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情景喜剧国产(我就靠这些国产情景喜剧活了)
90年代情景喜剧国产(我就靠这些国产情景喜剧活了)二十年转瞬而过,有些时光,一去便不再回来,无论是戏外的宋丹丹和英达,还是戏里的傅明老人一家,或是电视机前面的我们。在晚会现场,巴图唱了《我爱我家》的片尾曲《诺言》,当初这首歌的原唱是毛阿敏:“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当明天成为昨天,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泪水与笑脸都不是永远。”台下的宋丹丹双眼噙泪,不知心中涌起多少往事。从夫妻反目到最终释然,两个人目前的联系,大概也只剩下儿子巴图,以及那部遥远的《我爱我家》了。英达是这部剧的导演,宋丹丹则是最主要的笑点来源。作为大陆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扮演了在荒原上开路的角色,仅在寻找投资的问题上就面临重重困难,因为当时没人看好这种前所未见的形式。有一次,英达捧着六万块回家,看到宋丹丹后兴奋地把钱一把扬在空中,两个人一起大笑。《我爱我家》时隔24年在北京春晚重聚。
《编辑部的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情景喜剧的一部前传。
生活需要笑声,但制造笑声的人却纷纷远去,只留最后一批观众徘徊于炊事班的灶台,同福客栈的大堂,傅家的客厅,刘星家楼下的花园,达达杀猪菜的门前,康家的院墙边,一遍遍重温,大笑、怀念、沉默或是泪目。
“感谢英达,把一种完全没见过的形式带到中国大陆,给大家带来欢笑。”
不久前,北京电视台春晚办了一场《我爱我家》重聚,终于在二十五年之后,让这部情景喜剧的大部分主演聚在一起。宋丹丹握着话筒,一字一句地说出上面这番感谢英达的话,很快就上了热搜。
从夫妻反目到最终释然,两个人目前的联系,大概也只剩下儿子巴图,以及那部遥远的《我爱我家》了。英达是这部剧的导演,宋丹丹则是最主要的笑点来源。
作为大陆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扮演了在荒原上开路的角色,仅在寻找投资的问题上就面临重重困难,因为当时没人看好这种前所未见的形式。有一次,英达捧着六万块回家,看到宋丹丹后兴奋地把钱一把扬在空中,两个人一起大笑。
《我爱我家》时隔24年在北京春晚重聚。
在晚会现场,巴图唱了《我爱我家》的片尾曲《诺言》,当初这首歌的原唱是毛阿敏:“爱是一个长久的诺言,平淡的故事要用一生讲完。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当明天成为昨天,昨天成为记忆的片段,泪水与笑脸都不是永远。”台下的宋丹丹双眼噙泪,不知心中涌起多少往事。
二十年转瞬而过,有些时光,一去便不再回来,无论是戏外的宋丹丹和英达,还是戏里的傅明老人一家,或是电视机前面的我们。
演戏的人假正经,看戏的人最无情,当终于曲终人散时,我们循着《我爱我家》开辟的道路,可以看到短短二十多年间中国情景喜剧从无到有,以及之后的种种兴衰起落。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一直有着禁欲的成分,笑常常被视为某种失态的表现。而情景喜剧在九十年代的出现,则在恰当的时机为国人提供了一个欢笑的出口。
《我爱我家》经典台词“姆们姆们姆们”。
钱锺书说:“幽默当然是用笑来发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着幽默。”
1993年的《我爱我家》无疑为这种高级的幽默开了个好头,之后的《闲人马大姐》《候车室的故事》《老娘舅》《东北一家人》《家有儿女》《都市男女》《外来媳妇本地郎》《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地下交通站》等等剧集,用笑声串联起无数家庭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也构成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直到2009年的《爱情公寓》,经历短暂火爆之后引来漫长的对于抄袭的反思,国产情景喜剧终于在最后一曲走调的高歌后陷入十年沉寂。
几年前,曾有剧迷在《武林外传》播出十周年之际去探访拍摄地,却发现同福客栈早已破败蒙尘,发在网上引起多少唏嘘感慨。
当年热闹的同福客栈,早已落了灰。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戛然而止的笑声尤其让人难以释怀。这十年,中国人周遭的世界变得愈来愈快,年轻人对电视失去了兴趣,有的迷上了国外喜剧,更多的则被网络段子和短视频包围起来,在短促的大笑后迅速将笑料遗忘。
还有一些怀旧的人,反复咂摸着这些国产喜剧,似乎能在其中找到所有的旧时光。更年轻的一代人看着粗糙的画质,凑上来问:
“到底有什么好看的呢?”
“生活苦涩,我就靠它们开怀大笑了。”
情景喜剧,中国社会的活化石
很多人给武侠小说下过成人童话的定义,其实,烟火气十足的情景喜剧也是童话,一种市井童话。看似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故事线终将汇集到一个圆满结局,成为凌驾于真实生活之上的美好愿景。
这里的普通人带有小市民身上的一切缺陷:鸡贼,怯懦,虚荣,势利,贪便宜,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善意总会压倒一切,这是情景喜剧里的政治正确。但又不能简单地将情景喜剧的这种“大团圆”视为说教,因为它集合了如此多的现实元素,凝结为一种比现实更真实更有代表性的生活。
《巴哥正传》的故事围绕“创业”展开。今天再看“纵然巴菲特,怎奈巴国梁”这锦旗,依然觉得很有意思。
2004年,英达导演过一部情景喜剧《巴哥正传》,片头曲很好地阐释了这种市井气以及超越市井的底层梦想:
“市井出英雄,处处显身手,颗颗螺丝钉,平凡最风流,腹内乾坤转,傲立在潮头,滚滚长江东逝水,怎拒那涓涓细流?”
正是这种基于对平凡生活的放大镜式刻画,让现实主义成为国产情景喜剧一脉相承的基因,也让这些剧集中的情节、陈设、人物、对话成为某个时代、某个地域的复刻。
在《我爱我家》第十九集《大气功师》中,离休老干部傅明老人妄图用练气功强身健体,遭到二儿子贾志新的吐槽:
“您说我说您什么好啊?您说这辈子什么邪没信过,打鸡血吃醋蛋喝红茶菌做甩手操,爬行运动,倒立疗法,您一样没落下,现在居然又信起这一套来了?”
吐槽犀利,如今回头再看,就是对那个年代气功热的最好写照。大概每个曾经迷失其中的中国人看到这一段,都要不好意思地笑一笑。
《我爱我家》片段
再比如第十五集《初次下海》,宋丹丹饰演的和平女士向丈夫贾志国抱怨:“像咱这种靠工资过日子的,难!”
丈夫反驳:“跟十年前比比,咱们家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嘛。”
和平女士不依不饶:“那是,跟旧社会比,咱这还相当于地主了呢。”
贾志国兴奋地补充:“还是大地主,刘文彩级别的。”
这时候和平女士终于忍不住放大招了:
“你也好意思比?有你这模样的刘文彩吗?还整天人五人六地夹个皮包,说皮包都抬举你,人造革的。碰巧了呢,也能坐回小汽车,还没人擦车的挣得多呢。”
贾志国回答:“这分配不公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正在着手解决。”语气里明显底气不足。最后,和平女士一句话绝杀:“哼,等解决完了你也该退休了!”
那一年,剧中的贾志国四十岁,算到今天早已过了退休年龄,不知道皮包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我爱我家》片段
如果说《我爱我家》表现的还是北京中上家庭九十年代的生活,那么《闲人马大姐》和《东北一家人》所展示就是世纪之交市井平民的日常百态。
前者的片尾曲唱道:“没事咱也打回的”,那时候,打车对于马大姐这样的下岗家庭,还是相当奢侈的;而后者更是直接表现了下岗潮中的一个东北家庭,在离开工厂后的迷惘和奋斗,一百多集的《东北一家人》显然要比春晚舞台上黄宏那句“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更加详细和深刻。
《外来媳妇本地郎》的剧名就很符合2000年左右广东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而《老娘舅》《外来媳妇本地郎》《西安虎家》一类的地域情景喜剧,对于地方生活的刻画就更加细致入微,很容易带给当地观众亲切感。在《外来媳妇本地郎》中饰演二儿子康祈宗的演员郭昶去世时,多少老广难过不已,仿佛失去了一个活生生住在隔壁的邻居,而《老娘舅》中那句“阿庆啊,伐桂侬是伐是阿拉额女婿,恩妈总归是侬额恩妈”和《西安虎家》中那句“困成马咧”,大概也只有当地观众才能百分之百地领略其中的笑点。
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几年前的生活,在我们记忆中便已经模糊。扎根现实的情景喜剧,恰恰是国人日常生活的活化石,以至于当我们今天想要了解九十年代,没有什么比看《我爱我家》更合适的方式了。
典型人物折射非典型生活
都说情景喜剧难拍,动辄上百集,就那么几个简陋的布景,要是没有有趣的故事和精湛的演技,又凭什么吸引观众?而这一切,都要搭建在典型人物上。
情景喜剧中的人物在现实中是很难找到的,因为他们是现实中各种人格的叠加,在平凡和善良的底色上,他们时而勇敢时而胆小,时而大方时而抠门,时而聪明时而糊涂,笑料就在这种变化里生长出来。
许多年过去,当具体的情节和台词被遗忘,只有典型人物成为一部情景喜剧不褪色标签。燕小六、白展堂、佟湘玉、大周、老高、洪班长、康天佑、牛小伟、贾志新、夏东海……这个名单还可以一直列下去,总有几个名字能唤起个人独有的记忆。
“屌丝鼻祖”牛小伟
以《东北一家人》中的牛小伟为例,他从工厂下岗后,尝试过各种工作,被自己的父亲老工人牛永贵斥为“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也被今天的网友封为“屌丝鼻祖”。在面对流氓行凶的时候,牛小伟血气上涌,见义勇为,但在事后却担心报复,心惊胆战,小市民的心态入木三分。
志大才疏邢捕头
再比如《武林外传》中的邢捕头,他的名字邢育森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网络红人、著名编剧,邢捕头志大才疏,阴差阳错靠着好运气才混上了九品缁衣捕头(地位最低的官员),他贪小便宜,时不时要来同福客栈蹭吃蹭喝,临走还要顺走一坛好酒,他很要面子,动不动就拔刀恐吓,换取众人的口头服从。但每一次危急关头,武功低微的老邢还是冲在最前头。
在家待业贾志新
又比如《我爱我家》里的贾志新,用他嫂子的话说“文不能测字,武不能卖拳,功又不成名又不就,三十多岁的人在家赖着”,用他爸爸傅明老人的话说“资产阶级阔少作风十分严重”,但就是这位懒洋洋的北京待业青年,每每能在关键时刻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优秀的主角设定是一部情景喜剧成功的基础,而形形色色的配角同样是生产笑点的关键要素。比如许多九零后零零后认识《我爱我家》,就是从斜躺在沙发上的葛优开始的,据说当年蔡明还在犹豫要不要加盟《我爱我家》,看到葛优这段表演笑得前仰后合,笑完以后马上决定入伙。
情景喜剧中还有大量出彩的配角,冯小刚在《东北一家人》中客串过一个偷井盖的贼,王刚在其中客串一个风水大师,《炊事班的故事》里,吴越是一个小学老师,差点成为洪班长的相亲对象,林永健则是连队的司务长。
当年称霸电视的《我爱我家》,20年后还能以表情包的形式称霸互联网。
拍《武林外传》的时候,编剧宁财神也想过过戏瘾,给自己写了一个食客的角色,并写了一大段台词。但真正坐在摄像机前后,非专业演员的短板暴露出来,又只好把台词一减再减,最后面对赔笑的佟掌柜,宁财神客串的陈公子干脆只剩下两个字的台词:“难吃!”
这种人物的典型性,不仅体现在个性上,还体现在地域性上。所有成功的情景喜剧,几乎都汇集了天南海北的方言,造就了类似于“额滴神呀”一类的流行语,同时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可以这么说,情景喜剧好不好看,主要就在人物立不立得住。
从造梗到抄梗:和国产情景喜剧说再见
网上流行一种说法:没有什么不开心,是看一集《家有儿女》解决不了的。而在这部经典情景喜剧的弹幕中,讨论最多的就是夏东海刘梅一家的生活水平。
那还是遥远的2005年,剧中三室一厅带书房的大房子,每顿饭七碟八碗的配置,以及三个儿女的滑板车、篮球鞋、网球拍,让曾经在那个时代长大的九零后感到惊讶。有人在评论区回忆,当时父母的工资刚刚破千,夏东海一家的生活想都不敢想。
小时候,我们都是舔着1毛1根的冰棍,看刘星在吃大虾。/《家有儿女》
《家有儿女》的导演林丛长期担任英达的副导演,而这部《家有儿女》也仅仅比英达的《东北一家人》晚了三四年,可二者的风格却已大相径庭。生活在北京的刘星和生活在东北破败厂区里的牛小伟,尽管性格上诸多相似,但绝对无法理解彼此的生活。《家有儿女》对于现实问题并非没有涉及,但已经只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
模仿美剧《成长的烦恼》的《家有儿女》似乎把美剧中的豪华物质生活一并拿来了,它的流行标志着情景喜剧的一种新趋势:年轻一代对于能否深刻地反映生活甚至反思生活不再那么看重,但一定要足够的好看好玩。《家有儿女》当然是一部好剧,而这条隔绝现实主义的道路尽头,最终结出了《爱情公寓》这颗怪异的果实。
梳理中国情景喜剧的短暂历史,英达和尚敬是绕不过去的两座高峰。
英达是盗火者,把情景喜剧从大洋彼岸介绍到了中国。他的作品始终带有年代剧的气质,善于发掘市井小人物身上的笑点和闪光点。尚敬则更加先锋时尚,善于解构经典文化,再把网络流行文化的最新成功进行加工。如果说《我爱我家》是在商品经济大潮刚刚上岸的时代,北京知识精英对社会的观察和总结,那么《武林外传》就是初代网络流行文化的最高成果。
《武林外传》虽然披着古代的戏服,但讲的是现代的梗。
为什么现在没有好的情景喜剧?类似的疑问有不少,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没有大场面大明星的情景喜剧,要消耗大量的创意和段子,这对于编剧首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英达背后的梁左出身世家,北大毕业,和著名作家王朔一同策划了《我爱我家》。而尚敬背后的宁财神,则是中国最早依靠网络成名的写手,在《武林外传》之前,两人已有《都市男女》进行试水。今天再找这样的编剧,难上加难。
其次就是演技。情景喜剧节奏快、片酬低,但偏偏对演技要求极高,很多小演员都是通过情景喜剧崭露头角,饰演郭芙蓉的姚晨、饰演佟湘玉的闫妮莫不如此,即便是饱受争议的《爱情公寓》,也证明了陈赫、李佳航、娄艺潇、王传君等人过硬的演技。
而今天这个流量当道的年代,又穷又破还要卖丑的情景喜剧,显然对大牌演员吸引力不足。即便他们愿意演,你能想象把流量明星放进炊事班、达达杀猪菜馆或者同福客栈的情形吗?对观众和他们自己,这恐怕都是一种煎熬。
《炊事班的故事》剧照
段子满天飞的网络时代,如果缺乏创造力,要么嚼烂梗,要么选择抄袭,才能维持观众的笑声。不巧的是,《爱情公寓》把上述两点都占了。风靡一时的情景喜剧,在《爱情公寓》的一地鸡毛之后,画上了辉煌时代的句点,又怎能不叫人叹息?
网络上的搞笑视频某种程度上的替代了情景喜剧,但其中的笑点毕竟浅薄;国外的情景喜剧远水解了近渴,但和中国社会之间毕竟有一层隔膜。观众毫无以为仍然需要优秀的情景喜剧,但从创意到编剧再到演员,似乎已经很难再重现当年盛况。
《武林外传》最后一集里的毒药“杀青散”没有解药,谁知一语成谶,前八十回杀青后再无后续。生活需要笑声,但制造笑声的人却纷纷远去,只留最后一批观众徘徊于炊事班的灶台,同福客栈的大堂,傅家的客厅,刘星家楼下的花园,达达杀猪菜的门前,康家的院墙边,一遍遍重温,大笑、怀念、沉默或是泪目。
戏里戏外,最后只剩念旧而深情的人。
✎作者 | 曹吉利
✎图编 | 麻阿酱
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