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女兵回忆录(朝鲜战争女兵回忆录)
朝鲜战争女兵回忆录(朝鲜战争女兵回忆录)大家牢记在来朝鲜之前全师出征大会上李德生师长带领我们宣读的誓言: 面对繁重的工作和恶劣的生活条件,我们这些从大城市参军的学生兵没有一个叫过苦流过泪。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敌人飞机日夜狂轰滥炸我们的运输线,药品和生活物资极度缺乏,伤病员也无法及时转运回国。我们经常冒着被敌人机枪扫射和炮弹随时爆炸的危险,去前沿阵地抢救伤员。转运伤员时,我们女兵有时要背着超过自己体重三分之一的男同志行进。在护理工作中,我们一个人要照顾十几个伤病员。白天为他们打针、喂药、送饭、送水,对行动不便的还要帮助其大小便,洗衣服。。。晚上还要开班务会,总结当天伤病员的病情,布置第二天工作后才能休息 ,每天都筋疲力尽。在急行军途中,我们没有时间来烧饭和吃饭,饿了就抓把地上的积雪掺和着炒面填肚子。遇到月经期就更可怜了,照样趟水过冰河,没有卫生纸,只有把大衣里的棉花掏空代替。当时我们有三怕:一怕伤病员吃不上饭,二怕自己负伤不能工作
朝鲜战争女兵回忆录--往事萦绕忆难忘
李希
1949年12月我在重庆大坪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卫生训练队培训后分配到第12军35师医院,担任护理班长。
1951年3月21日赴朝参战,经历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三年。
一、战地白衣天使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敌人飞机日夜狂轰滥炸我们的运输线,药品和生活物资极度缺乏,伤病员也无法及时转运回国。
我们经常冒着被敌人机枪扫射和炮弹随时爆炸的危险,去前沿阵地抢救伤员。转运伤员时,我们女兵有时要背着超过自己体重三分之一的男同志行进。在护理工作中,我们一个人要照顾十几个伤病员。白天为他们打针、喂药、送饭、送水,对行动不便的还要帮助其大小便,洗衣服。。。晚上还要开班务会,总结当天伤病员的病情,布置第二天工作后才能休息 ,每天都筋疲力尽。
在急行军途中,我们没有时间来烧饭和吃饭,饿了就抓把地上的积雪掺和着炒面填肚子。遇到月经期就更可怜了,照样趟水过冰河,没有卫生纸,只有把大衣里的棉花掏空代替。当时我们有三怕:一怕伤病员吃不上饭,二怕自己负伤不能工作,三怕遇到敌人时没有子弹而被俘。
面对繁重的工作和恶劣的生活条件,我们这些从大城市参军的学生兵没有一个叫过苦流过泪。
大家牢记在来朝鲜之前全师出征大会上李德生师长带领我们宣读的誓言:
我们是中国人民优秀的儿女,我们是毛泽东教育下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革命战士,为了反对美帝侵略,解放朝鲜,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我们志愿赴朝参战。。。
为了尽快治愈伤病员,让他们早日返回杀敌战场,我们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这对于我们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当时真实的思想和实实在在的行动。
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打响后,我们师医院有几十个危重伤员无法转移,领导命令我们护理班和他们一起留在当地的一个小村庄里。
这些病号大都患的是回归热和伤寒,经常发高热到40度。由于没有退烧药,我们只能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给他们头部用毛巾冷敷、擦身、喂水。在生活中,他们因发烧胃口很差,加上伙食少油无盐,就更吃不下东西了。为了使他们能早日康复,我们想尽办法让他们吃好点,经常上山挖野菜,下河捉鱼虾。。。
一天,听说友邻部队有咸干鱼,我们高兴坏了,立即冒着头上飞机轰炸子弹乱飞的危险,跑到那里要了几条回来。我们把鱼洗净煮熟 加上朝鲜当地的野蒜,合着玉米煮成糊糊,美美地让他们吃了一顿。
朝鲜冬天非常寒冷,气温常在零下30多度,为清洗伤病员换下的衣服和带血的绷带,我们要凿开厚厚的冰层。手冻得发紫发麻,甚至被冰渣割破,鲜血直流。
白天护理照顾伤病员 晚上还经常去兵站背粮食,一袋粮食几十斤重,又是山路,很不好走,回到驻地已经是下半夜了,稍微打个瞌睡,又要接着上班。有时粮食供应不上,我们宁愿自己饿着也要保证伤病员优先吃好吃饱。
在那段时间,我们和这些伤病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战役结束,这批伤病员转走时大家彼此都依依不舍,他们说:我们回到前线一定要多杀美国鬼子,以感谢你们这些白衣天使。
回忆在朝鲜的日子,有一件事令我至今难忘。 那是1951年的夏天,部队打完第五次战役,正在谷山休整,黑夜突然电闪雷鸣,大雨瓢泼,我们班的小护理员黄元淮同志吃过晚饭,像平常一样肩背小药包,一手提着美国罐头盒改制的小油灯,一手拎着开水瓶,冒着狂风暴雨去上夜班。。。
第二天清晨,雨过天晴。吃早饭时,同志们发现黄元淮没有来,我立即吩咐大家分头去找。结果找遍了附近的山沟,坑道都不见踪影。身为班长的我非常焦急,一边派人继续寻找,一边向医院领导和师卫生处报告。师部接到报告后非常重视,立即派保卫科的同志配合医院分析情况,扩大寻找范围。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人们找遍了附近的沟沟坎坎,仍杳无音信,她仿佛人间蒸发了。直到第四天 战友们在清川江下游的31师驻地发现了线索,听31师领导讲,他们从望远镜中看到江中曾有一具女尸漂过。战友们得知这一消息,立即相拥而泣。。。
一个美丽的女战士就这样牺牲在异乡,年仅16岁。她走的是那样匆忙,一句话也没有留下,就消失在那个漆黑的雨夜中。。。
事后,组织上追认她为烈士。
时光虽然过去70余年了,但黄元淮烈士的形象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
二、亲历细菌战1952年春天,我志愿军35师战士发现一个反常现象,阵地上落下的炮弹没有爆炸声。他们机警地立即向领导报告。经发现,炮弹周围散落老鼠、苍蝇、蜘蛛、跳蚤,经有关部门检验,这些动物身上分别携带有鼠疫、霍乱、天花、癍疹和伤寒等烈性传染病菌,后证实是美军所为(美军战俘也供认不讳)。
除12军外,26军、39军、42军都发现了美军的细菌弹,严重危害中朝军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中央军委致电彭德怀、邓华等领导,要求对细菌散布区进行争分夺秒消毒隔离。
志愿军成立了以邓华为主任,韩先楚、吴之理为副主任的防疫委员会。 35师防疫委员会主任由李德生师长兼任,各团由副团长任防疫委员会主任,103团是谭笑林,104团是任保俗,105团主任是崔松山。
我也接到命令去防疫委员会工作。接到命令后我背着背包独自一人去师司令部报到。一路上看到战争破坏的房子,到处残垣断壁,就连乡村小路也是弹坑累累,偶尔还有炮弹飞过。
当翻过一座小山时面前有一条通向几个大山沟的路口,我想该进哪个才是目的地呢?正发愁时,对面走来一个朝鲜老大爷,我赶紧迎上去边比划边用简单的朝鲜语问老人:“阿爸吉!这边志愿军东木(同志)一嗦(有没有)”?这位老人听到十个女性声音惊奇地回答:“啊!幺东木(女同志),这边一嗦一嗦(有的)”!同时对我竖起大拇指望着我微笑。
我告别了朝鲜老人,沿着他手指的那条山沟前进,果然找到了师部驻地。 在防疫办公室繁忙地工作下,一开始没有消毒药品,大家就用树枝扑打,用火焚烧或深埋。
后来祖国人民送来了各种消毒药品、杀虫粉剂、防毒面具、喷射器材和预防鼠疫、天花、霍乱等的疫苗。我们立即对全师官兵接种了疫苗,也给部队周边的朝鲜老百姓接种。
两个多月下来,美军向我防区投掷细菌弹有五次之多,但由于我们防疫得力,我部没发生流行性传染病,从友邻部队通报的疫情通报中得知,友邻部队有接触有害细菌后感染癍疹伤寒和霍乱的人员伤亡。
半年后,我军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细菌战,我从师医院被正式调到师卫生处防疫股工作。由于我工作努力,荣立三等功一次。并在李德生师长介绍下与104团副团长任保俗结为伴侣。
1954年4月,我们部队从朝鲜回国,驻防金华,1955年我转业到地方工作,开始和平建设的日子。
但我永远忘不了在朝鲜的那段血与火的日子,为我在战争中成为一个卫生防疫战士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