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海出藏攻略(高原西游记之漫漫寻鼠路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日志秘境寻踪)
从青海出藏攻略(高原西游记之漫漫寻鼠路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日志秘境寻踪)第二天,事实证明这里确实有沙鼠和跳鼠的存在。当我们再次来到胡杨林保护区查看捕鼠装置,首先就发现捕鼠夹捕到了一只沙鼠,另外惊喜的发现还捕到了一只跳鼠,更幸运的是,前一天下的笼子还捕到一只活体沙鼠。在这里也发现了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和其他啮齿类动物的活动踪迹。随后团队在胡杨树下吃了简单的午餐,并探讨了沙漠啮齿类动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动物粪便 / 鹅喉羚脚印 / 科考人员放置捕鼠夹团队人员在经过短暂的讨论之后,决定在啮齿类动物粪便较多的地方布置捕鼠夹。之后又经过了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另一片胡杨林区域。
编者按:千山之巅,万水之源,巍巍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孕育了万物生机。为揭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组成,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任务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联合开设“秘境寻踪”专栏,今天,我们将跟随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与西安志愿者联合分队科考人员的脚步,向地球的第三极出发,深入人迹罕至之境,探寻隐秘生灵,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守护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2021年8月1日,有幸作为志愿者团队(赵磊、杨德权、刘启明、常铭伦)一员,参加了陕西省动物研究所承担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子项目。一行13人行程6777公里、历时二十多个昼夜,参与完成了这次科考研究的工作。
从西安出发直奔青海省共和县,在这里进行短暂高原适应性生活,于8月3日奔赴格尔木与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安晓雷、封托、侯祥、韩宁、闫志源)一行5人及陕西省电视台(傅轩、张柏栋、牛冬冬)一行3人的大部队进行会合。
2021年8月4日,在做过核酸检测之后,团队历时2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胡杨林自然保护区。进入保护区,这里是半沙漠化生境,走过一处干涸的河道,远处是高高的沙丘,到处都是硕大的蚊子。周围遍布动物的粪便及脚印,通过足迹并结合地理分布推断其中一部分是鹅喉羚的足迹。并且在离开的时候,在河道尽头的芦苇丛附近看到了鹅喉羚。此外封托助理研究员还在胡杨林树下发现了许多啮齿类动物的粪便。
动物粪便 / 鹅喉羚脚印 / 科考人员放置捕鼠夹
团队人员在经过短暂的讨论之后,决定在啮齿类动物粪便较多的地方布置捕鼠夹。
之后又经过了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另一片胡杨林区域。
在这里也发现了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和其他啮齿类动物的活动踪迹。随后团队在胡杨树下吃了简单的午餐,并探讨了沙漠啮齿类动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第二天,事实证明这里确实有沙鼠和跳鼠的存在。当我们再次来到胡杨林保护区查看捕鼠装置,首先就发现捕鼠夹捕到了一只沙鼠,另外惊喜的发现还捕到了一只跳鼠,更幸运的是,前一天下的笼子还捕到一只活体沙鼠。
8月6日,离开格尔木胡杨林之后,向着三江源的沱沱河镇出发,路上经过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本次科考环境最恶劣的站点——五道梁。五道梁被人们称为“生命的禁区”,一般高原反应会在五道梁处非常明显,因海拔高达4700米,地势位于一小块洼地,空气不流畅,植被少,造成空气中含氧量很低。被认为是青藏线上最难的地段,很容易发生高原反应。这一天我们也经过了全部行程中海拔最高的风火山,海拔5010米。虽然五道梁令人闻风丧胆,但是青藏公路可可西里段的沿途风景还是令人印象深刻,并且在去五道梁的路上经过了藏羚羊保护先驱索南达杰烈士的纪念碑,全体队员在前辈的纪念碑前驻足良久并对烈士进行了悼念。
这一路上时不时的见到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藏野驴(Equus kiang)、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藏原羚(Procapara picticaudata)、渡鸦(Corvus corax)等动物的出现。
当天到达沱沱河镇之后,我们立刻马不停蹄的赶到附近啮齿类活动频繁的一处草原,进行捕鼠夹的安放,为第二天的研究工作做准备。
8月7日清晨,团队就赶到了昨天安放捕鼠夹的草原,捕捉到了鼠兔,并且在洞穴附近发现了疑似狐狸的粪便。
之后我们向草原深处进发,一路上我们跟拍了藏野驴、藏原羚、大鵟、还发现了蜥蜴,以及鸟窝。并且帮助巡逻的武警战士脱困。
8月8日,科学考察队赶到了五道梁镇,并与保护区管理局的巡护人员会合。
8月9日清晨醒来的时候,兴奋的发现外面下雪了。
冒着风雪,全队来到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南达杰保护站,并且参观了保护区的宣教展示中心。
下来的时间里,保护区的人带领团队走访了无人区边缘的盐湖。
8月10日经过大家不懈的努力,跋山涉水的我们来到了库塞湖。
在无人监测站的高塔上观察大片地区的生态环境。
当地的地面遍布着大量啮齿类的洞穴(以鼠兔为主)。
8月11日的清晨,考察队来到了藏羚穿越青藏线的观察点,一起拍摄了藏羚的迁徙。
拍摄之后,我们一路奔赴曲麻莱县,沿路上观察到了多种野生动物,有大鵟(Buteo hemilasius)、鼠兔、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藏原羚等。
8月12日一早,我们冒着大雪,驱车前往黄河源头,路上大家细心的观察了沿途啮齿类动物的分布情况。
一路颠簸,在到达黄河源之后,我们为母亲河的源头景色所打动,但是也看到了,啮齿类动物对当地脆弱的草场的破坏,并对在此捕获的啮齿类动物进行了解剖留样等工作。
并在现场与同行的藏族干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还在返程的路上对陷车的藏族老乡进行了救援。
8月13日我们的队伍再次踏上征程,直奔玛多县,沿途看到了上次青海大地震对沿路造成的破坏。
8月14日考察队来到了黄河上游的鄂陵湖,在这里我们拍摄到了斑头雁(Anser indicus)、藏野驴,并且捕获了啮齿动物,进行了解剖和采样。
8月15日,志愿者开始返程。研究所的队友们还要继续返回共和县完成一些工作。就此,考察队科考任务也圆满落下帷幕。
编辑:常罡、封托、侯祥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