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起重装备(动态临工重机)
徐工起重装备(动态临工重机)截至去年,高空作业平台在全球保有量120万台,美国有56万台,欧洲28万台,中国有5万台。国外已经热销,国内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2017年高空作业平台全球年销售额达到100多亿美元,而国内一直在摸索起步阶段,我们决定抢占先机,下决心开始做。立足国内,紧盯全球市场,重点开拓欧美市场。”支开印说。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办公桌上仅有一台电脑、一个矿用车模型。迎面快步走来一位身着工装的男子,面带微笑,俯身与记者握手。他就是临工集团济南重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支开印,1986年大学毕业就一直奉献在临工集团,陪伴机械行业走过32个春夏秋冬。支开印介绍,临工重机是临工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2012年成立后,公司最早的业务方向选择矿车,2014年至2017年,连续四年蝉联行业第一。多年来,临工重机一直以生产销售装载机为主,随着行业发展,装载机销售从国内到国外,一直在走下坡路,和公司合作的600多家挖掘机及装载机的
“临工重机”高空作业平台的新旧动能转换之道
【匠客工程机械】在高空作业平台行业,目前国内已经有两家企业走在全球前列。其中一家企业仅用三年时间,行业销售收入排名跃居全球第21名,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它就是临工集团济南重机有限公司(简称“临工重机”),说起成功的奥秘,他们说没有秘诀,唯有“临工之道”。
“临工重机”总经理支开印(左一)陪同意大利客户参观高空作业机械系列产品
转战欧美
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办公桌上仅有一台电脑、一个矿用车模型。迎面快步走来一位身着工装的男子,面带微笑,俯身与记者握手。他就是临工集团济南重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支开印,1986年大学毕业就一直奉献在临工集团,陪伴机械行业走过32个春夏秋冬。
支开印介绍,临工重机是临工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2012年成立后,公司最早的业务方向选择矿车,2014年至2017年,连续四年蝉联行业第一。多年来,临工重机一直以生产销售装载机为主,随着行业发展,装载机销售从国内到国外,一直在走下坡路,和公司合作的600多家挖掘机及装载机的代理商也在寻找生机。
2015年,通过去国外市场考察学习,他们发现高空作业平台成为热门,它主要服务于各个行业的设备安装、检修等可移动性高空作业。1972年,高空作业平台从美国诞生,国内最早在工业应用,主要是造船厂及飞机的维修维护,都是原装进口美国,近两年在建筑业普及。
“2017年高空作业平台全球年销售额达到100多亿美元,而国内一直在摸索起步阶段,我们决定抢占先机,下决心开始做。立足国内,紧盯全球市场,重点开拓欧美市场。”支开印说。
截至去年,高空作业平台在全球保有量120万台,美国有56万台,欧洲28万台,中国有5万台。国外已经热销,国内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
闯关租赁
2015年,支开印在国外考察高空作业平台的过程中,发现这个产品在国外市场购买的少、租赁的多。于是,临工重机同年全面进入高空作业平台生产、销售及租赁三大板块。
目前国内高空作业平台租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租赁价格一直比较平稳,国内一直呈下降趋势。支开印解释说,主要是我国企业介入后,制造成本降低,制造商毛利润能达到40%左右,在其他行业都达不到。今后,高空作业平台租赁价格会进一步降低。
高空作业平台租赁一般以月份计算,支开印列出一组数字说明市场趋势:以销量最大的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为例,2015年每台每月4000多元,现在降至3000元左右。预计再过两三年,一旦找到进口零部件的“中国替身”,制造成本还会下降,租赁费将降至每台每月2000元左右,那时租赁价格会相对平稳下来。
三年前,丰合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唐耀文还是一名挖掘机代理商,如今,该公司已经跻身中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行业第二名。唐耀文透露,进入高空作业平台租赁行业时,他接触了临工重机的高空作业车,让他有了底气。“从代理商转型成租赁商,前者是买卖关系,而后者对服务体系和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一决高下
临工重机发展至今,国内市场主要瞄准西安、重庆、贵阳、南京、北京等大型厂房建设量较多的城市,国外市场主要瞄准欧洲。
欧美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已相当成熟,对于刚起步且在探索中的临工重机,要想与欧美同行一决高下,无疑是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
对于缘何选择欧洲市场,支开印解释,像东南亚市场,他们的建筑总量和新兴市场很小,目前的施工仍以脚手架为主,高空作业平台需求很低。欧美市场高空作业平台淘汰率高,往往将二手设备出口至东南亚或者非洲,这样,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制造企业在上述地区不占价格优势,这使得包括临工重机在内的国内同行企业只能去欧美抢市场。
仅用三年时间,到2017年底,临工重机在全球高空作业平台行业的销售收入迅速升至第21名,目前国内仅浙江一家企业排在临工重机前面,这家企业已经进入该行业十年以上。对于迅速形成的制胜优势,支开印表示:“我们的高空作业平台产品从零部件设计伊始,就采用欧洲CE标准,和同类产品相比,在电气安全性、动态稳定性等方面更优。另外,相比发达国家市场,我们还有两大优势,一是对市场需求反应快,二是设备性价比高,我们的市场定位是以量取胜。”
支开印表示,他们的高空作业平台少部分零部件还需要进口,但是他们能够保证高质量。选择高空作业平台发展,迎合了全国寻求生机的600多家装载机和挖掘机代理商,与他们并肩开拓市场,企业发展自然快。
任重道远
我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为何一直落后于欧美市场?支开印透露,过去,对于国内建筑商来说,无论买还是租高空作业平台,成本都不低,更多建筑商愿意使用较为落后的脚手架施工。最近几年,随着国内工资标准、安全性及效率要求在提高,高空作业平台售价及租赁价格降低,再加上同行业企业拉动,这个市场才渐渐发展起来。“预计10年后,中国高空作业平台的保有量能达100万至120万台。”
经过几年的市场摸索,支开印表示,临工重机需要突破瓶颈,亟需“中国芯”,寻求高空作业平台的中国解决方案,做到替代进口零部件,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除了引进高端人才,还要积极寻求欧美合作伙伴。
目前,在高空作业平台领域,临工重机主攻产品是剪叉式作业平台和曲臂式作业平台,直臂式和桅杆式正在研发,预计两年内可制造高空作业平台的七大系列产品。
“去年,临工重机的高空作业平台在国内卖了3500台,国外销售200台左右,2018年国内计划销售6000台,国外销售目标达2000台。预计五年左右,我们年销售额要达到100亿元。”支开印对未来的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充满信心。
全过程无需人工干预 徐工建成全球首条起重机转台智能生产线
【匠客工程机械】3月4日晚21:15,在万众瞩目和欣喜期待中,《大国重器II:智造先锋》在央视财经频道震撼播出,徐工集团作为传统产业智能制造先锋,在节目中霸气亮相、闪亮登场。“科技大片”般的酷炫镜头不断切换,从德国的汉诺威转到江苏徐州的那一瞬间,熟悉的画面让人热血沸腾--辽阔整洁的生产场地、巨擘擎天的产品群、高效运转的智能生产线……智能制造的无限魅力让人深深叹服。
“因为智能制造投入是巨大的,产出的效果,有的行业能看到,有的行业暂时还看不到,但是如果谁要是放弃了这一点,我想恐怕他就不会有未来。”正如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民所说,践行“技术领先、用不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徐工人矢志不忘的信念。
片中长100米、年运行里程1933公里、日产40台、对接精度在0.01度的转台智能生产线,巍然铺设在徐工起重机械事业部的结构车间,10台智能焊接机器人屹立在智能车间的前端,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历时10年的工艺积累、2年的研发制造、4个月的奋力建设,全球起重机行业首条大型结构件智能化焊接生产线已全线贯通、投入运行。灵巧的机器人动作平稳娴熟,周身光芒四射,让早春的车间充满了智能制造的新活力。
智能焊接让生产效率大提高
传统的重工业制造模式,各工序独立生产作业,生产节拍难以匹配,各工序完成后需要一定的区域存储,等待下道工序消化,车间有效利用率仅60%,产量提升困难。起重机转台结构形式不规则、种类多、板薄焊接变形量大等因素,让智能制造的探索充满制约,在全球起重机行业内鲜有创新。
历经10年时间,徐工在积累了大量预变形控制工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转台拼焊工艺、改进结构焊接工艺性、开展焊接和机加工智能生产线以及检测校型智能装备的研发设计等,解决了转台结构件智能化焊接率低、占用人员多、焊后校型反复翻转等问题,实现转台智能化焊接率72%,自动检测和校形。起弧焊接全序自动化、响应迅速动作快、生产节拍均衡的智能化焊接,保障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质量,为新年的生产增添了一抹亮色。
智能生产让产品质量再提升
智能焊接机器人虽然体型庞大、动作有力,可是干起活来的小“手”却异常灵活。指尖闪转腾挪、精准操作,让焊接更加“高大上”。
“10台智能焊接机器人能根据可靠稳定的焊接参数,保证焊接质量。现在这些参数全部实现联网,工作人员会为这些参数设限值,并且能够实时监控,这就极大程度保证了质量的可控、精度的提升。”现场工艺技术人员吕金波说道。
徐工智能焊接机器人
智能焊接生产线的投入使用能让关键尺寸一致性保证能力大幅提升。同时,徐工正在开展利用MES系统和智能物联网平台对机床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与数据采集,将设备参数、质量管理等信息通过现场LED屏进行报警,实现质量标准信息化、质量记录信息化、质量信息规范化、过程管控精细化、产品档案追溯化管理。“我们很快将在这个位置建一个LED屏,让质量信息可视化。”顺着吕金波手的方向望去,机器人正精确重复着规定动作,平稳、精益,是智能机器人焊接留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智能制造让降本增效更显著
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是智能焊接的独特优势。传统的生产工艺中,这条生产线需要人员较多,自动焊至少10人,而且是1人2机的生产状态。而在智能焊接生产现场,工件自动周转、自动对接、自动焊接、自动检测,全过程无需人工干预。那原本的人员还需要做什么工作?现场生产人员这样回答:
“现在我们仅从事生产线的监控、维护以及在电脑前离线编程,人员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工作中解放出来。目前这条线不再需要行车作业,节省行车人员至少6人。”
全球首条起重机转台智能生产线
1人10机的生产状态,让企业劳动成本实现下降。
多年来,徐工起重机械事业部抢滩智能制造,持续推动生产流程从“人机对话”向“机器对话”转变,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并且在生产任务繁重时,规避了对人员技能、人员数量的依赖。与此同时,智能焊接机器人可重复性高,可靠性好,具有稳定的生产节拍,让生产计划的安排变得容易、更加明确。精确的生产计划可以使企业的生产效率、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最大化。
【往期热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