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春秋吴王越王(古人对舟的各种利用)

春秋吴王越王(古人对舟的各种利用)甲骨文—舟在中国出现木板船的有力见证,还是甲骨文中所见到的“舟”字和带有舟字偏旁的一些字,从而推论木板船最晚也应是殷商时代的产物。其时限相当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之间,距今3500年到3000年之间。独木舟在性能、材料来源和制造工艺上都存在严重的缺陷,比如行驶不稳,容易倾覆,需要粗大的树木来制作,材料不便,制造的时候树干得砍削掉一半左右,剩下的部分又得捣空,比较浪费;而筏面积大稳定性较好,但容易渗水。于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不断创造革新,完全不同于筏和独木舟的新船——木板船诞生了。木板船

古人对舟的各种利用,文王用舟迎娶新娘,昭王却因为舟溺死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出现了商品交换和以贝、玉为代表的货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出现,提出了提高水上运载工具的装载量并改善其适航性能的要求。

春秋吴王越王(古人对舟的各种利用)(1)

木板船图片

独木舟在性能、材料来源和制造工艺上都存在严重的缺陷,比如行驶不稳,容易倾覆,需要粗大的树木来制作,材料不便,制造的时候树干得砍削掉一半左右,剩下的部分又得捣空,比较浪费;而筏面积大稳定性较好,但容易渗水。

于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不断创造革新,完全不同于筏和独木舟的新船——木板船诞生了。

木板船

在中国出现木板船的有力见证,还是甲骨文中所见到的“舟”字和带有舟字偏旁的一些字,从而推论木板船最晚也应是殷商时代的产物。其时限相当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之间,距今3500年到3000年之间。

春秋吴王越王(古人对舟的各种利用)(2)

甲骨文—舟

甲骨文中的“般”字,从字形看,像一个人持桨或篙使船旋转移动。“般”字有一种读音为pan(盘),可当盘旋解。在《康熙字典》上,对“般”的一种解释是“像舟之旋”

盪字是“荡”字的古写,这在甲骨文中是可以见到的,也收入《康熙字典》。从字形看,像一个人在荡舟。

春秋吴王越王(古人对舟的各种利用)(3)

铜鼎饕餮花纹

商代饰有饕餮花纹之铜鼎,其铭文有一图像,表现为一人肩挑货物,立在船上,船后有一人操桨划船,这是商代水运活动的记录之一。该鼎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根据殷商时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舟字以及与舟有关的字,再由上述商代饕餮鼎上记录商代水运活动的鼎纹,证明早在距今3500至3000年的殷商时代就曾出现了木板船。

从各种史书中,我们也能看到早期船只的身影:

《左传·宣公三三年》记有:“铸鼎象物,白物而为之备。”鼎是一种古代炊具,其体积硕大,外形复杂。人们既能铸造鼎,当然也不难造出其他的器皿、武器和生产工具。夏的统治中心虽在平原地区,但从一些传说和记载来看,夏后氏同水运、航海也有密切关系。例如夏朝的始祖大禹即以善于治理洪水而著称于世。相传他“陆行载车,水行载舟”。后来传说少康的儿子予曾“征于东海”,则表明夏王朝军事政治势力由中原地区扩张到沿海一带。

春秋吴王越王(古人对舟的各种利用)(4)

《竹书纪年》书影

我国第一部古史《竹书纪年》说到夏代第九代帝王帝芒曾“东符于海,获大鱼”。当时应有大批随从跟着,并组成浩浩荡荡的船队。《禹贡》则载:“扬州厥包桔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史记·夏本纪》中也说:“其包桔、柚锡贡,均江海,通淮、泗。”这里的“均”古代读为“沿”,有顺水航行之意。从扬州的贡物沿江入海,沿海北上,再溯淮水入泗水,达到中原地区,可见夏代航海运输已有相当的规模。稍后,在我国古代史上善于航海的百越人,据传也是夏禹的子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有:“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

商是继夏而兴起的国家。商灭夏以前,已是我国东部一个兴旺的部落。《诗经·商颂》在追须商汤的祖先相土时,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赞颂。

春秋吴王越王(古人对舟的各种利用)(5)

《史记》书影

今人对“海外有截"尚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当时商部落已有海外的领地;有的则解释为“四海诸侯截然归服”;郭沫若则提出“可能相土的活动已经到达渤海,并同‘海外’发生了联系”。

商朝的武丁时期曾不断对外用兵,在排除西北方面的侵扰之后,武丁曾“南击荆蛮”,即《诗经·商颂》所载:“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这是武丁时期商人在长江、汉水流域打了大胜仗的记述,说的是武王讨伐叛逆荆楚,深入其险要之地,俘虏了众多的叛逆。这说明商朝的势力拓展到了长江流域。随着商人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商的疆域也日益打大起来。

章巽教授以商末周初时有商的王族箕子出走朝鲜之事,说“看来商朝一代已超出近海,而在渤海以东发展了海上交通”。

在商朝最后一个帝王即纣王被周武王攻灭的决定性战役中,周军在孟津(今洛阳市北)渡黄河时,用船舶作了敌前抢渡。

春秋吴王越王(古人对舟的各种利用)(6)

《艺文类聚》书影

《艺文类聚》引《太公六韬》记载:“武王伐殷,先出于河,吕尚为后将,以四十七艘船济于河。”《史记·周本纪》记有: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孟)津”。

用船队来执行军事运输任务,表明水上运输之发达。47艘船往返抢渡数万甲兵和数百战车,说明在商朝末年已经有供许多名桨手撑驾的较大型船舶了。

周族是居住在今陕西渭水中游以北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西周时期与船舶有关的记述,最为流传的是周文王用舟船搭成浮桥迎娶新娘的故事。

《诗经》记载:“迎亲于渭,造舟为梁,丕显其光。”这里的“造舟为梁”是我国以舟船搭浮桥的最早记录,距今3100年。周朝还制定了按官阶和身份等级乘船的制度。《尔雅》中记有:“天子造舟(用船搭浮桥),诸侯维舟(并联四舟),大夫方舟说到要建立对天子所乘舟船进行安全检验制度并设置舟牧这一官职,就要联系到周代的第4个帝王——周昭王的死。

春秋吴王越王(古人对舟的各种利用)(7)

《通俗文》书影

根据《通俗文》的记述,当周昭王攻楚时,有人向楚君献策,令船匠大造王舟,用胶黏合船板,泊在汉水渡口,待周昭王到达汉水,由楚君假意相迎,请周王登胶合舟使其与舟共溺中流。《史记·周本纪》则记有:“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在注解中还引《帝王世纪》:“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这段记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地处江汉平原的楚国,也具有高超的造船技艺。

感谢大家的阅读,我是作者良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苏家酒窖,每天都有最有趣的文化资讯~也欢迎评论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哦!如果你有想进一步了解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小编会为你“定制”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