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为什么要青年下乡(70年代农村来了一批上山下乡的青年人)
60年代为什么要青年下乡(70年代农村来了一批上山下乡的青年人)当时下乡知青并不是每个村庄都摊得上,公社下派的时候尽量挑选比较先进,条件比较优越的村庄。自从他们来了之后,村里放电影的次数增加了,基本上十天半月能看上一场电影,据说为了照顾下乡知青。另外,还有省城组织的文艺宣传队,时常下来为村里演出。隔了没几天,大队支部就开始将这些知青分配到各生产小队,有小队长负责指导他们去干农活。其实他们初来乍到根本不懂农村的作物管理。因为当时正是春天,麦苗正是旺盛生长期,郁郁葱葱的麦田他们根本不认识那是什么作物。有一次小队长派两个男知青去浇麦田,一个在上边负责改畦口,另一个在下头负责看水头。只见看水头的知青站在路边,拿着一支望远镜顺着麦垅探望水源淌到了那里,他们不愿意进麦田趟泥水,以免污染了鞋子。小队长路过的时候,看到这光景无奈的摇了摇头,自言自语的说:这些娃娃从小在城市长大,他们哪能会干农活啊?
大概是75年至76年这个阶段,邻村来了最后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大约有十多个人,有小伙子也有姑娘,年龄都在20岁左右,最小的17岁。看来是刚刚初中毕业之后就被动员下乡。
当时大队党支部动员村民召开了一场欢迎会,然后把这伙知青安排在大队院里的两间闲屋里。他们的男宿舍与女宿舍紧挨着,不远处对面还有两间做饭的小屋,专门派了一名为他们做饭的炊事员,先引引路,等他们能适应的时候再把炊事员撤掉。
我们这些孩子听说邻村来了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出于好奇,徒步去凑热闹,看新鲜。我们几个小伙伴走进大院,夹杂在来往的人群中,也没有人注意我们,我们几个小孩扶着门框往里偷偷的瞧,这些下乡的男知青脸上的表情基本上高高兴兴,女知青的表现就有些不同了,一个小一点的女知青大概有十六七岁,一直坐在床沿上哭哭啼啼,年龄稍大一点的虽然没有哭泣,但是一直皱着眉头,见我们扶着门框好像看耍猴似的盯着她们,不耐烦的朝外摆手,也听不清她们说的什么意思,我们几个知趣的撤到远处观看……
隔了没几天,大队支部就开始将这些知青分配到各生产小队,有小队长负责指导他们去干农活。其实他们初来乍到根本不懂农村的作物管理。因为当时正是春天,麦苗正是旺盛生长期,郁郁葱葱的麦田他们根本不认识那是什么作物。有一次小队长派两个男知青去浇麦田,一个在上边负责改畦口,另一个在下头负责看水头。只见看水头的知青站在路边,拿着一支望远镜顺着麦垅探望水源淌到了那里,他们不愿意进麦田趟泥水,以免污染了鞋子。
小队长路过的时候,看到这光景无奈的摇了摇头,自言自语的说:这些娃娃从小在城市长大,他们哪能会干农活啊?
当时下乡知青并不是每个村庄都摊得上,公社下派的时候尽量挑选比较先进,条件比较优越的村庄。自从他们来了之后,村里放电影的次数增加了,基本上十天半月能看上一场电影,据说为了照顾下乡知青。另外,还有省城组织的文艺宣传队,时常下来为村里演出。
这批知青因为在农村待的时间不长,给村里人的感觉是:他们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学会种植养殖。但是起码肯定的一点:他们学会了自立,尝到了农村的疾苦,学会了过日子,经过几年的农村锻炼,也为他们回城之后的发展铺下了基石。
这个时期的下乡知青在农村待的时间也不长,后来上级下了文件将他们陆续召回了城市,没有一个在农村留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