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难谁功劳最大(有难可同当有福难同享)
八十一难谁功劳最大(有难可同当有福难同享)可见在开国之君眼里,身边是没有功臣一席之地的。如果一两个帝王这么做,还可以认为是个人品行的问题,但是诸多开国之君都要这么做,那可就大有意味了。很多开国之君在打下江山之后都会除掉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良将,尤其以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为甚,几乎来了个斩草除根。韩信、彭越、英布、李善长、傅友德等将星纷纷陨落。隋文帝杨坚也不甘示弱,杨坚立国不久就将朱绩、宇文忻、虞庆则、梁士彦、刘昉等功臣杀戮,大将军史万岁无故被杨坚暴杀于朝堂。隋炀帝也杀了贺若弼等四位开国大臣。即使宽仁的宋太祖,虽然没有举起杀戮的屠刀,可仍然唱出了一曲“杯酒释兵权”,罢免了一群人。
文│任微言卿
中国有句老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句话最初源于《史记·越世家》。
范蠡在助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后,功成身退,隐退朝堂。临走前劝说大夫文种一起离开,文种自觉功高,不听范蠡劝说。
后来越王勾践对文种说:“你当初给我出了7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3条便打败了吴国,你用这剩下的4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自刎而死。
很多开国之君在打下江山之后都会除掉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良将,尤其以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为甚,几乎来了个斩草除根。韩信、彭越、英布、李善长、傅友德等将星纷纷陨落。
隋文帝杨坚也不甘示弱,杨坚立国不久就将朱绩、宇文忻、虞庆则、梁士彦、刘昉等功臣杀戮,大将军史万岁无故被杨坚暴杀于朝堂。隋炀帝也杀了贺若弼等四位开国大臣。
即使宽仁的宋太祖,虽然没有举起杀戮的屠刀,可仍然唱出了一曲“杯酒释兵权”,罢免了一群人。
如果一两个帝王这么做,还可以认为是个人品行的问题,但是诸多开国之君都要这么做,那可就大有意味了。
可见在开国之君眼里,身边是没有功臣一席之地的。
都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可是为什么开国之君就容不下功臣良将,并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呢?
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国古代是“家天下”,君主的任何行为、任何政策的出发点,从来都是以维护自己及后世子孙绵延不绝的统治利益为核心的。
皇帝诛杀开国功臣,这件事情站在皇帝角度一定是正确的,为了维护自己地位和权力,可以使用一切他们认为有必要的手段,有功该赏,有过该罚是理所当然的;有功不赏甚至诛杀、灭门也是可以的,只要对自己辛辛苦苦开创的王朝有利就行。
开国功臣们,饱经战火、困难、生死考验,很多人的本事和积累的人脉都不在皇帝之下,让皇帝难免有防范之心。
当上了皇帝,眼睛里盯着的就只有那张皇帝宝座了。有朝一日,这些人有没有可能联合起来,再造自己的反?这也让皇帝颇为狐疑。
有他们在,自己的皇位总觉得不太安稳。
对于不懂得“急流勇退”的功臣,想一起“打江山”、又想一起“坐江山”那伙昔日老哥们,赏无可赏、功高盖主,皇帝只能大开杀戒。
保证皇室一家独大古代开国,君臣很像现在合作人一起做买卖,企业做大了,上市了,几大合伙人常常与大老板就利益分配问题闹矛盾,大老板多数想继续让儿子接班继续当董事长,可合伙人并不想再给老板儿子卖力,要股权、闹分家、要出走,以致对簿公堂。
利益分配,是终极的人性问题。
拿到了天下的统治权,任谁也不会拱手相送,也不会同任何人分享,自己在位时,即使是老婆儿子还要防着,何况是外臣。
开国之君创业维艰,都有过人之处。但后世之君的接班能力大多难以令老皇帝放心。自己尚在,还能压制这些功劳在身,手握兵权的功臣。可是万一自己去世后,自己的后代怕是难以震慑和降服功臣良将。
为后代的统治不受制衡,皇权高枕无忧,皇帝也只能举起屠刀。
就算功臣本人并不想造反,但难免他的家人、亲信不这么想,扯虎皮做大旗的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为了以防万一,功臣也需要被除掉。
所谓的功臣,其实不过是皇帝开基创业的一件工具罢了,随时可以抛弃,没有多少友情可讲。
整肃朝政纲纪这些功臣良将,在打江山时,各有自己的亲信部下,他们放在皇帝身边是臣僚部属,但是对于部下,自己又是主子。
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功臣们在下人中间尊贵的很。
这些生死弟兄们多数都结成一个个利益小集团,形成团团伙伙的势力,成为新朝的老人,这些人让皇帝又爱又恨。
爱的是惜才,他们确实有能力,能从沙场中一路拼杀,经历不少搏命的战役,立下汗马功劳,胆识、谋略都是高人一筹。
恨的是皇帝施政,免不了受到制擎,那些权高位重的老伙计对自己似乎不大恭敬,皇帝跟他们说话还得客客气气,颁布个命令还得征求征求意见,朝廷各个部门都挤满了他们推荐的亲信。
无疑,这是让皇帝极为不爽的。
而且开国功臣们在功成名就后,大多希望一边享受权力,一边享受生活。于是占土地、贪钱财这些事多多少少都会有。
过去打仗之后,有点小偷小摸也就算了。但现在普天之下都是新皇帝自己的,功臣们再这么乱搞,败坏的是自己的家天下啊!
为了提拔新人,树立皇帝绝对的权威,整肃朝野风气,皇帝对功臣的屠刀最终磨了又磨,还是落下了。
诛杀功臣对国家有害无益站在国家或者是王朝的角度来看,诛杀功臣对于国家绝对是一个损害,使各个领域的社会精华均受到摧残。
1、损害了新王朝的国力
开国功臣大多本领高强,是国家的柱石,他们被害,使国家失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骨干。
比如,汉高祖开国后,对有功之臣不放心,杀的杀,贬的贬,迁的迁,平白无故造成众多功臣良将被治,朝廷上几乎没有带兵良将,群臣也是噤若寒蝉。
匈奴内侵,汉高祖御驾亲征,白登被围,损兵折将,靠买通匈奴单于夫人才侥幸逃脱。假如由韩信等名将统兵,汉军即使不胜,亦不会惨败。
2、增加了国家的内耗
被杀掉的功臣往往都是有政敌的,这些政敌就是为皇帝杀掉这些功臣添油加醋、推波助澜的人。
功臣在创业或开国后,难免在打江山的过程中与皇帝或身边人有过磕磕绊绊,夺得了天下后就到了算总账的时候,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也会被寻找“幕后文章”,于是就会被政敌夸大栽赃,而皇帝一般也是宁杀错,不放过。
很多本来没有谋反意愿的功臣为了自保,只能辩白,甚至请出故朋旧友作证,皇帝可能会认为他在拉势力、搞集团,政敌火上添油,更加加深了君臣之间的猜疑链,让朝政开始慢慢滑入“党争”,牵连到一大串子人,以致纷乱不断。
在专制时代,功臣最好的结局就是功成身退。可以离开中央去地方(如姜太公),可以去经经商赚赚钱(如范蠡),可以回家修身疗养,归隐于江湖(如王翦、如张良)。
既有功业上的成就,又保全了自己,才堪称是完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