认字,因为没钱。等待老舍的是再长几岁后,就找个师傅做几年学徒,学一门手艺,以免将来被饿死。

当时的大清还在苟延残喘,皇亲贵族都还在。

老舍的曾祖母曾经给一个刘氏贵族祖上当过佣人。刘氏有个后人叫刘寿绵,是出了名的大善人。他有个和老舍差不多大的女儿。女儿该上学了,他想起来舒家这个小男孩。

刘寿绵将老舍接到自家的私塾免费读书,和女儿做了同学。老舍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7)

刘寿绵,京城富家子弟,因其乐善好施,人称“刘善人”,出家后法名“宗月”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8)

“大清要完”

清政府统治最后十年里,山河破碎,中国人丧失了活着的基本尊严。身为旗人,作为统治阶级的一份子,老舍深以为耻。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他都一直对自己旗人的身份讳莫如深。

就在老舍刚读完私塾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老舍欣喜不已,虽然当时还小,但也隐隐约约察觉到一个不堪的旧时代结束了,一个新时代带着希望来了。

虽然换了天下,但是老舍家也更穷了,无力再继续读书。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新成立的政府为了培养新型的小学师资,特意创建了师范学校。老舍看到了北京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可以免费读书,学校还统一发衣服,管伙食,管住宿。

总共招生50名,却有1000多人报名。老舍被录取了。那一年,他14岁,离开母亲,独自住校。从此以后,大半生在外漂泊,和母亲离多聚少。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9)

老舍有两大爱好,养猫和养花。老舍曾在自己的寓所养了300多盆花,100多个品种

从师范大学毕业的老舍做了老师,当了校长,勤勤恳恳。

他这样评价自己:“规规矩矩、全心全力地干了四年小学校长,考绩特优,深得众人好评。一来无负于孔孟之道,二来于上于下终是一团和气,不曾开罪于谁,也未曾奉承于谁。总之,既无投石下井之心,又无攀龙附贵之念。”

这或许未必适合评价他整个人生,但作为对这一段经历的评语却十分贴切。“一团和气”也确实是老舍一生为人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为成绩突出,老舍被委任以学务局的劝学员。这是个肥差,工作不累,但是一个月有一百块现大洋的工资。

然而老舍很快发现,新政府治下的国家除了百姓被绞了辫子,其他和清政府时也并没有相差太远。

同仁们“拿吃蹭喝,除了一肚子屎便一无所知的家伙,照样到处捞油水、抢肥缺”。上班的时候不是聚在一起重温昨晚牌局上的得失,就是分享逛窑子床上的经验,也有人宿醉未醒,昏头涨脑睡眼惺忪混一天。唯独没有人干正事。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10)

老舍的《茶馆》中有一个常四爷,也是旗人,耿直而古道热肠。他最恨那些拿着俸禄,却不为国家出力的人。

自己即使只是一位普通的百姓,面对国破家亡,却也奋不顾身,毅然参加了义和团,扛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

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何况一只小小的蝼蚁。现实一天比一天黑暗,直叫还有一点忧国忧民之心的人心生绝望。

即使自己享受着满族人的铁杆庄稼,常四爷依然毫不讳言:“大清要完!”

对骑在自己脖子上作威作福,在中华大地上横行霸道的洋鬼子,清政府当局大气不敢喘,但是常四爷却因为一句话讲出了皇帝没穿衣服的事实,被下了大狱。

此时,身在学务局的老舍,同样深切感受到了“大清要完”。从刚开始的殷切希望,热切投身其中,到最后失望,绝望。

他去找上司大吵一架,劈头盖脸大骂一通,一泄心中块垒,然后拂袖而去。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11)

老舍剧本《茶馆》中很多情景,源于他早年的生活所见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12)

亡国奴的流浪

离开官场的老舍,通过朋友介绍,去了周恩来曾经豪言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天津南开中学做回了教书匠。

老舍对一张张稚气的脸倾注了他所有的耐心,还有期望。

他和学生们谈心,抨击现实的黑暗。他觉得国家的希望在下一代,他甚至以自己的学生为灵感创作了短篇小说《小玲儿》:笔下的小玲儿是个穷苦的孩子,在小小年纪就知道国仇家恨,痛恨李鸿章,仇视小日本,还组织小伙伴偷袭教堂里的小洋鬼子(教堂里的外国小孩)。

然而,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在将来若干年后,也将会被同样一脸稚气的孩子们逼得走投无路。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13)

1924 - 1929年,老舍赴英伦讲学,期间创作了经典剧作《二马》

老舍并没有在南开中学待太久,朋友推荐他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习中文。这一去就是六年。

六年只身在国外,既长了见识,异国他乡的生活又让他感觉到无边的孤独。而他消遣孤独的方法就是文学创作。先是和英国朋友共同翻译了《金瓶梅》,又创作了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在国内连载发表。这是老舍文学创作真正的开始。

从英国回来的老舍,先是在在齐鲁大学一边任教,一边从事小说创作。后来又到山东大学就职,此后又回到齐鲁大学。让老舍如此摇摆不定的原因是他一直在纠结是否要辞职专门进行文学创作。他爱写作,所以他不甘心教职占用创作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又迫于生活的压力,需要那一份固定的工资收入。

就在他纠结不定的时候,命运替他做出了安排。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山东沦陷在即。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14)

1926年老舍在伦敦寓所。现在这里已经被列为世界名人故居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老舍固然无法拿起刀枪冲锋杀敌,但是他也不允许自己什么都不做。他决定南下。

此时的老舍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大女儿才几岁,小女儿尚在襁褓之中。他告别妻儿,像一个亡国奴一样去流浪。

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买到了南下的火车票。然而,有了车票并不意味着可以上车。

又是朋友帮忙,给钱贿赂了车上的锅炉工。锅炉工在车上拽,朋友在下面抬,硬生生把老舍像塞麻袋一样从窗户塞进了车厢。

车厢里塞满了人,连站立的地方都没有。一帮子不知道从哪撤下来的残兵正在车厢里打牌,对老舍这个不速之客非常不感冒,骂骂咧咧就要动手。

正一肚子闷气没处发泄的老舍大声回敬他们:“你们想怎么着!有本事找日本人使威风去,在这里逞能算什么本事!”

大概车里和老舍一样怀着一腔怒火逃难的人多,一个个都瞪着这群逃兵。在大家的威慑之下,遇到大兵的秀才老舍才没有吃亏。

到处是战乱,四处是流民,火车走走停停,不知道能走到哪儿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目的地。同行的难民趁半路停车的空档,变戏法、打拳、占卜算阴阳、卖狗皮膏药……但凡能挣着口吃食,什么都有人做。

老舍和他们一样,背井离乡,一路流浪。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15)

老舍与夫人胡絜青的结婚照

几经颠沛,老舍到了武汉。和老舍一样逃难到武汉的人很多,其中不乏丰子恺、曹禺、茅盾、郭沫若、郁达夫等当世名人。

在国共两党的邀请下,老舍带头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任总务部主任。这是后来文联、文协的前身,原则上不属于任何党派,吸纳了左、中、右各路的文艺工作者,为抗日添砖加瓦,摇旗呐喊。

老舍是这期间抗战文协的实际领导人和执行者。在今后约六年的时间里,老舍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组织文协的工作中,甚至终止了他钟爱的小说创作。

然而,武汉也很快沦陷,老舍再次踏上流浪的路,辗转去到重庆,继续领导文协工作。

日军偷袭重庆,大家纷纷准备再次撤退。萧伯青问老舍:“你怎么办?”

老舍回答说:“背面是涛涛的嘉陵江,那里便是我的归宿。”

此话传出,朋友们纷纷来信询问、劝阻。老舍给王冶秋的回信中写到:“……不用再跑了,坐等为妙。嘉陵江又近又没盖儿。”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16)

老舍一家(左起:胡絜青,舒文,舒乙,老舍,舒雨,舒济)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17)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老舍的作品《茶馆》中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善良而胆小怕事,讲究和气生财,见谁都问好,逮谁都请安,谁都要给服侍舒坦了。他在乱世的生存之道就是不断改良。

清朝还没灭亡的时候,旗人吃着朝廷的铁杆庄稼,生存无忧,平时就喜好喝茶、遛鸟、斗蛐蛐儿。

清朝灭亡了,这部分人没了生存保障,喝茶的人少了,但是出来游行,为国家四处呼号的大学生多了,王利发将茶馆的面积缩小,经营起专门为大学生服务的小旅馆来。

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活着已经是大幸,喝茶的人更少。王利发又改良,不仅提供茶水,提供小点心,还请来女公关,提供特殊服务。

然而,无论王利发怎么改良,但是有些人,有些事始终没变。他们是当差的,是特务,是军阀,他们毫无例外地都会来茶馆敲诈王掌柜,以致最终整个茶馆都被霸占。

王掌柜再无良可改,只能将自己吊死。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18)

老舍名作《茶馆》舞台剧照

老舍的一生,就如他笔下的裕泰茶馆,一直都在努力改良自己,以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

老舍也没有太大的野心。他说:“我的理想永远不和目前的事实相距甚远。贫人的空想大概离不开肉馅馒头,我就是如此。”

但老舍也特别注意避免给自己惹来麻烦。所以他从不站队。声明自己“除了正义感以外,没有任何的政治主张,也不信奉任何‘舶来’或‘土产’的‘主义’。只注重实效”。

他的朋友既有共产党,也有国民党。他说:“交的是朋友,而不是党派。执政党的他不尽意巴结,在野党的他也从不挤兑。这是做人的规矩。”

老舍还在乱世中摸索了一套自己为人处世的哲学。在从武汉辗转去重庆的船上,他就曾在甲板上,迎着烈烈的江风和同行的人分享自己做人的三点经验:

第一,要和气,和气生财,和气也能顺气;

第二,凡事要忍着耐着点儿,这叫小不忍则乱大谋;

第三,要学狗着点儿。狗着,就是溜须拍马。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19)

老舍的一生其实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但是并不代表他没有原则和底线。他的另一面倔强而刚强。这种性格是他最后选择死亡的原因之一。

但老舍的生存主张也并不是一成不变。他总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改良自己的生存姿势。

辛亥革命爆发,他看到了希望,积极投入其中,但又很快失望,拂袖而去;抗日战争爆发,他抛弃妻子,颠沛流离,将一切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文协工作中,为抗战奔走呼号。然而,当局又让他失望了。

抗战中后期,老舍在重庆主持文协抗战工作,多次违背国民党当局的意志,被怀疑为赤化了的知识分子。

时任国民党教育部常务次长的张道藩找到老舍质问:“共产党给了你什么好处?”

老舍回答说:“一分钱没给,可给了我希望,你知道吗?希望!”

这是无数次失望、绝望之后,老舍又看到的希望。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20)

老舍在中国作协院内与赵树理(左)杨朔(右)合影

建国以后的老舍接受周总理、郭沫若等人的邀请,从美国回国,任北京市文联主席一职,写下了诸多像《龙须沟》《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等作品,为新生的时代摇旗呐喊,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他还写过一本自传体小说。小说详细记述了自己从出生到建国后从美回国的经历。但是核心思想却大概只有三点:

第一,讨厌、鄙视国民党。

甚至在多个地方不惜直接用脏话对其进行谩骂。他称呼时任国民党教育部常务次长的张道藩为“人嫌狗不待见”“臭名远播”的“这么个玩意儿”。

第二,从内心深处坚决拥护共产党。

读这本书时有理由相信,老舍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旁边一定还放着一本“马克思主义”,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不曾违背其中的精髓。

第三,历史证明自己是个很优秀的人。

其实老舍是个谦虚得有些害羞的人。他甚至都不敢承认自己是个作家,而只说是“写家”。但是,他却要迫不及待地标榜自己,因为他着急,担心自己不被这个时代所承认、接纳。这是经历了重重失望后再一次看到的希望,他要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其中去。

整本自传体小说就如一封表白的情书,是老舍写给新中国、新时代、党的情书。

他以火热的心爱着这个时代,所以写下了火热的情书。他相信,一个自己的、中华儿女的、崭新的时代来了。他相信,这次他不会再失望、绝望了,也不需要再改良了。

然而他万万想不到,会有一天,他也将连改良的机会都不再有。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21)

建国以后,老舍接受周总理和郭沫若等人的邀请回国,投身到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中来。图为老舍看望文艺工作者。

老舍的一生就如他自己所说,处处都和气点儿、忍着点儿、狗着点儿,想把谁都服侍好。结果,谁都不领情。

裕泰茶馆有一个老伙计,终于在王掌柜又一次决定改良的时候发了牢骚:“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谁说老舍在那个深秋一头栽进太平湖的时候,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不是彻骨的冰凉?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22)

老舍《茶馆》中的王掌柜,为人处世的信条是多说好话,多请安。一辈子都在改良,试图适应现实的变化,最终走投无路,和几个老朋友上吊自杀。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23)

“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预备反抗”

老舍是有骨气的。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中午回到家里,揭开锅盖发现锅里什么都没有。他不哭不闹,默默又去学堂上下午的课。

师范学校毕业以后,跻身学务局当差,虽然十分需要那每个月一百多的大洋来过生活、养母亲,但是他依然在忍无可忍的时候拂袖而去。

抗战期间,国民党当局威胁他,不能煽动别人散播不利当局的信息,老舍反唇相讥:“这还需要煽动吗?”

抗战胜利后,身在美国的老舍被诘难:“你们希望我们怎么帮助你们?”老舍回答说:“如果你们真的想帮我们,就请赶紧把你们的军队撤走。”

只是,他也练就了一份独有的生存方式:他隐忍。

但人不能隐忍一辈子,总有个底线,总有个尽头,总有爆发的时候。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24)

曲剧《骆驼祥子》剧照

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里有一个小姑娘叫小福子。小福子的母亲在生下她和两个弟弟之后就死了。

小福子的父亲是个酒鬼,把她卖给一个过路的军人,换了200现大洋。军人换防离开时,顺便也抛弃了小福子。

小福子回到家里,无以为生,只好卖身。但是她不能去妓院,因为还要在家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她只好自己去街上招揽生意,然后在家里达成买卖。

但是小福子家里实在太穷、太破、太脏,连一张完整的床都没有。这样,客人就不愿意出高价。小福子就和住在同一个小院的虎妞商量,借她的房间接客,给虎妞一定的分成。

有一天,虎妞要为难小福子,不再把房间借给她用。为了活着,小福子带着两个弟弟来找虎妞,给她跪下磕头。

老舍在此处写到:“最伟大的牺牲就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预备反抗。”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25)

年代的《骆驼祥子》──斯琴高娃、张丰毅主演经典老电影连环画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26)

“我爱着咱们的国啊,可谁爱着我呢?”

1966年8月23日,时任北京市文联主席的老舍大病初愈。本来医生叮嘱他要多加修养,但是他迫不及待去办公室工作。

当时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文化革命的激情中,老舍也不例外。他作为文联主席,他要去工作,投入到这一场火热的革命中去。

就在这一天,红卫兵们,正是老舍曾经寄予希望的孩子们,要在成贤街的孔庙焚烧一批价值昂贵的京剧服装,因为那是“四旧”,必须毫不留情地予以烧掉。

红卫兵们觉得仅仅烧毁戏装还不够,临时决定去文化局抓几位领导来批斗,以烘托气氛。

而文联就在文化局的隔壁,红卫兵们又临时决定拉几个文人陪斗。而此时的老舍正好在文联的会议室里开会。

8月的天还很热。红卫兵在老舍的背上刷上厚厚的浆糊,贴上姓名、职务、罪状等信息。

老舍和三十多个文化名人被用大卡车拉到孔庙的小广场上,跪成一圈,中间堆放着收缴上来的戏服。戏服被点燃,烈火熊熊,老舍等人被火烤烟熏,喘不过气来。

造反的学生多为女中学生。她们一边高喊着口号,一边挥舞着皮带肆意拷打文化局的领导和文联的文人们。这一幕被后来陈凯歌在电影《霸王别姬》中予以还原。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27)

《霸王别姬》中段小楼等人被批斗拍摄场景,就在老舍当年被批斗的孔庙广场。电影根据有关人员讲述,最大限度还原了老舍当时挨批斗的现场。

造反的学生们又拉来文联图书馆的图书焚烧。老舍爱书,又身为文联主席,他试图阻止学生们烧书,引来了无数人的拳打脚踢,直到头破血流。

批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老舍年事已高,又大病初愈,当时北京革委会担心会出人命,就将老舍单独押回文联。

然而,一大群红卫兵早已经守候在文联的大院里。他们高喊口号,要批斗反革命黑帮分子老舍。但是,他们又不知道老舍具体是干什么的,写过什么书,犯过什么罪,他们一无所知。此时,一起被批斗的另外一位文联的同事站出来揭发老舍:“老舍在解放前把《骆驼祥子》的版权卖给了美国人,他拿美金。”

正在窘境中的红卫兵们抓到了救命稻草,他们一边高喊口号,一边批斗,批斗得激动了,就动了手。整个人群陷入一种莫名的亢奋中,动手的人越来越多。老舍被踹,被打,被揪头发……他的衬衣被扯碎了,鞋也丢了。这个67岁的老人被打得血肉模糊。

在场的革委会的人担心老舍会被打死,叫来警察,以老舍是“现行反革命”为由,将他带到了派出所。然而,红卫兵小将们并不甘心,追到派出所,对老舍和其他反革命一直殴打到深夜。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28)

赵树理(左)、王亚平到老舍(右)家中讨论文联工作

老舍的妻子胡絜青深夜接到通知去派出所接老舍回家,她找了一个三轮车将老舍拉回家去。临回家之前,革委会的人告诉老舍,第二天必须自己拿着“现行反革命”的牌子到文联报道。

回到家里,老舍的贴身穿的背心和伤口粘到了一起。胡絜青只好用棉花沾着热水慢慢润化,才最终脱了下来。

清晨老舍催妻子赶紧去上班。

妻子走后,家里就剩下三岁的长孙女儿舒悦和年迈的保姆。

在《茶馆》中,王利发在自杀之前拉着自己的小孙子说:“来,给爷爷说再见。”

老舍在出门前也走到三岁的小舒悦面前,弯下腰,拉起她的小手,缓缓地说:“和爷爷说再见。”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29)

老舍晚年和孙辈合照,这是他留在最后的照片

老舍出门了,但是他没去文联,而是去了偏僻的太平湖。

他要反抗了。他的反抗,就是去死。

对于老舍没有按照要求去文联报道,红卫兵们很愤怒。他们来到老舍家里,翻箱倒柜要试图找到躲藏老舍。老舍的家人则意识到老舍出事儿了。

据后来有目击者回忆,老舍在太平湖边坐了整整一天。在这一天里,他在想什么,回忆什么,流恋什么,无人知晓。

大概是在半夜,他脱下外套(外套里有工作证),取下眼镜,摘下钢笔,整整齐齐地放在岸边,然后一头扎进了太平湖。

《茶馆》中,常四爷在自杀之前哀叹:“我爱着咱们的国啊,可谁爱着我呀!”

不知道老舍在纵身跳进太平湖之前,是否也有此一问。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30)

《茶馆》中的常四爷,绝望之下喊出了那句“我爱着咱么的国啊,可谁爱着我呀!”

老舍的尸体被渔民打捞上来,怀里揣着自己抄写的毛主席诗词。根据遗留在岸边的东西确认了身份,他的儿子舒乙接到通知去处理后事。

文联的工作人员告诉舒乙:“你得赶紧把他处理掉!”

第二天,市文联叫舒乙去一趟,给了他一张证明信:“我舒舍予自决于人民,特此证明。”这算是对老舍的死定了性。

后来舒乙去火葬场领取父亲的骨灰,却被告知上面不允许留骨灰。

老舍就这样死了,和他的父亲一样,尸骨无存。家人只好将他的眼镜、钢笔装进骨灰盒,以寄哀思。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31)

老舍自杀的太平湖旧照

王小波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中写到:“我也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而且我也有答案,自以为经得起全球知识分子的质疑,那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我认为,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

老舍在《蜕》中写道:“我们就盼望那大悲剧的出演,把笑改成泪。历史是血泪的凝结,珍藏着严肃悲壮的浩气。笑是逃避与屈服,笑是本无可说,永无历史。悲剧的结局是死,死来自斗争;经过斗争,谁须死却不一定。

老舍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在历史的车轮之下,他和所有他一样的其他人,最终都成了被碾碎的尘埃。

51年了,太平湖早已经被填平,再也不会有一丝波纹。

世间也再无老舍。

老舍最后的两天(既然不能干净地活着)(32)

老舍写作图

本期编辑:枕戈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