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杨兆波报道(新华社杨兆波淡泊名利)
新华社杨兆波报道(新华社杨兆波淡泊名利)
做人的最好境界——食尽烟火不染尘。其实,每人每天都有自己的生活,我的生活彰显的主要是朴素,当然还要安静,总体上属于寂寞与日复一日或者年复一年等词来眼形容的那种生活。我,是内心世界的孤独者,尽管我每天高朋满座,看上去活得十分风光,但是,最终我觉得寂寞与孤独才是我最真实的那一面。我认为,热闹固然重要,但是绝不是最终目的,发了八万条文稿在百度与客户端,达到了上千万字,仅仅文稿题目的总字数就是两百万字,这些文稿发表在人民网,光明网,央视网,新华网等,但那也都是昙花一现的事儿。这些并没有激起我的真正内心深处的欲望与能量。我想,真正的勇士,就是要耐得住寂寞与孤独的。你所有的勤劳与生活,那是岁月给你的恩赐,一切随缘自然。不能苛求完美。做一天和尚念一天经,也来敲一敲钟。有人说,人一生只有两个名字——为名与为利。平心而论,名与利的确是非常吸引人的,乃至于一旦人接触它,很有可能沉醉于其中,有的甚至不能自拔。但若你有顽强的意志,把名和利看得如一地鸡毛或者一片鸿毛,那么你就因此会变得悠闲自得,淡泊,宁静。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为了名与利,历史,已经在它们的身上无不伤痕累累……追逐名利的结果让渺小的灵魂得不到安宁,甚至在它前面性格变得脆弱,在欲望的边上到处都是一个个地陷阱。从哲学上看来一件事:当我们去追求某种东西时,那么就必定要疏远另外某种东西。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放弃什么,重新得到什么。你得到什么,也必定要失去什么。没有圆满成功的,只有不圆满才是真正的人生。比如生与死这种从远古时代就追问的事情吧,它永远是永恒话题。人类始终在寻求一种命运解答。大家知道,在晋朝的时候,有着许多文人雅士视名利为粪土的。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却并不被名利迷失心志,更没有过分地追求名利。他无比崇尚悠闲自得和无忧无虑的生活。他所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体现了其简作文朴与追求淡泊的境界。无数人为名为利追其一生,到最后得到是一无所有。有些人干部贪得无厌,不择手段,最后名利空无,以致今昔名誉扫地,终生牢狱之灾。可见,只为名利而努力的人,其实已让名利蒙了眼。佛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实,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心灵安宁,静如止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上云卷云舒,让阳光普照彰显心灵的澄澈,像鹤长啸九天那样坦荡充实,清音干云,光明磊落。诸葛亮是大智慧者,他写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做人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对此,我们的历代先祖都有悟道名言警句,比如“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现在的“淡泊”“宁静”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出自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的诗词多么生动形象呢。我们做人需要这样的境界,这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正如诗歌里表达的那样: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