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跳伞15名勇士简历(空降兵15勇士从4999米高空盲跳而下)
汶川地震跳伞15名勇士简历(空降兵15勇士从4999米高空盲跳而下)时间先回到5月13日,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受命组织和指挥一支突击队空降震区,这是空降兵当时成立58年以来,第一次以空降的形式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那么,当时的情况到底有多恶劣?十三年过去了,这十五名勇士又过得怎么样了?一声解放军来了,有救了,是那个时候最有力的强心剂。其中,空降兵十五勇士就是一个例子。当然,这个名号算是一个非正式的集体称谓。指的是2008年5月14日,由于震中地带的茂县已成“孤岛”,为了勘察灾情和打开救灾通道,在4999米的高空,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三无条件”下,依旧毅然跳下的十五名空降兵。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到底有多惨烈呢?
在由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所编写的,总述大事记中,把他形容为: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在惨烈的天灾之下,却也有各种人性的光辉在闪烁。
一声解放军来了,有救了,是那个时候最有力的强心剂。
其中,空降兵十五勇士就是一个例子。
当然,这个名号算是一个非正式的集体称谓。指的是2008年5月14日,由于震中地带的茂县已成“孤岛”,为了勘察灾情和打开救灾通道,在4999米的高空,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三无条件”下,依旧毅然跳下的十五名空降兵。
那么,当时的情况到底有多恶劣?十三年过去了,这十五名勇士又过得怎么样了?
时间先回到5月13日,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受命组织和指挥一支突击队空降震区,这是空降兵当时成立58年以来,第一次以空降的形式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
插句题外话,也正是这一次暴露了大量的问题,因为这种超过5000米高空的跳伞,在美国等国已经是普遍应用的作战技艺,但咱们却很少使用,直到这次后,我们才痛定思痛,迅速加大了相关投入和训练,把水平提升到了一线水平。
回到当时,那时候的茂县处于震中地带,道路受损严重,地面救援部队进不去,通讯手段更是几乎全无,全国人民都迫切需要知道里面的真实情况,也需要给幸存者提供救援。
有人要说为什么不用直升机?首先气象条件不是一般的恶劣,降落地点更是没有,而且当时能飞进去的大概只有中美蜜月期买的黑鹰,全国不到20架,在四川附近的就更少了。此外,当时直升机尝试整整6次的着陆,结果全部都没成功。
所以这时候,伞兵就成了唯一的希望,想要进入已成“孤岛”的茂县,只能靠空降。
5月13日上午9点。
李振波大校和100名空降兵登上了前往灾区的飞机,此前大家已经写完了遗书。因为余震不断还只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地形条件太恶劣了,不是高山就是悬崖,河流,还有乱七八糟的高压电线,被震坏的房屋,茂密的丛林。
最后一个跳进去的勇士殷远在回忆的时候表示,严寒沁入骨髓,缺氧令人眩晕,四周高耸的雪山让他感觉就像跳进了一口井里。
而且高山的海拔高度均在四千米以上,他们平时训练往往只有几百米居多。
当然,这也不能阻挡空降兵们的决心。十五勇士里的王磊表示遗书写了,很简单,当时灾区危急,人命关天,哪有时间寻思害怕的事儿,只想着完成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当时的一些遗书,非本次空降兵
二,出师不利,空降条件的恶劣情况比想象中更严重?5月13日上午10点。
载着李振波等空降兵的飞机,冲破电闪雷鸣和狂风暴雨,从8300米高度的乌云中穿过并开始下降,离目标上空越来越近,伞降的时刻眼看即将到来。
但是意外却发生了,当飞机下降到7500米的时候,机体开始迅速结冰。
飞机下降到7000米的时候,飞行员发现雨刮器干脆被冻住了,什么都看不见,只能靠仪表飞行。
飞机在6200米处的时候严重结冰,警报灯已经疯狂闪烁了起来,飞机出现了严重的抖动,舱门更是打不开。如果不迅速调整的话,飞机恐怕会有解体的风险,到时候机上这上百号人,几乎都难以幸存,任务也意味着失败,推迟越久,受灾群众也许死亡数量会更多。
无奈之下,飞机只好爬升回了8000米的高空,愤怒又焦急地在上空转了一圈后,不得不先返回成都机场,同时,这意味着计划也必须做出改变和调整。
李振波
三,多方商讨之下,100名空降兵精锐中,再挑选出15名空降兵精锐5月13日的深夜。
在多方紧急研究之下,从部队调来了25面翼型伞,和平时伞兵用的圆伞不同,翼型伞是可以灵活调整方向的,而且茂县高山耸立,林深丛密,面积较小的翼型伞也可以更好的抗风。
但是翼型伞同时存在一个致命问题,是真的致命的那种,它是靠运动制造浮力的,如果空降的时候撞到岩壁或者其他障碍物,浮力消失后,人将直接滚落崖底,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翼型伞操作难度大,对技术和胆量,反应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只有圆伞跳伞到一定程度了的人,才能做翼型伞训练。
翼型伞的一种
最终,这一百名精锐中,虽然人人请战,但是会跳翼型伞的只有22个人,有7个要帮忙做跳伞前的准备,最终只有15个人能组成这个先遣队。
其中,其实原本只有14人甚至更少,因为像是李振波大校,他是可以不用盲跳的,他的任务只是组织空降,但是李振波在13号看完灾区复杂的情况后,马上决定自己要带头跳,打电话给领导表示,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要跳下去!
而另一个勇士向海波,更是直到5月14日临出发前,才得到李振波的批准。李振波表面拒绝的理由是向海波跳伞次数还少,实际上深层的原因是觉得向海波仅仅才23岁,他很清楚这一跳,死亡如影随形,实在不忍心一个23岁的少年就此牺牲。
而向海波自己却仍然多次请战,他不怕吗?他也怕运气真的在这次就用完了,因为这么多年来,先后就有4次主伞打不开的紧急情况,但是他还是选择请战。因为没有凌空一跳的勇气,是当不了空降兵的!
还有另一个勇士于亚宾,出发前特地把存折里还有多少钱都跟家属交代了,结果被同为空降兵的妻子一通呸呸呸。
四,最终时刻到来,空降兵15勇士一跃而下!5月14日11时37分。
载着李振波在内的十五名勇士的飞机,再一次飞到了茂县的上空。李振波做了最后的战前动员,他说了地形的艰险,条件的恶劣,跳伞的注意事项等。
唯独没有说,这次跳伞有生命危险,甚至很多人有可能会再也回不来。
因为他知道,如果怕死,这些人就不会出现在此时此地了。
他如此,他们亦如此,中国军人都如此!
李振波
随后,舱门打开,在茂县上空4999米处,李振波第一个跳了下去。接着是于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雷志胜、赵四方、刘志保、赵海东、郭龙帅、李亚军、刘文辉、王磊、王君伟、殷远。
然后这15个人,在降落伞没有打开的情况下,自由落体了1500多米。因为开伞需要在3500米海拔下。
在呼啸着的风声,刺骨的严寒,眼前快速变换的山体中,不知道过了多久,也许是很久,也许是一瞬,总之到了该打开降落伞的时候了。
结果,意外出现了。李振波和王君伟的主伞打不开了。
这还不是唯一的意外,由于地形太复杂,殷远摔进了樱桃林,伞挂在了树上,李振波和王君伟打开备用伞后,李振波又撞到了树上,大腿被树枝刺穿。雷志胜右腿则砸在石头上,瞬间肿起,只能一瘸一拐的走路。
但幸运的是!14日12时25分,地震发生后的第46个小时,空降军15勇士全部空降成功,虽有挂彩,却无人牺牲!
勇士们着陆成功后,强忍着身上的伤痛,先向指挥部发去情报,建议取消后面的大规模空降。他们将承担起独立侦察灾情,引导空中救援的任务。
随后勇士们开始步行,挺进汶川。
一边是头盔被石子打得砰砰直响,一边是滑坡不断,半间房子那么大的石头就砸落在他们上一秒踏足的地方。
当然这一切的危险,在见到灾区群众之后,他们就感觉值了。
勇士李玉山表示,一个40岁的男子抓住他手时,大喊解放军来了时,他的手一直在颤抖。
统计数据表明,7个昼夜里,他们翻越了4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上报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后续救援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在茂县、汶川沿途开辟机降场6个,引导机降、空投20多架次。其中,在汶川开辟的首个机降场,为震中地区输送了大量救援物资;在茂县牟托村开设的空投、机降点,一举解决了附近10万受灾群众和伤病员的困境。
上图为勇士们回到机场后的合影,从左往右、从后到前依次为刘文辉、李玉山、王磊、赵海东、刘志保、雷志胜、殷远、赵四方、王君伟、任涛、李振波、于亚宾、郭龙帅、李亚军、向海波。
五,空降军十五勇士的近况当然,如今已经13年过去了,这15个勇士只有李振波、于亚宾、殷远、李玉山和向海波还在部队,其他人均已退役,有的做了警察,有的跑起了运输,有的则开了店。
有意思的是,在空降兵15勇士事迹被报道出去后,一个去做志愿者的女大学生找到了李亚军的电话,几次短信后,女孩给李亚军发去了自己探望他家乡和亲人的图片,顺理成章的,两人走到了一起。
而于亚宾已经是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2016年一套高空跳伞保障系统已经得到应用了,从防寒供氧再到导航,各种功能齐备,而且17年又有了新型的双人武装翼伞,伞兵可以带着搜救犬和救援专家一起从天而降。
总之,再也不用让咱们的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毅然跳下千米高空了。
而已经是空降兵某部连长的向海波,在2017年参加国际军事比赛的时候,遇到了已经57岁的李振波,他发现带头跳伞的这位老领导,远看很红润,近看才发现不可避免的老了许多,脸上都是常年训练带来的晒伤红斑。
于是向海波迸发了一个想法,他要把这些人给凑起来,并且在2018年春节前夕的时候,终于凑齐了这15个老战友。
他发现,虽然很多人已经退役,但是当兵是他们这一辈子最深刻的事情之一,所以有很多人头像还是天空,大地,伞花。
郭龙帅退伍后,去了交通运输局,有一次起吊组装机械时出了意外,指骨被砸断,领导让他
休息他却不肯,军人的那股子劲让他简单包扎后就带伤工作去了,自此留下了一点后遗症。
雷志胜则去家乡的街道工作,而且工作很繁忙,时不时身兼数个岗位。但他觉得部队里出来的,这些不算事。
任涛退伍后则去学了驾照,跑起了长途运输,有一次听说开大吊车的司机丢了钱包,二话不说便掏了身上的钱给他,不辨真假,对他来说,他骨子里依旧是兵。
李玉山则是某营的伞训主任,把三无空降,也就是他们当年在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这个作为了主攻方向,还两次出国学习。
殷远则已经是二级军士长了,是某特战旅的伞训“总教头”。
他们依旧不改本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
这,就是中国军人!向他们敬礼!
转自:青云视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免责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作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私信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