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输电对保护区的影响(高压直流线路纵联保护的新方案)
直流输电对保护区的影响(高压直流线路纵联保护的新方案)大量仿真实验表明,该保护方案能够可靠保护线路全长,具备良好的耐过渡电阻能力;原理简单,计算量小,且快速性远优于常规电流差动保护;识别判据中可采用高阶能量比值放大区内外故障特征差异,门槛值整定容易。图2 保护方案流程而对于特高压直流输电长线路,在线路末端区内故障时,尤其是末端区内高阻接地故障时,线路首端保护元件测得的高频量,可能小于整流侧近区区外金属性接地故障时保护元件测得的高频量,从而造成单端暂态量保护定值整定困难,甚至使其无法保护线路全长。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学者分别利用故障电流、直流电抗器压降构成方向判别元件,与边界元件配合实现全线保护,而此类方法的保护速动性、可靠性有所下降。图1 双极HVDC系统结构对此,华北电力大学的研究人员首先分析线路边界的阻抗频率特性,并结合叠加原理,对直流输电线路区内以及区外故障分量附加网络进行研究发现:区内故障时,对于线路两端的任意一端,其边界线路侧特定频带
为克服传统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电流差动保护快速性差、耐受过渡电阻能力有限等问题,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戴志辉、刘宁宁、何永兴、鲁浩、刘媛,在2020年第9期《电工技术学报》上撰文,提出一种基于线路边界两侧特定频带能量比值的纵联保护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保护方案计算量小,能够快速识别区内、外故障,可靠地保护了线路全长,且耐过渡电阻能力强、不受分布电容影响。
高压直流输电(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HVDC)在异步电网互联以及远距离大容量送电中应用广泛。HVDC输电距离一般超过1000km,沿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恶劣,线路故障可能性较高,亟需探讨可靠的直流线路保护。
目前直流线路一般采用行波保护为其主保护,微分欠电压保护和电流差动保护作为后备保护。行波保护动作速度快,但在高阻接地故障时波头检测困难;微分欠电压保护基于线路电压微分和幅值构成判据,耐过渡电阻能力差;电流差动保护主要用于识别高阻接地故障,但现有判据未充分考虑线路分布电容的影响,动作速度较慢,甚至长达1.1s。
现有高压直流线路保护分为双端量保护和单端量保护。目前,双端量线路保护的研究热点主要基于行波原理和突变量分析。单端量线路保护研究热点主要基于直流系统的边界特性。直流输电线路两端均配置平波电抗器和直流滤波器,形成直流线路边界,起到阻隔高频量的作用,然而此类保护大多忽略直流线路对高频量的衰减作用。
而对于特高压直流输电长线路,在线路末端区内故障时,尤其是末端区内高阻接地故障时,线路首端保护元件测得的高频量,可能小于整流侧近区区外金属性接地故障时保护元件测得的高频量,从而造成单端暂态量保护定值整定困难,甚至使其无法保护线路全长。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学者分别利用故障电流、直流电抗器压降构成方向判别元件,与边界元件配合实现全线保护,而此类方法的保护速动性、可靠性有所下降。
图1 双极HVDC系统结构
对此,华北电力大学的研究人员首先分析线路边界的阻抗频率特性,并结合叠加原理,对直流输电线路区内以及区外故障分量附加网络进行研究发现:区内故障时,对于线路两端的任意一端,其边界线路侧特定频带能量大于边界阀侧的值,两者之比较大;整流端(逆变端)区外故障时,整流端(逆变端)边界线路侧特定频带能量小于边界阀侧的值,两者之比较小。由此,提出基于线路边界两侧特定频带能量比值的保护方案。最后,在PSCAD/EMTDC中搭建向上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模型,仿真分析所提保护方案的正确性。
图2 保护方案流程
大量仿真实验表明,该保护方案能够可靠保护线路全长,具备良好的耐过渡电阻能力;原理简单,计算量小,且快速性远优于常规电流差动保护;识别判据中可采用高阶能量比值放大区内外故障特征差异,门槛值整定容易。
高频分量衰减速度快,理论上采样数据窗长度足够小才能保留其暂态特征,而从可靠性和高频分量易受雷电干扰角度出发,数据窗长度不宜太小,因此可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影响,进一步探究结合防雷击干扰策略的边界保护方案。
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2020年第9期《电工技术学报》,论文标题为“基于直流滤波环节暂态能量比的高压直流线路纵联保护”,作者为戴志辉、刘宁宁、何永兴、鲁浩、刘媛。